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弩台
合肥市古建筑
教弩台也称为点将台、曹公教弩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东段北侧。据称,三国时期,曹操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因而得名。
建筑布局
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略呈正方形,距淝水、津水和逍遥津都不远。
周围松拍挺拔,浓荫蔽日。后被誉为庐阳八景教弩松荫
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的明教寺即耸立在高5米,面积4260平方米的“古教弩台”上。
发展历史
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点将台,台基陡峭,边缘勒以砖石,东汉末年曹操在此“教强弩以御吴舟师”,故名“教弩台”。
梁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776年前后)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法名通元上人)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至今。
现明教寺为全国重点寺院,它由佛殿、藏经阁、西厢园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更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明教寺原名“铁佛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49),不久荒废。大历年间(766~779),于废墟中挖得丈八高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奏闻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诏令重建寺庙,定名“明教院”。明代以后,称“明教寺”,沿用至今。现尚存“大雄宝殿”、“屋上井”和“听松阁”等名胜古迹。相传“古教弩台”上,昔日松树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于是“教弩松荫”之誉,被称为庐阳八景之一。阁上撰有楹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屋上井”,以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井口石井栏上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为公元268年遗迹。井栏口遗下汲水绳磨成的23条深沟,堪为千年历史之见证。
宋人吴资诗云:“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道出了“教弩台”与“明教寺”的历史关系。“明教寺”屡经兴废,至清咸丰三年(1854年)复毁于战火。同治初年,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于太平军失败之后,慨然出家于紫蓬山西庐寺,后参禅于明教寺(为西庐寺下院),经多年苦行募化,终于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寺院。的大雄宝殿后殿即为当年的建筑,也是寺庙的主体建筑。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寺庙。1978年,人民政府再拨巨款翻修寺庙,重建弥勒殿、法堂、藏经阁、讲经堂、斋堂、僧寮,共计800平方米。现明教寺共有佛像37尊(其中铜佛5尊),现有僧20人,住持为妙安法师。省、市佛教协会也设在此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3 10:47
目录
概述
建筑布局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