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工程又称
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数据中国——产教融合计划等,是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国务院《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而设立。计划通过2到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0所高校,聚焦大数据关键技术和若干国家重点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教育及其他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提供数据、人才、技术支撑。由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实施。
项目背景
“百校工程”的筹划有着国内应用型高校改革和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多重背景。
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各国纷纷以大数据发展为国家战略,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降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随着发展大数据的国家战略的形成,国内大数据行业在迅速成熟,更重要的是大数据行业引入的数据思维和数据技术正在重构很多传统行业的生态,逐渐成为它们的基础性的技术配置。在整个大数据产业链中,大数据与其它产业的结合应用领域将是未来创新创业最多,前景最广,人才需求最为庞大的领域,所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大数据应用人才,能够熟练应用大数据核心技术解决行业应用问题,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自然是高校应用型改革转型的最佳的突破口。
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国务院印发的《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人工智能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高校教育发展战略
从国家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面来看,地方高校将会逐步深化开拓应用型发展的方向。例如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的《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山东、浙江、广东等省市陆续出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当地教育发展情况,促进地方高校走应用转型发展之路,加快设置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专业方向。而应用型高校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高校能够透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真正切入行业发展的产业链。
项目目标
“百校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百所高校,部署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资源开发、行业应用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曙光大数据学院”与“曙光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联网形成“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价值分享的超级大数据平台,形成协同、开放的大数据开发者社区,并以此为科研技术支撑,攻关国家重点大数据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优质的大数据人才培养环境。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两个载体上充分发挥网络效应, 将百校和企业联结成网,构建网络化、生态化、开放化大数据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应用网络。一是以校企地合作为基础,面向应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二是以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和大数据学校为载体,形成集人才培养、科研支撑、行业应用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超级学科专业集群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三是根据大数据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和科技创新链形成功能明确的布局结构。四是充分发挥网络效应作为整个“百校工程”项目的倍增器的作用。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与合作高校共建“曙光瑞翼大数据学院”,覆盖大数据相关专业群,围绕大数据行业应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数据人才。5-10期间,每个“曙光瑞翼大数据学院“培养1000-2000名数据工程师,总计培养10万-20万数据工程师。
科研创新目标
通过“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全面支持合作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面向合作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每年提供不低于1000人次的大数据相关的专业培训;辅助每所合作高校,每年完成1-2项科研课题,在5-10年时间,总计完成500-2000项科研创新。通过百校联网的 “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网络”,融合其他高级科研机构资源,构建“大数据应用超级服务平台”,申请国家级创新中心及科研项目,聚焦大数据关键技术及重点应用,完成3-5项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
应用服务目标
1、教育大数据项目
通过集成学校现有的校园一卡通数据、学生学习成绩数据以及信息化网络数据等,完成1-2个本校教育大数据相关应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对接学校和项目需求方,依托“百校工程”的大数据平台,为行业和产业提供服务,启动的项目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发改委重点实验室、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凯里学院贵州大数据精准扶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智慧城市、湖北大学光伏大数据等项目。
2、行业或地方大数据应用服务
根据合作高校的专业优势或行业资源优势,以及地区的重点发展领域,选择重点方向开展校企联合的大数据应用服务,同时借助百校互联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院校自身优势的倍增器,使院校融入大数据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项目开展期间,将协助每所高校每年联合开展1-2项大数据应用服务,5-10年间,总计完成500-2000项大数据应用服务。
项目意义
(一)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大数据学院,以行业和地方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引领,以市场化机制整合资源要素,牵引高校向市场向需求靠拢,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随着具有全球领先技术优势的中科曙光的人才需求、技术、工程师团队进入高校,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的机制、流程、模式更加适应高技术产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推动高校应用型转型的成功。
(二)推动高校进入技术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而创新是高校的本质,通过共建共营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与全球领先技术优势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使项目高校以最快捷的通道进入到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从而迅速地增强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产业技术的转移应用能力。
(三)推动高校在本区域服务能力
一方面是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以企业和整个大数据创新网络为后盾,项目学校全力服务于当地或行业大数据应用领域,为当地或行业实现互联网+提供有效支持,在当地或行业内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先进技术应用网络,培育当地大数据和互联网+中小企业发展。
(四)推动高校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是改变高等学校现有格局的历史机遇。大数据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各行各业都有极为密切的关联,项目高校在充分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需求,找准应用切入点,在局部应用领域实现战略突破,营造学科专业高峰,将会使学校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更为显著的提升,并在未来发展中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五)推动“双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当前,高校都把推动“双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能力是高校“双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基础,专业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机结合。大数据及其相关领域创新创业需求强劲、空间广阔,在这一平台上,通过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将为广大师生乃至在学校的辐射范围内提供更加充分的创新创业的机会。
实施路径
百校工程的实施方案主要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大数据超级平台的软硬件环境的搭建,第二是针对大数据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第三是平台上科研应用的协同共享的生态环境的建设。
