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中关于文化起源问题的说法多与氏族祖先的功德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文化著作多是经世致用的,对此问题虽有所论及,也多归于“圣人”,而不愿意追根究底。
社会文化意识的核心乃是祖宗思想,即认祖宗而不信上帝。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由于神学占着统治地位,所以文化的起源也多被归于神造。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类实现了手与脚的分工,头脑也发达了起来,同时产生了思维和表达这种思维的语言。正是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也是劳动使自然界的事物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对象。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对
外部世界各种事物进行
价值思维肯定所创造的。
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
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原医学文化,以其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中原医学文化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的基础和主干。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
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好传说,中原成为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从此,中医药文化形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黄帝内经》、《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河南是中医的源头,是
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了植物药;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逐渐发现了动物药;在冶矿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矿物药。与此同时,又发明了针法、灸法和外治法等。在中原地区,有几位传说中的人物,留下了有关医药起源的美好传说。如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制医药”、“以疗民疾”,黄帝和大臣
岐伯、雷公等讨论医药理论问题。到夏商周三代,医学理论已经萌芽,药物学知识不断丰富,治疗方法已是丰富多彩。这为战国以后医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充分说明中医的起源是在河南。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和《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的相继问世。《黄帝内经》大约是战国
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郡涅阳
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
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
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著作主要是在中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以张仲景
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
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