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行为主义
运用操作主义观点研究行为规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
操作行为主义(operant behaviorism),亦称“描述行为主义”。是指运用操作主义观点研究行为规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兴起。创始人斯金纳。华生、E.B.霍尔特及早期动物心理研究中即有操作主义倾向。自觉地以操作主义为哲学基础,运用操作术语描述各种行为的是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者认为,用科学的操作来规定心理学术语的含义可减少无谓的争论,有助于将心理学体系建立在客观的实验操作基础之上。不同的新行为主义者对操作主义观点的接受程度不同。
人物简介
斯金纳(1904-1990)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虽然他缺乏系统的心理学学习和训练,但却在哈佛大学选择了心理学专业,1930年斯金纳获得硕士学位,次年获得博士学位。1936年,斯金纳到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在实验室研究和课堂教学中他都非常具有创造性。1945年,他到印第安纳大学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后又返回哈佛大学,担任该校心理系终身教授。
斯金纳一生著述颇丰,发表文章112篇,出版著作18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有机体的行为》、《沃尔登第二》、《自由与人类控制》、《超越自由与尊严》以及《行为的塑造》等。鉴于斯金纳对心理学的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美国政府授予他国家科学奖,这是美国政府对科学家的最高奖励;1990年,美国心理学会又授予他心理学终身贡献奖。接受此奖项8天之后,斯金纳去世,终年86岁。
理论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
(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基本立场
研究对象
斯金纳把行为本身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对行为进行直接的、描述性的研究,因此他有时又把心理学称为行为科学。他对以往心理学家采取间接方式研究行为、把行为的一切特性都归于不证自明的内部实体的做法很不已为然。他认为,采取这种方式研究行为,会使心理学走上三条歧路:一是假设这个内部实体是自由的,就会出现 “意志自由”的说法;二是给内在实体披上科学的外衣,制造出“心理官能”、“自我”、“超我”等概念,但这些概念因缺乏科学定义而不能说明行为;三是把神经系统当作控制行为的实体,以神经系统的功能来解释行为,但这仍然阻碍人们对行为进行直接的、描述性的研究。
斯金纳主张,心理学要直接对行为进行描述,要研究行为本身,并在对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和描述其规律。斯金纳所要建立的心理学,其实就是一门直接描述行为的行为科学。
理论性质
斯金纳首先从哲学上接受了行为主义,但他在对行为的实验研究中又深受华生和巴甫洛夫的影响,因而斯金纳的实验研究带有深刻的实证主义烙印。他反对把心理学看作是理论性的,主张心理学是完全实证性的实验研究,把心理学看作是完全致力于行为研究的自然科学。强调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是斯金纳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其目标是说明有害控制的不利特征和有效控制的有利特征。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他只研究能够观察的行为,对于从理论上推论有机体内部可能发生的活动一点也不感兴趣。这种纯粹描述性的行为主义被人们称为“没有有机体的探究”。他还进一步强调,行为的科学研究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认为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在先行的、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和有机体随后的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他所建立的行为公式是:R=f(S)
其中R表示行为反应,是因变量;S表示刺激情境,是自变量。有机体的行为反应就是自变量和情境刺激的函数(f)。
研究方法
与赫尔的假设-演绎方法不同,斯金纳拥护一种不带理论结构而进行研究的经验体系,他总是从经验的资料开始,然后小心地、缓慢地进行试验性的概括。如果说赫尔所采用的是假设演绎的方法,那么斯金纳所采用的则是归纳的方法。斯金纳认为,为了更好地研究行为,还需要运用反射的方法。在他看来,“一个反射就是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舒尔茨,1981,p269)斯金纳对反射的看法相当独特,他采用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心理学家的反射分析法,而是“行为分析法”。为了分析动物的行为,斯金纳专门设计了“斯金纳箱”。利用这一实验装置,斯金纳设计和完成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系统控制和分析了影响动物行为的因素,总结了动物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这一套方法体系被称为行为的实验分析体系。而且,斯金纳不相信在实验中要用大量的被试,他强调对单个被试进行彻底的研究。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斯金纳立场是旧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新生”(舒尔茨,1981,p269),在心理学基本立场上斯金纳比华生表现得更为激进,因此又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者”。
实验课题
斯金纳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实验箱子,对小白鼠的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发现箱子里的饿鼠偶然地一按杠杆,便获得食物,那这个食物会增加饿鼠以后的按杠杆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这里的食物),那么之前发生那个行为强度就会增加。如此一来,如果有连续的强化刺激,小鼠就获得了按杠杆求食的条件反射。
但是,在小鼠学会了压杠杆求食之后,如果撤销食物的刺激,小鼠即使压了杠杆,也没有食物,慢慢的,小鼠就不再去压杆了。也就是说,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强化刺激不再出现,它的强度也会逐渐削弱,最后消失。反之,如果不给按杠杆小鼠奖励,而给不按杠杆的小鼠电击,它们也会获得一种按压杠杆的条件反射,用来逃避电击的痛苦。这时,电击的痛苦也增加了小鼠按压杠杆的反应。
斯金纳在小鼠身上的发现,对其他动物和人也适用。通过操纵食物或者电击的强化刺激,就可以改变动物的反应。
行为原理
斯金纳的行为原理实质上就是其操作-强化理论,因此对操作-强化理论的分析和说明,就是对其行为原理所进行的分析和说明。
