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敢(拼音:gǎ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持武器捕捉野兽,以会有胆识与勇气之意。“敢”可表有胆量、勇于进取。“敢”也可用作谦词,有冒昧之义。 由冒昧义可引申为侵犯、冒犯义。“敢”还可用作反语,相当于“不敢”“岂敢”。
文字溯源
“敢”字具体产生于何时尚不明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据图1释为“敢”。这个字形描绘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打猎场景。字形的下面是一只手,也就是“又”字,这只手握着猎叉,猛地刺向上面的野猪,也就是倒写的“豕”字。这个场景表示猎杀野猪时,人们勇敢进取。捕捉野猪是非常勇敢又有胆量的行为,所以“敢”字的本义指“有勇气、有胆量”。
入周以后,金文作图2,豕形与狩猎工具虚化为线条。大概嫌原形过长,左边的“口”疑即狩猎工具的讹变。这样一变,成了过渡形体,所会之意已经模糊,导致后来书写时,越变离原形越远。在图3的金文中,左下表示田网的主要部件成了“甘”。上部完全不是豕字了。图4的金文又在图3金文的基础上省去左下构件中的一点作“口”。战国文字(图5-7)将表豕的构件写成“彐”,中间一斜曲画分成两段,一段与“口”组合后再加一横画为“古”,另一段与“又”组合,《说文解字》古文“𢽤”(图9)据此演变而来。将表豕的构件写成“彐”,中间一曲画与“又”组合为“殳”,“甘”两端向下拉长,便成了籀文(图10,𣪏)。殳、攴义近而互通,隶书(图11、12)、楷书(图13)则承此文字形而来。将表豕的构件写成“爪”,保持古文中的“古”不变,右边作“又”,便成了篆文(图8)。
由本义引申,“敢”指敢于做某事,即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作助动词,如“敢想敢说、敢作敢为”。但这个“敢”有完全相反的两种解释,一是敢,一是不敢、安敢、岂敢的意思。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解释,人称两端词。所谓两端,一是勇于为也,一是怯于为也。前者归于实词,后者归于虚词(即虚词中副词)。如《史记·项羽本纪》:“会其怒,不敢献。”又如《召王谏厉王止谤》:“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其中“敢”都是动词。勇于为的意思,加了“不”或“莫”,才是不敢。敢也是表敬副词,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再如杜甫《岁苒》诗:“济时敢爱死。”两句中的“敢”都是不敢、岂敢之意。
一个“敢”字为何能作两种完全不同而且相反的解释。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二中说:“敢”作“岂敢”“不敢”“安敢”解释,是语急所致,就是说话说快了,就把“岂敢”“不敢”“安敢”说成“敢”了。他还举了《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话说,“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这就是说“岂敢接受这样的高位,而且很快地招来官员的指责呢?”这里“敢”属于表敬的副词一类。
还有一种表敬副词,表示冒昧的意思,也称冒昧之词。实际上,就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如“敢问尊姓大名”的“敢”有请的意思,《中山狼传》:“敢乞一言而生”,求你说一句话来救我的命。《左传·殽之战》“敢犒从者”,是说要慰劳贵国的军队。这类句子中的“敢”字,一般说只是表示谦虚,没有对应的词好译。它原来具体的意思,已不明显,或已消失。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敢作“𠭖”。
说文解字
【卷四】【𠬪部】古览切(gǎn)
𠭖,进取也。从𠬪古声。
𣪏,籀文𠭖。
𢽤,古文𠭖。
说文解字注
“𠭖,进取也。从𠬪”注:犹从手也。
“古声”注:古声在五部。敢在八部。此於双声合韵求之。古览切。
“𣪏,籀文𠭖”注:彐盖亦爪也。冃音冒。用爪用殳冒而前也。今字作敢,𣪏之隶变。
广韵
古览切,上敢见 ‖敢声谈1部(gǎn)
敢,勇也。犯也。《说文》作𠭖,进取也。古览切。七。
康熙字典
【卯集下】【攴部】 敢;部外笔画:8
古文:𠭖、𢽤、𣪏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古览切,音䇞。《说文》进取也。《九经字样》:𠭖从𠬪。𠬪,上下相付持也。隶变作敢。《书·益稷》: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又《盘庚》:敢恭生生。疏:有人果敢奉用进进於善言,好善不倦也。
又《仪礼·士虞礼》敢用絜牲刚鬣。注:敢,冒昧之辞。疏: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
又《博雅》:敢,衂也。《广韵》:勇也,犯也。《增韵》:忍为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规范提示】左半部7画,首笔是㇕(横折),末笔横改提。
【写法】❶左右宽窄相当,左旁顶部低,底部“攵”高。❷左旁第二笔横和末笔提的右端抵竖中线;框内上短横在横中线。❸“攵”,首笔和第三笔的撇尖都伸向左旁侧;撇、捺相交于横中线下方,底部撇高捺低。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15:17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