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政友会
日本政党
立宪政友会,简称“政友会”。日本政党。1900年由伊藤博文创立。代表日本封建地主和财阀及具有这种背景的政客利益,并受三井财阀直接支持。先后组织第四届伊藤博文内阁(1900-1901),第一、二次西园寺公望内阁(1906-1908,1911-1912),原敬内阁(1918-1921),高桥是清内阁(1921-1922),田中义一内阁(1927-1929)和犬养毅内阁(1931-1932)。1940年解散。
成立之国际背景
1900年左右的世界,正是帝国主义大势发展的高峰期。从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就一直领先于世界的英国自不必说,而美国则更是在1894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而首次成为世界第一。经过普法战争洗礼的德意志和其老对手法国也没有因为战争而停止其发展的脚步,虽然德国似乎更加迅速而法国则显得有些疲软。这时值得注意的还有沙皇俄国意大利,它们各自的改革和革命使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迅速传播到各个角落。
而此时的日本,也因为刚刚取得了对一直以来很畏惧的大清国的胜利而陷入疯狂的喜悦之中。不仅包括赔款的实际利益,更因此而得到了西方列强的默认,以致于在修改以前的不平等条约时,可以顺利消除曾经的被殖民的痛楚。甚至还因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在远东的利益摩擦而取得了和英国结盟的机会,从而在日俄战争中能够赢得外交上的胜利。
后果
反观此时的殖民地世界,则几乎所有住人的地方都被帝国瓜分殆尽。从美国在中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到英国在非洲的2C计划以及法国的2S计划。从美西战争中美国对拉美的控制,到沙俄和英国对伊朗的平分。无不表明整个世界已经是十足的帝国主义控制下的整体。而且虽然这些被奴役的人民一直在坚持着反抗的路程,却还是因各自为战而形成不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即使是俄国的革命当时也并未成功。
相对于欧美发达的政治体制来说,此时日本的政治自由体系的起步晚,发展也不足。政友会的出现虽然给日本的政党政治的前进加快了步伐,却也因为帝国主义整体世界的疯狂扩张已经基本结束而导致的新兴帝国主义国家想极力发展自身而不惜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一矛盾,也从而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成立之国内背景
政友会创立于1900年9月15日。其组织设总裁1名、总务委员若干名、干事长1名和干事若干名。人选和人数均由总裁决定,实行总裁专制。这是一个政界合纵政党,也就是说其成员包括一半各地藩阀和一半民党。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长州萨摩江户时代的外样雄藩的势力大增,由它们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而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人民要求自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以致于民党派也发展壮大起来。
之前的日本,政治主导力量主要分为藩阀和民党两大派系。其中,藩阀派以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三大元老鼎立。而民党一共有五个小派,分别是河野广中东北派、星亨关东派、林有造的土佐派、松田正久的九州派、大隈重信的改进党。而日本的帝国议会政治也因此而逐步完善。
因此,政友会的出现便是顺应这种潮流的现象,即如何消除旧有的藩阀和民党对立的情况而进一步完善议会体制下的政党政治。政友会出现的本身促进了政界合纵,由此导致了非政友派的组合。更引起了财阀界的合纵,主要与在三井财阀的向政友会提供政治资金以扩大自己的权益以及三菱财阀的投进非政友派的怀抱有关。
而政友会与非政友派的互相对立,则是在消除了藩阀和民党的界限之外,重新确立了政治格局。从此,藩阀政治便逐渐式微,而政党政治因此而得以完善。直到1913年第二个合纵政党——同志会的建立,以及昭和前期政友会和民政党的轮流执政,在军部夺权以前,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良好。
也就是说,政友会的历史作用便是促进日本政党政治的规范化,它的成立正是潮流之结果以及促进潮流之原因。
解散之国际背景
1940年左右的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不可开交之时。首先从欧洲爆发的战争,在纳粹德国的东西并进中,向世人展示了德国机械化队伍的强大战斗力以及闪电战的巨大的震慑力。在短时间内,德国坦克东欧平原如入无人之境,在西线的号称继长城之后最伟大防御工事的马其诺防线被德国军队摧枯拉朽一般攻破,貌似平静的伦敦城也将遭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空袭,而北非隆美尔更因为其在沙漠的大规模集群坦克战而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称。