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把行为区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先行刺激所引发,是对刺激物的回答,这种行为比较被动,要受刺激物的控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应就属于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操作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主动的,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操作性行为可以有效地应付环境,而应答性行为做不到这一点。在斯金纳看来,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因此研究行为科学的有效途径就是研究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必然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所导致的是“反应性条件反射”,而操作性行为所导致的则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前者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一致,称为S型条件反射(强化是与刺激相联系的);后者则与桑代克的工具性条件反射相类似,称为R型条件反射(强化是与反应相联系的)。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于两个因素:操作及其强化。他利用斯金纳箱对白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Skinner,1938,p21)只不过,强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体反应,而是反应发生的概率。操作及其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
动物的学习如此,人类的学习也同样如此。斯金纳认为,人在周围环境中所形成的很多生活技能,诸如说话、走路、写字、驾驶,甚至道德、人格的形成以及社会文化的延续等等,都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结果。例如,婴儿最初无意识地发出“妈”的音,母亲就会高兴地抱起来亲吻孩子,这其实就是对孩子进行强化,如此以来,孩子便倾向于一看到母亲出现,就发出“妈”音,这样孩子就学会了叫“妈”。在斯金纳看来,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可以应用到很多场合,既可以用于消除不良的行为,也可以用于巩固理想的行为。例如,孩子偶然表现出的助人行为受到表扬后,以后在类似情境中就倾向于更多地表现这种助人行为,当助人行为经常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个孩子已经形成了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或人格特征。由此看来,“所谓的人格不过是一组反映强化史的行为模式”。(叶浩生,1994,p121)
强化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斯金纳既不同意桑代克以效果律来解释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作用的观点,也不同意巴甫洛夫关于强化增加条件反射的强度的观点。他认为,强化增强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条件反射本身,它所增强的是这种反射发生的概率,或者说它增强了反射发生的倾向性。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强化的停止而导致的。也就是说,当一个经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后,不再伴随有强化刺激物,反应发生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但操作性条件反射并不随强化的停止而骤然停止,而是持续反应一段时间,才趋于停止,这期间可能还会因为情绪的干扰而出现波动。这一从终止强化到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再出现的过程就是消退过程。在实验中,斯金纳发现,一只已经习得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仍然按压杠杆50-250次,然后才停止反应。这就说明操作性条件反射消退过程的快慢与习得这种反应的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如果一个反应的力量很强或者说建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就长,反之消退的时间就短。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有所表现。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所谓分化,实际上就是运用渐进的方法,强化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某一特征以使动物形成选择性反应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分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强化。斯金纳在训练白鼠的压杆力量的实验中,首先是对白鼠以任何力量作出的压杆行为都予以强化,然后制定一个标准,只有当压杆行为的力量超过这一标准时才给以强化,低于这一标准的压杆行为则遵循消退原理而消退。之后,逐步提高压杆力量的标准,通过运用强化或不强化的手段来训练白鼠以不同的压杆力量作出压杆反应。多次以后,白鼠就学会了特定的、表现出选择性的反应,最初的条件反射也就形成了分化。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在人类身上也表现得很明显,人们根据分化原理学会在特定的场合作出特定的反应,如在葬礼上表情凝重、话语低沉;在听演唱会时,则大声喝彩、鼓掌等。
强化的种类
1、积极强化物与消极强化物
强化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积极强化物(正强化物),另一类为消极强化物(负强化物)。积极强化物是指与操作性行为相伴随的刺激物,它可以增加操作性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水、食物、奖赏等;消极强化物是指与操作性行为相伴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以增强这种反应。斯金纳通常以食物来强化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食物就是积极强化物,它提高了白鼠按压杠杆的频率;也可以安排这样的实验,把白鼠放进一个特制的箱子里,然后给予电击,只有当白鼠按压杠杆时,电击才停止。经过几次这样的强化,白鼠就学会了按压杠杆以逃避电击,电击就是消极强化物,因为它也增加了白鼠按压杠杆的频率。
2、条件强化物与概括化的强化物
斯金纳把天然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物称为原始强化物,如食物、水等。但有时与原始强化物相伴随的很多中性刺激物,由于条件作用也具备了强化性质,成为条件强化物。如在白鼠按压杠杆时,同时呈现灯光和食物,白鼠很快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此后,再安排白鼠按压杠杆,不给予食物,只呈现灯光,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也增加,说明灯光已经具有了强化性质,成为一种条件强化物。一般来说,条件强化物的力量与原始强化物的匹配次数成正比。