“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平台采用业内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利用高性能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建设稳定、高效、可实现集中管控的“大数据应用超级系统-Infinity 9000”,为大数据教学、科研实践及行业应用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同时还将与参与百校工程的各校平台实现硬件资源、行业应用创新的共享和交互,构建出一个物理分离,逻辑统一的超级大数据平台。
在平台的软件环境中,采用曙光创建的大数据应用的封装、组合、调用的一系列标准化的完全开放的接口,为一个高效协同的大数据行业-技术生态圈奠定了基础,可以让各高校对大数据应用便利地网络共享、协同开发、教学使用,同时这也是开放性的解决方案,便于外部的人员、企业和机构通过开放的接口借用和参与这一生态圈。
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百校工程项目遵循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精神和国际工程教育模式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要求,以学生为教育实践的中心,明确定义毕业生能力,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进行合格性评价,进而以预期的学习结果来反向设计教学活动,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都围绕毕业生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同时也会强调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在教学实施上,引入国际上在产教融合方面成效显著的VIP(Vertically Integrated Projects Program)项目化教学模式,以逐步深入地协同参与到行业应用项目来带动整个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行业应用项目工作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素质,在协同创新中定位学生的强项,激励拔尖人才的创新创业。
在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生态系统方面,百校工程首先推动1+1计划,各学校在开展教育大数据研究的同时,基于自身的学科或区域优势,重点研究某一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通过1+1计划,培育和提升各校科研水平,使各校形成凸显自身优势的应用领域,在此基础上,借助百校工程的互联互用的平台环境,使各校可以整合百校的合力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各校达成项目研发能力为1,技术服务能力100的效果。同时平台也是学校优势的培增器,能够快速扩展研发成果的应用和影响,使一校一地的合作演化为百校百地的合作。
为了形成充分开放、协同的科研合作生态系统,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还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直接发布科研合作项目,包括已经启动的“数据中国,教育未来”的教育大数据项目,“金融万象,数据归一”的金融大数据项目,联合
太原理工大学、
西南大学等院校同时发布了本校的协同创新方案,涉及农业大数据、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处理大数据、航天遥感大数据等多个行业应用领域。
在教育部规建中心陈峰主任提出的“百校工程”未来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中,将以“百校工程”为联合主体,积极参与数据科学及大数据应用领域的国际高端组织,为“百校工程”的参与院校和学者建立学术阵地,逐步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学术组织,从而实现三个突破:突破百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展开科研合作;突破教育领域,服务社会与产业;突破国门,走向国际。
实施情况
2016年,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中科
曙光发起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并指定曙光瑞翼教育为项目的建设运营方。项目实施的进程如下:
2016年
2月,中科曙光与教育部规建中心达成合作意向,百校工程立项;5月,158所院校提出申报意向,经过教育部评估后,有62所院校进入答辩;7月,进入答辩环节的62所院校在北京进行项目答辩,43所院校入选首批先试先行院校;8-9月间,“百校工程”项目工程师入驻
辽宁科技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录取了首批1500余名本科生进入大数据学院。
2017年
1月,在京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教育部规建中心、中科曙光及国内数十所高校的专家领导出席了会议;3月,“大数据应用与创新暨智慧城市建设研讨会”在
许昌学院召开,围绕许昌“智慧城市”建设,探讨未来协同合作的方式途径;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与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确立健康医疗大数据战略合作关系;7月,首期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大数据技术应用教学研修班在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拉开帷幕。广西玉林市大数据研究院在
玉林师范学院正式揭牌成立;11月,百校工程“政·产·学·研”大数据服务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召开。
2018年
1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专家组对先行先试建设院校完成初期验收工作并对申报院校进行集中审核,最终确定23所项目院校及30所建设院校;4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上海数学中心以及
北京中科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上海数学中心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正式设立;6月,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成都医学院、瑞翼教育签署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数据中国“百校工程”第一个“健康养老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落户成都医学院;7月,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暑期高校教师大数据教学研修班在
枣庄学院顺利开班;9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确定了12所高校为最新一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其中,本科建设院校8所,高职建设院校4所;11月,在“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瑞翼教育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数字丝路学院。
2019年
1月,
发展中国家工程科技院李怡章院长来中国进行密切的教育文化交流,参加中国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2019年度第一次项目答辩会;2月,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公布部分产教融合项目2018下半年度建设院校名单的通知》,10所院校入选成为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百校工程”项目专家施祖美教授带领的代表团一行,赴伊斯兰堡访问了
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科技部、规范发展改革部、工程理事会、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ECOSF)等机构,就数字丝路“百校工程”(DHUCP)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机制进行磋商;3月,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
发展中国家工程科技院在北京共同召开数字丝路产教融合研讨会。会议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与“
一带一路”框架下,聚焦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升级与“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构建。
6月,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
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培训班(第一期)于
辽宁科技学院“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基地圆满开班;
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优质企业资源库首批入库企业的通知》,瑞翼教育(北京中科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加入 “十强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质企业资源库。7月,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曙光瑞翼教育主办的2019年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暑期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教学研修班于
盐城师范学院“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基地正式开班。8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2019年第一批)的通知》,曙光瑞翼教育2019年教育部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开始申报。9月,本科院校11所与高职院校3所入选成为数据中国“百校工程”的新一批建设院校,已有109所院校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
院校名单
试点培育
验收院校
社会评价
“百校工程”项目所推动的大数据行业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真正切入产业链,融入产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不仅会有力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也会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会带动更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百校工程”的平台,打造出大数据研究与行业应用研发互动与创新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教育部规建中心主任陈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