闽北斋教源于波斯人
摩尼于公元三世纪创立的
摩尼教,七世纪传入中国,也称明教。教徒好诵佛教的《金刚经》。由于
教义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而被视为“吃菜事摩(尼)教”,但被官方及贬斥者鄙称为“吃菜事魔教”。明教由于屡屡受禁,因此只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渐渐演变成斋教。
闽北斋教源于波斯人
摩尼于公元三世纪创立的
摩尼教,七世纪传入中国,也称明教。教徒好诵佛教的《金刚经》。由于教义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而被视为“吃菜事摩(尼)教”,但被官方及贬斥者鄙称为“吃菜事魔教”。明教由于屡屡受禁,因此只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渐渐演变成斋教。
宋代,斋教曾秘密地在民间平民和士大夫中流传。名门子弟虔修摩尼教成风,屡禁屡兴。朱熹在泉州时曾谒奠摩尼教著名法师呼碌碌的祠墓,与摩尼教有过直接的联系。宋庆元三年(1197年)党禁时,弹劾朱熹罪状之一就有“寓以吃菜事魔之妖术”、“以簧鼓后进”。宋末,著名道士白玉蟾在题武夷山道士陈丹枢草庵一诗中提及“收拾摩尼如意珠”,可见这位陈道士也兼习摩尼教。明以后,斋教在崇安渐兴,清代又称其为“老官斋”。斋教崇奉弥勒佛为天极圣祖,入教者以“普”字为法名,会众通称“老官”,吃斋。每逢朔望持香烛赴斋堂聚会念经,以“代天行事”为宗旨,因此常成为农民反抗暴政组织起义的工具。至清末,闽北斋教消失。
明
崇祯末年(约1644年),陈德容出家至崇安虎啸岩,与霍武、章八等通过传教组织民众。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聚啸起义,迅即聚集数千人,架设云梯攻崇安城,以火轮火箭飞空射入。知县拒城力战,因千总带劲兵突至而解围。十一月,陈德容再聚数千人,“环匝三十里,阅七昼夜”,终于攻占崇安城。后败于官兵,转战建阳、建瓯,队伍渐散。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阳人赖响兄弟通过陈德容之子、霍武之子占据虎啸岩至土地岭一带传老官斋,聚集信徒数百人,伐木修寨。后被官府发觉,视为惑民的心腹之患,于次年被县令王梓下令飞檄逐散,但斋教已在崇安广为流传。
同治四年(1865年),又有陈顺光、安寿子、张老三等在崇安县与江西交界的铜钹山、山坳一带传播老官斋,以“戒杀,放生,消灾,避劫”为口号,持斋育经,争取到大量的信徒,迅及在崇安岚谷、吴屯等以及毗邻的浦城、江西一带广为传播,信徒达千余人。时值民众苦于封建统治的苛捐杂税的盘剥而怨声载道。陈顺光、安寿子、张老三与熊八妹、杨维忠、王有材等,密谋“替天行事”解救百姓的苦难,刻意安排教友在挖笋时挖出“天书”和“宝剑”,根据“天书”旨意,用面粉塑造一尊“容貌甚伟”的皇帝像,用假造“天像”进一步赢得教徒的信仰。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十五日,张老三率领数百人冲进崇安城关,捣毁税厘局,杀死前来谕令解散的县令申其昌,围攻游击臧全宗致其投水自尽。揭竿而起的斋教徒占领县城,二月十一日,斋教徒又出击建阳城。建阳县令率兵拒守,后因负伤弃城而逃。斋教军队伍迅速扩大至1500余人,并占建阳。闽浙赣总督左宗棠闻讯后大惊,责令提督黄少春领大兵围攻。三月,斋教义军弃城回守岚谷。黄少春派官兵伪装成九龙山红巾军前来支援斋教军的队伍。斋教军中计接纳,伪装成红巾军的官兵待外围官兵攻城时里应外合,斋教军大败,退守至福临山,又再被攻破。陈顺光、安寿子、熊八妹、杨维忠等被擒拿后就义。次年,逃遁的王有材再次组织教民起事,但迅即被击溃,斋教徒众被屠杀千余人。这次斋教起义是全国斋教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暴动之一,也是最后一次。由于清廷严密的防范和“围剿”,斋教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