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出版社,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式出版社。作为“个体户”,他们没有公家拨款,因而无庞大的机构,然而出书
社长
不平凡的出版人——台湾文史哲出版社社长彭正雄
2009年07月01日 星期三 15:36
转载题记:2009年4月底,第十九届书博会(即原全国书展)在济南举行,其间得见台湾出版界的传奇人士,台湾文史哲出版社社长彭正雄先生。彭先生现年已71岁,但是,仍然独身自任,代表文史哲出版社来大陆参加书博会。彭先生为人极为热忱,下文称彭先生颇兼有学者、侠士风范,诚然。彭先生贵为社长、书展“VIP”,却在展位热情招呼读者,不啻19届书博会一奇景,出于对台湾出版业的好奇,与彭先生攀谈许久,如沐春风。后得赠《孔孟月刊》,更喜不自胜。大陆出版业发展有年,受学术界诟病亦不在少,尤其是2013年以来,愈发商业化,好的书稿,往往因经费困窘不得出版。我等在出版业供职,也颇无可奈何。在此情形下,不平凡的出版人彭正雄先生,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记不平凡的台湾人彭正雄
◆无名氏[卜乃夫]撰◆ 青年日报(2001/08/28,29)
照说,只有政界、军界、大企业界,才会出现奇人、侠士。出版界只是企业界的一种文化点缀,一件小摆设,那谈得上有什么奇人、侠士,像王永庆、张忠谋虽不能称侠士,却称得上企业界的奇人。台湾出版业那里会冒出王永庆这号人物!
中国出版业倒真出过奇人,他就是
王云五。他经营的商务印书馆,是廿世纪中国文化重要保母之一。王公几乎未进过学校,全靠自学,却能通读大英百科全书。后来他入阁任财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他应是内阁总理之才,但王云五这棵文化巨树,只能生长在一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台湾,出不了这种巨树。
此文论奇人、侠士,不想涉及伟人或大名人,易言之,不欲指量的奇、侠,而是专指质的奇侠。比如说,你前后喝过一桶大海水了,算尝过「海」味,但你只喝过一小酒杯大海水,也算得上尝过海味了,这是以质类比。
出版业也是商业,是做生意。俗话说:「赔钱的生意没人做。」在出版家,则是赔钱的书不出版。彭正雄所以可称奇人,因为有时他竟敢反叛上述出版商的清规戒律,赔钱的书他也肯出版,只要是好书。
随便举个例子。几年前纪弦从美国来台,带了一本杂文集《千金之旅》,有廿几万字,想出版,尽管他是鼎鼎大名,却无出版社肯接受此书。因为它无甚特色,也算不上好书,肯定销不好。此书找到彭正雄,后者一口答应,使他喜不自胜。彭明知此书是赔钱书,但念及纪弦是当年台湾现代诗点火者,文学史少不了他,坊间却无一本专书提供他的史料。未来史家及研究者必感困难。他印此书,多少可解决一点困难。像他这种为文化、文学研究者设想的出版家,台湾恐无第二人,可谓既奇又侠。
再正式举几例。前些年,某出版社想请人编台湾现代诗名家的评论专集,首先印了李瑞腾编的「诗魔的蜕变」,是许多评论名诗人洛夫的论文汇编。但书上市后销路甚不佳,出版商立刻打退堂鼓,预约好编写的另外几本名家评论汇编,决定不再出版。大概彭正雄在出版界也有些「奇」名,他们便找彭,彭又是满口答应,前后印了萧萧编的「诗儒的创造」(评亚弦),「诗痴的刻痕」(评张默),「人文风景镌刻者」(评叶维廉)这三种书,每种全有数十万字,出版费自是不赀。虽三位诗人买了一些书,出版社还是赔了点钱,虽然所赔有限。但更大的耗费却是人力。印此三书,所耗一定人工,形同义工,无分文报酬。彭的看法是,这三位诗人全是现代诗名家,作品流传青史,未来海峡两岸现代诗读者、教授,研究学者,必视此三书为瑰宝,因为这以前尚无人出版过这些书。他能出这种好书,自感喜悦。
他对现代的诗尽力最多的是印了
罗门廿余本书,多为诗集,还有研讨会上评论他的一些论文,甚至他的特殊作品「灯屋」也出版。他说,罗门是他近四十年老友,他重视这份友谊,更看重罗门被选为台湾十大名诗人之一。在友谊加学术的天秤上,金钱的力量应是较轻的。
说穿了,这是他对台湾新诗界的侠情流露。关于赔钱出好书,例子还有不少,限于篇幅,我不再提了。
早在廿九年前,各大学的博士、硕士写好研究论文,即使自费,许多出版社也不愿替他们印。彭正雄知道后,总说:「拿来,文史哲愿替你出。」这时学校只肯付四千元论文助印费,彭正雄并不计较,宁愿再赔些钱,予以出版,学生取走一定的书,其余旧文史哲。直至目前为止,这廿九年中,彭正雄印了三、四百种博士、硕士论文,即使他们有些人已开始出名,经济较宽,付费较多,他仍给予一些照顾。像
龚鹏程、
黄永武这些知名学者,早年博士论文悉由文史哲印。龚鹏程写「四十自述」时,还提到此事,对彭表示谢意。
除了博士、硕士论文外,台湾有些学者愿意自费印著作或全集,包括一些非知名学者的文人,全找彭正雄帮忙,因为总善予照顾,定费较低廉,印刷也较精美,校对更较认真,像名教授方祖燊,虽在文史哲出版过十种书以上,但他的「方祖荣全燊」,仍愿自费请文史哲出版,因为他们全敬重彭的敬业,无一般商人俗气,最难得是,他有侠气。
