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
拼音文字,特别是
全音素文字,只要了解最起码的发音规则,就能读出来发音,进而通过语音来理解文字的意思。所以使用这类文字的国家很少有文盲。
对于
表意文字来说,例如汉字,就容易产生理解意思不知道发音,或者知道发音不认识字的情况,没有经过语文的专门学习,必定会产生文盲。对于
元音附标文字(主要是婆罗米系文字)来说,由于其拼写规则较为繁杂,特别是通行地区文教水平落后,致使使用这类文字的
国家和地区(
南亚国家和
埃塞俄比亚)文盲率相当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妇女的
文盲率在90%以上,女童
入学率仅有20%。20世纪50年代的
扫盲运动,使全国1600万妇女脱盲;新中国成立后45年时间内,全国1.1亿妇女脱盲,女性文盲率到1993年降至30%。
而在
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各地积极制定鼓励女童入学和在各级学校中实行男女入学机会均等的政策,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女童入学率显著提升,1990年至2002年脱盲的5040万人中,62%是妇女,到2000年,中国妇女文盲率降至4.21%
2015年,中国共
扫除文盲44.75万人,另有47.48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全国有
成人小学1.48万所,在校生94.82万人,
成人初中1071所,在校生33.70万人。
2016年,全国共扫除文盲33.12万人,比上年减少11.64万人;另有33.42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减少14.06万人。
扫盲教育教职工1.57万人,比上年减少6458人;专任教师7405人,比上年减少3307人。
“文盲”的界定,随着时代变迁而在不断变化着,识字达标并非永恒的脱盲标准。当今的时代,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年来,一周不获取新知,可能就跟不上别人的节奏,甚至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这种现象也常常被戏称为“
新文盲”。
如果不能持续地学习、进步,跟上
社会发展的脚步,一个受过教育、“知识丰富”的人也会沦为“文盲”。这意味着,教育,尤其是广义的“扫盲”教育,将是一项与社会发展伴生的长期任务。
“扫盲”为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基本知识文化水平的进步,更是一种教育普及、
终身学习的理念。
根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775020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906373人,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下降1.4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