当一个条件强化物与一个以上的原始强化物形成联系时,这个条件强化物具备了多方面的强化作用,成为一个概括化的强化物。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最典型的概括化强化物是金钱,因为金钱与人的衣、食、住、行等具有普遍联系,因而具有最广泛的强化作用。但与条件强化物不同的是,作为概括化强化物的一级强化物不再伴随它们时,概括强化物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概括化强化物在人类行为的习得和保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强化作用的模式
斯金纳认为强化的模式不只一种,他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强化作用模式:
固定时距模式,指在固定的时距内给予强化,而不管有机体在这一时距内作出多少次反应。这种强化作用模式,容易使有机体在时距的开端反应较少,而在时距的终端反应增多。
变异时距模式,这种模式用平均时距代替了固定时距,即在规定的一段时间里实施一次强化,但强化的时间却不固定。以这种模式来强化行为,则行为反应既稳定又均匀,而且常常难以消退。这种模式克服了固定时距模式的缺陷。
固定比率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给予强化,而是在有机体作出一定标准次数的反应后给予强化,其效果与固定时距模式类似,即在接近强化时,反应突然增多,而在强化后的一段时间里,反应则减少。
变异比率模式。这种模式保持强化比率的平均值不变,但具体实施强化时,比率的范围却有相当大的变化。这种模式的作用比固定比率模式的作用大。
这四种模式对行为的影响有大有小,斯金纳认为,在对有机体进行强化时,不应只采用一种模式,而应联合使用多种模式。
理论应用
斯金纳的行为原理在教学、言语行为以及社会控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言语行为
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是斯金纳早期应用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斯金纳坚持以操作强化原理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他认为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它服从于强化的偶然性,并且与其他操作性行为一样,也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根据言语与强化反应的关系,斯金纳把言语行为概括为具有不同功能(召唤、命名、形声、复合)的四种类型,并一一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叶浩生,1994,pp127-128)。但斯金纳的观点遭到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批评,乔姆斯基认为斯金纳以操作强化原理来解释语言发展的作法太简单而且还原色彩太浓,这种作法在实验室中或许能够行得通,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根本行不通。
在发展和教育领域的应用
行为原理在儿童发展领域的应用,就是斯金纳依据操作强化原理设计了一种机械化照料婴儿的装置----“空中摇篮”。这是一个巨大的能够调节空气、控制温度、无菌的隔音房间。婴儿在室内可以自由地运动,可以做游戏,也可以睡觉,还可以避免儿童出现一些毛病。斯金纳因设计了这种装置而受到美国一般群众特别是年轻母亲们的称赞。尽管这种装置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并没有取得巨大成功。
行为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就是斯金纳设计了教学机器。斯金纳对当时流行的课堂教学感到不满,他认为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好。教学机器就是他应用操作强化原理设计和制造的教学装置。这是一种台式机械装置,里面有教学程序,这种程序把一门学科分成一系列具有逻辑联系的一组知识项目,并以问题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次排列。学生只有通过前面的问题,才可以进行下一个问题。教学机器在数学、音乐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最大的弊病就是忽视了教师的人格教育活动,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社会控制计划
行为原理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就是斯金纳主张以操作强化原理进行社会控制,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生活。早在《沃尔登第二》中,他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在后来的《自由与人类的控制》和《超越自由与尊严》等著作中,他又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斯金纳认为,人类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尊严,因为控制无处不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都是控制,既然如此,不如承认这一事实,积极选择控制、完善控制,使人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与尊严。如何选择和完善控制呢?斯金纳认为,要选择和完善控制,就必须发挥行为科学的作用,使用行为技术。斯金纳的这种设想是美好的,在一些实验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把这种设想付诸社会实践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主要评价
斯金纳是当代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以操作条件作用为核心概念,并以高度精确的实验技术精心构筑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建立了一门真正的行为科学。尽管人们对斯金纳的理论褒贬不一,但其工作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我们预测和控制有机体行为的能力”。(舒尔茨,1981,p280)
斯金纳坚持极端客观的行为主义立场,凭借严谨而富有生气的观察和精确严密的行为分析方法,建立了非常精确、客观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并且对一些难以回避的“主观”现象,也坚持以操作强化原理来进行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可以说,“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无庸置疑的领导人和战士,他的工作对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大于历史上任何其他心理学家的工作,甚至大多数批评他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舒尔茨,1981,p280)
