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须有益于天下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文艺批评文章
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一篇文艺批评文章,指明了文章的功能,文章的宗旨,于作家创作而言,提出了作家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是否有益于人,有益于天下,可以看出是先生的明确态度和主张。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原文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注释和译文
注释
词类活用: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句式特点:
1、绝于天地者:“于天地者绝”,状语后置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判断句。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均是状语后置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均是状语后置
翻译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赏析评点
本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正反两个角度陈述了文章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2:18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原文
注释和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