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
背景介绍
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质量的监控,就是对教学质量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和控制。对教学观察获得的情况,通过分析判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使教学工作获得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方面的监控内容,体现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与标准。在落实教学质量要求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教学过程方面的监控内容,反映了教师教学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学质量形成的主导方面。在教学质量形成的主导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学对象方面的监控内容,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环境,体现了教学质量形成的主体方面。对教学质量形成的主体方面进行监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实施要点
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有以下几个要点: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政治学习、教研活动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懂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观察分析事物,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2.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建立完整的监控系统
为了保障和提高教师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安排有年级集体备课、学科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等时间,并相应建立有课堂教学常规要求、教研活动的形式和要求,教师岗位职责、教师聘用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学专用场室管理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以保证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对学校课程计划实施过程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监控,及时发现该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调整系统结构,改善系统功能,使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及时得到完善,发挥更大的效用,保证教学质量的形成与提高。
3.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教学质量监控的数据
在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包括学生学习前的准备情况;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次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等情况;学科、班级、以及每个学生的平均分、合格率、标准分、标准差、水平接近度等大量数据。及时掌握、跟踪和处理相关数据,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前提。学校应当建立校园网,配置教师办公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现代教育装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软件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从而使学校、教师、学生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各种反馈信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时效性。
4.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落实学校层级管理
学校层级管理,是学校各级常设职能部门的岗位责任管理。在学校常规岗位设置中,校级有主持全面工作的校长和分管教学、教研、教务、德育、总务、党务、群团工作的校长;中层有教导处主任和分管教学、教研、教务的主任;基层设有科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备课组长等岗位。应当明确而且必须强调的是,尽管学校各个岗位分别有不同的岗位职责,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除了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负有教学质量监控的责任以外,学校其他岗位的
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同样负有支持、配合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责任,从而使学校所有人员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岗位上共同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
5.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相关措施必须适应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
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包括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知识准备水平和接受教师教学管理的自觉水平。在教学双方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干预调控措施,必须通过学生认知的内化,才能达到教师对教学过程干预调控的预期目的,收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才能分析和掌握学生可控与不可控的方面,平时就应当注意创设调控的条件,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时候才能适时提出适当的要求,采取适当的办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学习环境,从而使教学质量可调可控,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平台特色盘点
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它是充分借鉴PISA、TIMSS等国际评价项目的先进评价理念、技术手段及操作方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的多功能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以下各项特点:
1.评价与分析自动化
根据专家已经设定的标准,系统会自动进行统计与评判,且能自动生成各式报表与分析报告,极大地简化了用户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失误率。
2.全面应用“精确评价”的先进理念和思想
系统全面应用教育测量、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的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建“地区常模表”和实现“加工能力”评价的领先技术,将
终结性评价与
形成性评价进行了有机结合。
3.灵活的模块化积木式设计
系统提供了数量众多且又可独立运行的数据分析指标项,用户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教研的需要,将众多的分析指标项进行自由搭配组合;系统由多个既独立又可关联的子系统组成,各个系统之间可以通过标准的程序接口互通数据。
4.基于“云”端服务的架构模式
利用.NET和
云计算技术,采用WEB访问的方式,使内部数据自动共享和无缝对接,实现了教学、教研与学业的同时监测与评价,用户可随时随地登入,满足了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和不同时段监测与评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