斯金纳对推动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使心理学走向社会事务和社会实际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程序教学思想即使是在也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虽然他的理论在言语行为的应用上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但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也遭致了众多批评,主要表现 在以下方面:忽视理论研究。其实,虽然斯金纳的体系是非理论的,但他并不完全反对涉及理论,只不过他反对在没有十分可靠的资料积累的情况下提出理论;其次,人们还认为斯金纳的实验研究范围太窄,忽视了行为的很多方面。批评者认为,斯金纳的实际研究只限于有限动物的有限行为,并把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结论推论到所有动物甚至人类的社会生活领域,这显然是简单化、片面化的;最后,人们对斯金纳的环境决定论也持强烈的批评意见。可以说,斯金纳的体系留给我们很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强化控制理论
强化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儿童偶然做了某个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几率就会大于没有受到强化的动作。强化的次数增多或强度增大,几率也随之增大,这就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如果一个动作发生后,未能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强化的作用就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在行为发展的过程中,儿童行为得不到强化,行为就会消退。所以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如无理取闹和长时间啼哭,可以在这些行为发生时不予强化,使之消退。对于儿童好的行为,就应该给予强化,使之得以巩固。
强化的分类
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所谓消极强化,是由于几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在实际的教育中,常常运用多种强化的方式。如一个不爱洗手的儿童,每次都用各种借口逃避洗手。对于这一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又要运用消极强化。当儿童一旦洗手,立即予以表扬,并允许给他看卡通片,这属于积极强化;如果儿童坚持不洗手,就不准他看卡通片,这属于消极强化。两种强化的目标都是为了促使儿童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强化的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消极强化作用不同于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目的不同。有时在惩罚之后,反应会暂时地得到压制,但并不导致消退过程中反应总次数的减少。因此,斯金纳建议以消退来取代惩罚,提倡发挥强化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斯金纳看来,只要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
儿童行为
实验过程
(1)育婴箱的作用。当斯金纳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决定做一个新的经过改进的摇篮,这就是斯金纳的育婴箱。它的原理就是“斯金纳箱”。他在实验箱里长大的女儿后来很快就成为一名很有名气的画家。于是,斯金纳把它详细介绍给了美国的《妇女家庭》杂志,他的研究工作第一次普遍受到大众的注意和赞扬。在《育婴箱》(Baby in Box)(1945)这篇论文中,他描述到: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内,箱内干燥;自动调温,无菌、无毒、隔音;里面活动范围大,除尿布外无多余衣布,幼儿可以在里面睡觉、游戏;箱壁安全,挂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担心着凉和湿疹一类的疾病。这种机械照料婴儿的装置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又一杰作。这种设计的思想是要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2)行为塑造和矫正。斯金纳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利用强化手段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但是操作性行为的习得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对儿童采取积极的、有步骤的强化,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异常的人,斯金纳也按照强化理论,采取行为矫正法。很多时候,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在矫正不良行为时,塑造良好行为;采用积极强化的同时,采用消极强化,甚至惩罚。
(3)程序教学。斯金纳将他的强化控制理论运用于教学,采用了机器教学或程序教学的方法。这就是将学习的内容编制成一套程序,逐步提供给儿童。儿童答对了,给予反馈,告诉儿童答对了。采取强化手段,使儿童掌握知识。斯金纳主张,在程序教育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①小步子前进;②主动参与;③及时反馈。
实验评价
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将幼儿心理的发展归因于外部的强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给人的印象是只要环境如何改变,幼儿就可以相应地得到发展。显然,这是有局限的,儿童自身的发展有其独有的规律,环境的外部强化只能够起到某种促进的作用,这是不能否认的。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成人对儿童的良好行为的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的淡然处之,以及在程序教学过程中的小步子信息呈现、及时反馈与主动参与等,至 今仍然是强化与影响个体行为发展的有效措施。事实上,斯金纳的努力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接近现实。因此,斯金纳的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实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和有关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原先应用在教学机器中的程序设计,已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中被广泛地应用了。
客观主义潮流。18世纪以来科学的极大发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当然的或迷信的东西。神秘主义受到挑战。实证主义空前具有市场。强调实证的、具有社会性的可用作客观观察的知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促进了心理学的客观研究,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行为的突出强调,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而且使人们看到新的希望。
参考资料
斯金纳.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13 20:0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