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讯
台湾当代文学期刊
《文讯》,台湾当代文学期刊之一,1983年7月1日由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创办。2003年1月,国民党停止对《文讯》的经费注入,转为由“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支持,《文讯》遂由党营刊物变为民办杂志。2013年,因陷入经营困境发起义拍筹款。
简介
1983年7月1日,《文讯》由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创办。
《文讯》不仅致力于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并试图呈现完整的艺文与出版资讯,报导作家创作与活动。既重视城市文学的繁华典雅,又从不忽略地方文学的纯朴动人。重点始终放在现当代台湾文学整理及研究上,成为研究当代台湾文学必读之文学刊物。
2003年,国民党宣布停止对《文讯》的经营,加之“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成立,《文讯》摆脱了国民党党属刊物的政治色彩,正式独立。
自成立起至2013年,成立的30年间《文讯》一共搬了五次家,现址位于台北市中心区中山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大楼(截至2013年6月)。
历史发展
创办初期
1983年7月1日,《文讯》由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创办。
20世纪90年代,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大楼改修,完工后“整个国民党的单位都搬进去了”,唯独《文讯》例外。经过提醒,“党部”为《文讯》争取到一间“地下室”,三年后搬到六楼。
2003年之前,国民党每年资助《文讯》杂志七八百万台币。
转为民办
2003年,由于财政吃紧,国民党宣布停止对《文讯》的经营,“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成立,《文讯》摆脱了国民党党属刊物的政治色彩,正式走上的独立之路。
办公场地之难
《文讯》一直面临着经营的窘境。30年的时间里,他们搬了5次家,他们落脚在现属长荣集团的国民党部旧大楼。2006年国民党中央党部搬离大楼时,《文讯》杂志社留了下来,而长荣集团进驻的条件之一是允许杂志社在这里继续办公并免除房租,但如今当年的免租期限即将到期。2012年3月,《文讯》一度被告知需要提前解约,杂志社要短时间内搬迁,但找了几处有意向的地址,都因各种原因未能达成合作意向。
义拍筹款
2013年,《文讯》杂志的总编封徳屏写了近两百封信求助各界人士进行义拍筹款。随后,陆续收到了600余件作品(为保证拍卖质量,将分两次拍卖)。其中包括于右任书法、丰子恺漫画原作,作家王鼎钧、余光中、白先勇等人的手稿,还有三毛、席慕蓉的画作等285件精品。
文学立足点
《文讯》初期的目的在为文艺作家服务,搜集、整理文学史料,为文学历史奠基,颇受文艺界、学界的称赞。此后,《文讯》每期借专题企画的方式,探讨不同阶段的文学发展,将各个阶段的作家作品、学术思想记录下来,肯定前辈作家的文学表现,也重视文坛新秀的努力创新。
最初的三年,《文讯》报道和讨论都聚焦在一些大题目,甚至是文学运动和口号上,其中有为文学创作找出路,也有检讨文艺政策面的关注,相当符合那时的价值理念。1990年之后,《文讯》从通泛的外省、本省作家的文学报道特色中变得本土化,各地文史工作者的剪影渐渐浮上台面。
与一般以刊发作家创作为主体的文学杂志不同,《文讯》早期较少刊发作家创作,因而与主流的文学刊物市场区别开来,但却能和台湾文坛作家们保持良好的互动。
除了展览和一系列研讨会之外,2009年,杂志还开辟了“银光副刊”,专门为65岁以上的作家发表作品,2008年以来,《文讯》展开的“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横跨日据时代、战后初期到现代主义与乡土文学时期。
栏目设置
在“人文关怀”中,邀请著名学者、文化评论家探讨当前文化与社会现象。
“人物春秋”可以看到资深作家的智慧风华、中生代作家驰骋文坛的心路轨迹、年轻作家的初试啼声,以及学者致力研究的学思历程。
每期以“专题企画”方式探讨不同阶段的文学发展与趋向,不少议题已触发许多台湾当代文学工作者继续钻研及深化。
每期制作“各地艺文采风”,逐月记载当月的“文学记事”,为台湾文学留下史料;并把触角延伸至世界华文文学,制作“全球华文文学通讯”。
“文学新书”每月介绍50~80本当月文学新书,清楚记载新书资料及内容提要;另有书评5~7篇介绍国内外好书。
发展方向
“快速报导文艺资讯、准确评析文学表现、深层探索文化问题、生动描绘文人风貌”,是《文讯》不变的编辑方针及努力方向。原以史料性、学术性口碑著称的《文讯》,几经改版后更突出资讯报导、深度发掘文化议题,并追踪记录对社会文化影响日趋深远的出版活动。边缘、弱势的文坛活动,则是《文讯》长期关怀的报导场景。
除了编辑刊物外,《文讯》更发挥长期资料累积的能量,承接政府文化单位委托的专案。藉著杂志的定期出版,及专案研究的成果累积,提供文学、文化研究者,以及文学爱好者,掌握发展文化脉动最方便、最有效的管道。
参考资料
关于文讯.文讯杂志社.2011-07-26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8 09:02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