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敏皇贵妃
和硕怡贤亲王允祥生母
敬敏皇贵妃(?~ 1699年),章佳氏,海城牛庄(今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牛庄镇)人,二等侍卫章佳·海宽之女。原满洲镶黄旗包衣后抬镶黄旗满洲。
家族背景
圣祖敬敏皇贵妃出身穆都巴颜系章佳氏,此系的始祖名为穆都巴颜,原本世居额穆和苏鲁地方,后来迁至瓦尔喀什罗尔锦地方居住。其生有五子,在分家之后分别居住在不同地方,各自形成支系,是清代章佳氏一姓之中最庞大也是最著名的一系。乾隆朝之名臣一等诚谋英勇公、大学士阿桂即是穆都巴颜第一子瑚鲁瑚昌吉鼐之后代,两江总督尹继善则是穆都巴颜第三子辉色之后代。至于敬敏皇贵妃,则为穆都巴颜第二子章库之后代。
在穆都巴颜五子分家之后,章库迁至马尔墩章佳地方居住,其曾孙名为逊扎齐,即是敬敏皇贵妃家族入旗的始祖,他在清初被编入包衣旗籍,是镶黄旗包衣佐领下人。逊扎齐生有二子,第一子名为苏尔泰,仕至上驷院卿;第二子名为达尔泰,因功封为云骑尉,仕至参领;第二子名为德穆图;第三子名为科岱,仕至委署护军参领;第四子名为海福。其中承袭爵位的窦特即是敬敏皇贵妃之祖父。
窦特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海宽,历任包衣佐领、包衣参领,仕至二等侍卫;第二子名为朔色,仕至骁骑校。海宽与朔色兄弟二人究竟何人为敬敏皇贵妃之父,不同史料中的记载有所差异。《玉牒》《星源集庆》等书均记载敬敏皇贵妃为海宽之女,而《章佳氏哈拉宗谱》则记载敬敏皇贵妃为朔色之女。
出现这种差异,既可能是历史文献本身的问题,亦可能的确在血缘上有相应变化。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讲,《章佳氏哈拉宗谱》为东北旗人谱书,其中主要记载的是屯居于沈阳城西榆林堡的逊扎齐三叔萨穆占一支,其支系与敬敏皇贵妃家族虽属同一祖先,但实际早已分为两支,且分在京师、盛京两地,内中所记载敬敏皇贵妃家事难免会出现错谬。而从血缘上来讲,有可能敬敏皇贵妃原为朔色之女,出于某些原因,过继给伯父海宽为养女。同时,根据清廷选秀制度,秀女“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兄弟之妻送至神武门。”抑或是当时朔色已经去世,敬敏皇贵妃即以伯父海宽之女的身份参加挑选。
不过,根据谱牒记载,海宽生有五子,依次名为阿林、哈达、毕拉、毕汉、偏古;朔色生有一子,名为塔沁。而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一月,宫中为和硕怡贤亲王允祥派出的管理家务大臣噶达出差,内务府奏请圣祖挑选官员替补其缺,圣祖下达旨意:“令阿哥之舅父哈达管理其家事。”哈达为海宽的第二子,圣祖称其为和硕怡贤亲王允祥之舅父,似表明敬敏皇贵妃确为海宽之女。故而,此处仍以海宽为敬敏皇贵妃之父,有待今后进一步发掘资料。
根据档案记载,世宗即位之后,曾降旨调查几位母妃之旗籍、家属。内务府回奏称,敬敏皇贵妃家族旗籍为“镶黄旗包衣海章佐领”,亦即镶黄旗包衣第二参领第二满洲佐领。其后,世宗将敬敏皇贵妃家族从镶黄旗包衣抬出,编为镶黄旗第五参领第十四佐领,并且定为世管佐领,由海宽后后裔世袭。
人物生平
章佳氏入宫年份不详,其本为满洲镶黄旗包衣人,经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生前无册封记录,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其封号敏在满语里是ulhisu,意为“有悟性”“灵慧”。
康熙朝:
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诏封为嫔(未正式册封)