这时的远东,则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战场上的陷入泥沼而放手不惜以偷袭珍珠港来缓解各方压力,虽然最终证明这无异于自杀,然而在初期则还是起到了巩固人心的作用。然后,又打算通过南下开辟东南亚战场来对中国大陆实行包围战略,由此而进入了中南半岛的热带丛林中,虽然最后受挫于中国远征军。总之,这个时期的远东是日本军队想极力避免陷入持久战而不断通过开辟新的战场来缓解国内矛盾和加速战争进程的时期。
由于此时美国介入战争还不全面,因而暂时不需要讨论美国的军事影响力,只是考虑到美国在介入战争前和日本的密切关系,以及同时和蒋介石的合作关系,而不得不说明一下此时的美国正处于两难的地步。而此时的苏联尚未进入反攻,中国也陷入在对日持久战以及国共间为争夺地盘而不时的摩擦中。
因此,对于日本来说,德国在欧洲和非洲战场的暂时得逞对它来说是坚持把战争扩大和继续下去的精神支柱。不过,日本天皇的地位不可忽视。而政友会之所以会像其他各个政党一样全部解散而处于翼赞会的大旗之下,也和三十年代以来“尊皇讨奸”运动在政界和军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分不开。只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刺激而加速了其极力主战的倾向以及不惜为此而解散自己组织。
解散之国内背景
1940年10月12日,大政翼赞会正式宣告成立。当时的首相近卫文麿在成立大会的与会者前的致辞:“大政翼赞会的纲领,一言以蔽之,是辅佐大政、实践臣道。除此以外,其实可以说纲领和宣言都不需要;我认为,国民无论任何人,惟有日日夜夜站在各自的岗位上竭诚奉公才是。”说完戛然而止。鸠山一郎不甘心就这样失去自己的政治生命,便与芦田均,大野伴睦等人组织同交会,还进行了抵制东条组阁的活动,因此与军部当政的东条英机不合,双方矛盾深刻,有人认为鸠山一郎是“反东条,但是不反侵略”。1941年鸠山宣布辞职,隐居于轻井泽以待时机。
成立翼赞会
这个短小精悍的发言,宣布了翼赞会的成立,同时,也宣告了它的死亡。而最重要的意义则在于结束了从1890年开始的半个世纪的帝国议会,结束了长期以来藩阀和民党的对立,政友会和非政友派的对立,结束了元老提携的政坛和军部少壮派的对立。从此,一切内政就是对外战争,不惜代价坚持到底,而政治则因其是无聊的浪费精力的行为而遭到禁止。
政友会的解散
政友会的解散也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促使了日本政坛的极端无为。此时候的政友会总裁中岛知久平虽然极力反对解散,却也无济于世,整个政友会的下层势力都已成为“尊皇讨奸”的拥护者。且自从大部分元老的相继谢世甚至被狂热的法西斯分子所刺杀,总裁的权势和威望也大不如以前。即使政友会在战前为大陆推进政策做出过多么大的贡献,此时,在严峻的过内外形势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而惟有带头解散自身才是保全之策吧。
而对于此时日本的经济,则可以用计划经济和统制经济来概括,由于新战场的开辟转移了人们的视线,社会并没有因为物资短缺而引起恐慌。议会的取消,使得人们更加对统制派幕僚抱有期待,使统治阶级感到不安的左翼势力和共产革命也早以在30年代的镇压中悄无声息。
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政治自由已经彻底失败。
结语
行文至此,可以得到一些小结,在政友会的成立到其解散的四十年间,日本的政治大致从藩阀掌权到藩阀和民党相互提携,从政友会掌权的桂园时代到政友会和民政党在西园寺的提携下轮流从政,从政党势力的消解到军部的统制时代的正式确立。
主导这一切的物质动力无疑是大陆的丰富资源的诱惑,而一旦走向资本主义并向帝国主义发展,日本也不可能总是依靠其狭小的岛国来支持经济的增长。
主导这一切的精神动力无疑是天皇在日本国民中的神圣地位,尽管这个地位在此前的近一千年中几乎不存在,然而却正是这个形式上的天皇在被政治家们利用了之后,才时刻显示出其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也因此而为法西斯分子的疯狂行为提供了难得的工具。
历史评价
因此,在这样的体制下的日本政党,说实话目标都是扩张型的大陆政策的拥护者,只不过在具体执行方面有所偏重罢了。至于海军陆军的争锋相对,也是出于国家利益而互相斗争的,并不存在战和问题。
而对于立宪政友会来说,它本身也只是这诸多政党中普通的一个,无非掌握其权力的是明治朝以来的元老,因此政治影响力大了点罢了。通过对立宪政友会的成立和解散时期日本国际和国内情况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其实立宪政友会根本一直以来都是在顺应着局势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4 18:23
目录
概述
成立之国际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