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口较多的地方在湘、黔、川、
桂、鄂、赣等地的交界处,在湘、黔、桂三地交界处擂钵是家中必备的
容器。
擂茶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分布。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广东省的
揭西、
陆河、
清远、
英德、
海丰、
汕尾、
惠来、
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
石城、
兴国、
于都、
瑞金等地。
丰城市下辖的
荷湖、罗山、蕉坑、
铁路、洛市、秀市等地(即当地所称的河东地区),也有擂茶的习俗,不过目前尚不清楚其流传的开始时间。其制作方法比客家人的擂茶简略了许多。福建省的
将乐、
泰宁、
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
黄姚、
公会、
八步等地。台湾的
新竹、苗粟等地。湖南的
安化、
桃江、
益阳、
凤凰、
常德等地。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棍和擂钵。前者取一根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等,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
黄豆、
花生、盐及
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除采用老
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清明前的山梨叶、
大青叶(不分季节)、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
艾叶、
薄荷、细叶金钱、斑
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
金盏菊或
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
竹叶椒或肉桂。
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 相传擂茶起源于
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
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 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
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
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
“擂”是湘西一种非常原生态的菜式,因手法与“擂茶”非相似而得名。根据选料和加工工艺不同,擂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擂,一种是熟擂。前者是指原料舂捣成菜,适用的原料有芫荽,大蒜,圆葱,韭菜等。后者是指原料经过烧烤,或油爆、或蒸熟后,再放入擂钵内,加入调料舂捣而成,适用的原料有茄子、藠头、芋头、土豆、辣椒、笋等。从选料你可以看出,制作擂菜大多选择素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荤料比如炸酥的小虾、炒熟的肉泥、卤牛肉也可以作为配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