康熙三十八年已卯七月二十五日卒,闰七月初二日(1699年8月26日)帝谕曰礼部: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悼,谥为敏妃。应行礼仪,尔部察例行。——《清圣祖实录》原文记载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1699年11月21日 --1699年12月19日)奉安,十三王母——《陵寝易知》
未拨出包衣,仍隶满洲镶黄旗包衣
雍正朝: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二月(1723年1月7日 --1723年2月4日), 雍正下旨将敏妃家合族人等由包衣拨出编一佐领。
雍正元年癸卯六月(1723年7月2日 -- 1723年7月31日),雍正下令追封敏妃章佳氏为皇考皇贵妃,仅其一人连升两级。
雍正元年癸卯九月(1723年9月29日 -- 1723年10月28日),雍正下令将其从葬景陵。
封谥释义
敬敏皇贵妃原本的封谥“敏”,满文作“ulhisu”,意为“灵敏”。追晋为皇贵妃后所获谥号“敬敏”满文作“ginggun ulhisu”,意为“恭敬灵敏”。
人物评价
敏妃章佳氏,本系满洲镶黄旗包衣,由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并在康熙二十五年到三十年间连续生下三个子女,应算颇受宠爱的,再加上其为皇室诞育子嗣有功,因此康熙帝给予追封妃位荣誉。在《大清会典则例》中有“悼妃薨,追谥曰悼”的记载,再结合《国朝谥法考——妃谥》的记录,互相印证死后晋封的后妃其妃号可做封号也记为谥号,追谥与追封没有什么实质不同,都系死后哀荣。
鞠育:犹指生育。章佳氏生前仅为庶妃,未见有抚养皇子皇女的记载,祭文中“笃生椒实,时深鞠育之劳”这句应连起来读,其含义即是指敏妃在生育皇子皇女时辛苦了。其中鞠育二字和敏妃妃号也表现出章佳氏追封妃位系因其为皇室生育皇子皇女有功。
根据《清皇室四谱》皇子皇女卷记载章佳氏在康熙朝为庶妃,其生前在康熙朝无任何册封记录也可以佐证。反观同样宫女出身的德妃,在康熙十七年生育四阿哥后,第二年乌雅氏便单独进封为德嫔,康熙二十年德嫔又再册封为德妃。章佳氏则无此殊荣,虽生育三个子女,也未得一次册封。再看孝懿皇后和敦肃皇贵妃(即雍正年妃,且敦肃皇贵妃金棺从葬帝陵,在《高宗实录》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皇帝皇后丧仪》中都予以了记载)都是在薨逝前得到皇帝的立即晋封,受皇帝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章佳氏在其临终前,康熙帝也没有晋封。因此,虽然康熙帝对章佳氏颇宠爱,却没有任何特殊。章佳氏生前只是康熙帝众多宠爱的妃嫔中普通的一员。
出身考证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本满洲镶黄旗包衣人,参领章佳·海宽女。
《八旗氏族通谱》记:章佳本系地名,因以为姓。逊扎齐镶黄旗人,世居马尔墩章佳地方,国初率子孙来归,天聪时授佐领。其长子苏尔泰,原任上驷院大臣。其次子达尔泰初任包衣佐领,因监造宫殿,议叙授云骑尉,卒,其子窴特袭职,遇恩诏,授为骑都尉,任郎中、参领兼佐领。卒,其孙哈达袭职,现任领侍卫内大臣。其(逊扎齐)曾孙海宽原任二等侍卫参领佐领
又按《钦定八旗通志》镶黄旗满洲都统所属参领五,第十四佐领,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下旨将包衣佐领哈达合族人等由包衣拨出编一佐领,即着哈达管理。
综上资料,章佳氏应系镶黄旗包衣,由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敏妃的堂叔海图拉和马奇兰都是御膳房拜唐阿,是标准的内务府包衣职务。
另按《章佳氏家谱》有‘硕色,由披甲挑入骁骑校,皇贵妃之父’的记载,这样看来披甲人硕色实为章佳氏生父,后披甲人硕色挑入骁骑校,海宽为敏妃伯父,但官方史料如《皇朝文献通考》以及帝系玉牒星源集庆》均记载’章佳氏,参领海宽女‘,因此敏妃是以海宽之女的身份入宫的,海宽任过二等侍卫、参领兼佐领,家中又有骑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的世职,哈达(海宽次子)于康熙二十八年袭职骑都尉。
