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数目的物体无论怎么放置,总量不变。在皮亚杰的研究中,儿童到8岁左右才达到数的守恒。如把12颗糖块摆成两排,糖与糖之间的间隔相等,每排6颗,儿童会确认为两排一样多。但若把其中一排的间距拉长,儿童会觉得这一排糖就比另一排多。5~6岁儿童有时根据长度判断多少,有时会从密度判断多少,但仍未达到守恒。直到8岁左右的儿童才能根据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不受知觉形状改变的影响,达到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是指物体的数目不因物体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等)和排列方式的改变而变化。例如:排列成一条直线的7个小球,再把它们排成一条曲线,或是杂乱摆开,它们的总数仍是“7”,不发生变化。
守恒这一概念由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首创,不仅包括数守恒,还有长度、面积、体积等其他量守恒。国际上已普遍接受了皮亚杰的将儿童是否具有数守恒的能力作为幼儿数概念形成的标志的观点。掌握数的守恒,要求思维具有一定抽象成分,要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只考虑数目的多少。幼儿由于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认识事物易受外部特征的影响,所以掌握数守恒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将原来紧密排列的杯子摆开成一长列,会使幼儿产生杯子比原来多了的错觉。但这种外部因素的影响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随着幼儿思维抽象性的进一步提高,逐步掌握数守恒。5岁幼儿已开始明白数目的多少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等没有关系,不同的物体也可以有相同的数目。使幼儿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只考虑到数本身的抽象、概括成分,标志着幼儿数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