大约他的侠气、奇气已名播四方,许多学者、名人全想请他出书。他似乎已变成有求必应的弥勒佛了。
人们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平常人,他既不是财主
沈万三,凭什么能坚持愿意赔钱出好书,我试提出下列几点来解释。
(一)常和他接触的友人,一定会觉得,他真是个奇人。2010年前三、四年,他居然彻底学拿破仑,每天只睡五小时,有时还不到一小时。2010年这两三年,经我们不断苦劝,健康第一,他才开始睡六小时。那许多年,每日他工作十六小时,一个人生龙活虎抵得上两人,这样业务自然做得又深又透,也省了一些成本。
(二)卅年来,他共印了1500种书,仓库现存的尚有1200种,每年印四十种左右,每月三种半。2010年近十年来,每年约出书七十种左右。据我所知,大陆有些相当大的出版社,每年只出一百种书,人员却有百人之多。(注)在台湾每年如印四十种书,人手也得七、八位,但文史哲却只有三名干员,彭与妻子、女儿。这样少的人,印这么多的书,在中国恐怕要入「金氏纪录」了,如果中国有「金氏纪录」。
(三)像文史哲这样大的出版社,一般总有社长、总编辑、美工、会计、校对、发行、送货、杂工,但这许多职务,彭一个人包下,他几乎变成魔术化身的人物。我每见他骑着摩托车,把一大包又一大包新书送往书店,不仅佩服他经营的智慧,更欣赏他的含辛茹苦的大禹精神。正因为他能身兼数职,自然又省下一些开销。我们这些朋友见他太辛苦,都劝他多用一个人。他说,多用一个人,每月总要支付二、三万元,一年下来,要几十万,有这笔钱,我又可多出一些书了。
(四)上面这段话,倒揭穿了他的灵魂秘密。为什么他这样爱印书、印好书?十几年前,某大报报导他的事迹,标题「痴心一片,执着一人。」他对书确是一片痴心,他告诉我:「每次出一本新书,捧在手里,我真是欢喜。」也难怪,人类所以能从野兽进步为文明人、文化人,全靠书嘛,古人贴这样小标语:「敬惜字纸!」也是这个意思。印书既是彭的幸福,也是他活泼生命力的源泉,这一门专业,他当然做得很出色了。只要想想,印书如此之多的大出版社,办公室却小得可怜,只有卅坪左右,又是在一个小巷子里。他这种苦干精神,真如孔子赞颜回,说他「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五)努力节约成本只是「节流」,还得「开源」才能赚点钱。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张仁青撰「应用文」,一直畅销到今天。此书一年的利润就可以助彭一年印十本左右的书,有的书被学校选为教材,也销得不错。同样重要的是:他出的那些文史哲古籍学术专著,由于具有一定价值,早获得口碑,在国内外也争取到不少固定的客户,因而获得一些利润。不过,谈到这些古籍,此事就须从头说起。
彭原是新竹市人,周岁就迁居台北。他的学历并不高,毕业于高级商校,相当于高中水平。可是,他在著名的学生书局工作近十年,却学得一身本事,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为人极诚恳,器度宽宏,又喜助人为乐,便在各方面建立很好的人脉关系。当初他开业办「文史哲出版社」,由于故宫博物院领导及友好教授支持,再加影印、印刷两方面的友人协助,他赤手空拳,白手起家,便出版了一套「明版善本影印」的书,不只赢得国内、美国、日本学术界的重视,此后继印的古籍学术专作,也吸引他们渐成为固定客户。
到2010年为止,他出版的学术专著,最重要的是「文史哲学集成」多种,其次是「文史哲学术丛刊」、「台湾近百年研究丛刊」、「南洋研究史料丛刊」、「艺术丛刊」等多种。像「南洋研究史料丛刊」这种专著,其他出版社绝不会印,但他认为,南洋华侨有数百万,他们当中总有些人要阅读,甚至研究此书。又如他2010年不断印「中日外交论文集」,日本及各国国际外交学者也要看此书。早年他陆续影印殷商篆刻等史料,中国及日本许多篆刻家(包括艺术家)也视为珍宝。有一回,我在他社里见到古本明代「李卓吾文集」,他笑说:「这些明代影印本早卖光了,剩下这一两本也保不住了。」可见真有价值的书,总不愁没人读的。
彭从事文史哲出版并不容易,首先他自己要懂得古籍。为此,前后他师事过台大教授吴相湘,又多次请教毛子水、郑骞、高明大师及严灵峰、戴君仁、夏德仪、昌彼得、林尹等教授,这些学者全愿指导,他这才能驰骋古籍,通版本学及其他基础学问。在名师传授、薰陶下,他自己也学识丰富,业有专长了。他主办过「文史哲杂志」,也写过论文「台湾地区古籍整理及其贡献」等数篇。他不只是出版家,也是学者。当然,最大的贡献是他创办台湾最重要的文史哲古籍出版机构,而且以花甲之年,仍为文化、出版理想奉献心力。今年八月一日是文史哲成立卅周年,我们一些文友特举办小小餐会,庆祝彭正雄先生的事业成功,并对他的道德、智慧、坚强的意志表示敬意。
大家希望我写一篇芜文,介绍正雄先生事迹,匆匆草成,尚乞方家指正。
注:这些出版社编辑虽多,但大半是挂名,不一定做实际工作。
出版物
《清语老乞大》,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293页。
《尼山萨满传》,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188页。
《孙文成奏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0页。
《清代档案述要(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238页。
《清代档案述要(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218页。
《清代准噶尔史料初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223页。
《
满汉异域录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212页。
《雍正朝满汉合壁奏折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214页。
《满语故事译粹》,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255页。
《
清代秘密会党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398页。
《萨满信仰的历史考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00页。
《清史论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276页。
《清史论集(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289页。
《清史论集(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325页。
《御门听政--满语对话选译》,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301页。
《清史论集(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336页。
《清史论集(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326页。
《清史论集(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36页。
《清史论集(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14页。
《清史论集(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35页。
《清史论集(九)》,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12页。
《清史论集(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12页。
《真空家乡:清代民间秘密宗教史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556页。
《清史论集(十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312页。
《清史论集(十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312页。
《清史论集(十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清史论集(十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满语童话故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清史论集(十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尼山萨满传》(再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
满语历史故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
满语常用会话》,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清史论集(十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清史论集(十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满汉西游记会话》,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