所生子女
《清皇室四谱 皇子皇女卷》(唐邦治根据清皇室玉牒总结编写)
皇十三子怡贤亲王允祥,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二,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日辰时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出。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卒,年四十有五。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十一月二十七日丑时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出,为怡贤亲王允祥同母妹,四十五年丙戌年二十,七月封今位号,下嫁博尔济锦氏翁牛特杜棱郡王仓津,四十八年己丑六月卒,年二十三。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年辛未正月初六日寅时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出,为皇十三女同母妹。封今位号。四十七年戊子年十八,十二月下嫁科尔沁博尔济锦氏台吉多尔济,明年己丑归宁京师,十二月初三日申刻卒,年十有九。
后世纪念
敏妃祭文
化始宜家,内职恒嘉,夫赞助情凄,丧淑彜章,备著其哀荣,爰稽礼以饰终,弥怀贤而致悼。尔妃张雅氏,温良夙裕,敬慎自持,久侍璇闺,克佐肃雍之化,笃生椒实,时深鞠育之劳,方茂瑶华,奄归泉夜,易名象德惟敏尔,嘉褒一字于千秋,展初筵于此日。呜呼!兰仪寂寞,况值秋序之感伤;云驭徘徊,应怜爱子之哀慕,用将牲礼,尚克歆承。其中‘易名象德惟敏尔,嘉褒一字于千秋’的易名是指:古时帝王﹑公卿﹑大夫死后朝廷为之立谥号,而象德谓:象征德行。(据(清)刘长华所著《皇朝谥汇考》:应事有功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雍正朝追封
雍正元年六月,追赠敏妃为皇考皇贵妃(仅敏妃章佳氏一人连升两级)。章佳氏追赠皇贵妃、从葬帝陵皆系因其子怡亲王允祥,在《清史稿》中有记载:“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
章佳氏从葬景陵并非康熙帝旨意,清史学家和清陵寝专家徐广源先生提出了质疑并做出了考证,以下摘取自论文内容:一般晋封妃嫔,特别是晋为皇贵妃这样重要的事情,都以皇帝发布谕旨的形式。而追赠敬敏皇贵妃,并没有以谕旨的形式,在《世宗实录》中只是载:“追封圣祖敏妃为皇考皇贵妃。” 《世宗实录》记载追封敏妃为皇贵妃的日期是雍正元年六月壬申。六月为戊申朔,壬申则为二十五日。可是《大清会典》则记载为二十六日,到底是哪一天封的?惯例,封妃分两步进行,先由皇帝发布谕旨,称之为“诏封”,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后,举行册封礼,称之为“册封”。而追封敏妃为皇贵妃,既没诏封,也没册封。……“敬敏”二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都还是迷。从专门记载东陵的皇家秘笈《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中得知敬敏皇贵妃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与康熙帝、孝恭皇后同日葬入了景陵。当年敦肃皇贵妃就是与雍正和孝敬皇后同日葬入泰陵的,在《高宗实录》中有明确的记载。为什么敬敏皇贵妃与皇帝、皇后同日入葬在《世宗实录》和《大清会典 皇帝皇后丧仪》中都不予记载?
皇帝陵内从葬皇贵妃的制度是雍正首创的,不是康熙帝创立的。所以康熙帝是不会将敏妃葬入景陵的。退一步说,如果康熙帝真的想将妃嫔葬入景陵的话,温僖贵妃和平妃也应该比敏妃优先。因为她们俩都是皇后的妹妹,又比敏妃死得早。为什么比敏妃死得早、地位又高的温僖贵妃和平妃不葬入景陵,反而想将敏妃葬入景陵,这在情理上讲不通。康熙帝既已开创了皇后先葬地宫,地宫门不关,等待皇帝的制度。敏妃死时,景陵地宫内已葬入了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康熙帝既然想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为什么不直接将敏妃也葬入地宫?何必增加许多麻烦而停灵于陵院内。如果康熙帝确实想将敏妃葬入景陵,也不会停灵于景陵院内,而应该停灵于京城的殡宫。孝东陵的宁悫妃、端顺妃死后都曾停灵于京北的曹八里屯多年。在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怎么停灵?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地下室。金棺绝不会露天停放吧,那就得盖房子,建殡宫。在陵内建殡宫,可能吗?景陵地宫内正面棺床上已安放了1帝4后,正面棺床已经“满员”,根据裕陵地宫棺椁的安放位置,敬敏皇贵妃的棺椁只能安放在左或右侧的垂手棺床上。
——摘自清陵和后妃史学家徐广源所著《迷雾重重的敬敏皇贵妃》
雍正朝奉安
章佳氏雍正朝入葬资料显示: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雍正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谕礼部,昔年皇考建设妃园寝,为妃母等殡所。惟敏妃母一位,皇考曾降谕旨:暂安于陵寝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俟入宝城。今钦遵皇考原旨,奉敏妃母安于宝城内。在宝城内安奉者只有敏妃母一位,应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应行典礼,尔部议奏。
清官方资料《清世宗实录》,章佳氏从葬景陵不予记载
清官方资料《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皇帝皇后丧仪》,章佳氏从葬景陵不予记载
现有的章佳氏从葬景陵的记载全部出现在雍正朝后 ,无康熙朝皇帝下旨从葬的资料。章佳氏雍正朝奉安记载日期矛盾,在《昌瑞山万年统志》中,更出现章佳氏雍正元年九月及六月从葬景陵的记载。康熙帝与其他后妃的丧仪也早就开始准备,有些甚至长达几年,十几年,但各种记载都只有一个奉安日期。可见“奉安准备”根本就解释不了章佳氏出现多个奉安日期的疑点。
章佳氏去世于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的帝陵早于康熙二十年就已修好,康熙帝的三位皇后梓宫也早已奉安入了帝陵,就等待着皇帝梓宫奉安后关闭帝陵。章佳氏本系包衣出身,如果康熙帝确实打算让章佳氏从葬,早就可以将章佳氏拨出包衣,并且在三十八年当年就可以追封章佳氏为皇贵妃,甚至贵妃而不仅仅是第四等的妃,并且也可以同三位皇后那样,将章佳氏直接放入地宫中。然而康熙帝都没有这样做。
另外章佳氏从葬帝陵在《世宗实录》以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皇帝皇后丧仪》中均不予记载。章佳氏拨出包衣、追赠皇贵妃及从葬景陵都在雍正年间完成,《清史稿》对其赠皇贵妃及从葬帝陵道出了原委:“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 另外,康熙帝非常尊崇敬爱他的皇祖母孝庄太后,临终却没有遗旨安排孝庄文皇后的奉安问题,岂可能会不提及皇祖母反而只记得安排一个章佳氏?如要证明从葬系康熙帝旨意,不如直接拿出康熙帝的谕旨最为确凿。清朝皇贵妃从葬帝陵,系由雍正开创。
史料记载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事圣祖为妃。康熙三十八年薨,谥曰敏妃。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亲王允祥贤,追进封。妃又生女二,下嫁仓津、多尔济。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0:09
目录
概述
家族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