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
来历
周朝初年
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初年,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据
《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由于当时兵器差,射箭、驾车、角力都是军队操练的主要科目。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
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列强对峙,互相攻伐,战争频繁,作为军事训练的摔较活动也 得到广泛的开展。
《公羊传》中记载,
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长万,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力士,由于宋闵公揭露长万曾被鲁师所俘,故“万怒,搏闵公,绝其脰。”结果,宋闵公被长万摔死。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摔跤不仅作为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也是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统一了摔跤的
名称为“
角抵”。 1975年在
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画面。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公元 前208年)的有关古代摔跤的史料。图案上三名男子,他们在进行摔跤比赛,气氛紧张热烈。左边立者为
裁判。上边悬挂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进行的比赛。一按画面的排场看,似在
宫廷内举行的。由此可见,秦统一六国后,把掉跤列为宫廷的一种娱乐项目,并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开展。 从秦末到汉景帝的半个世纪中,摔跤活动曾处于低潮。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摔跤活动又盛行起来。据《汉书· 武帝记》中记载,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
河南省密县打虎亭2号
东汉墓中的一幅壁画, 描写了当时摔跤表演的一个场面,陕西省长安客省庄汉墓出土的铜牌上也刻有摔跤图,画面上是两位农民打扮的男子在树荫下对摔。此图足以说明,汉代摔较活动已较普遍地开展,田间地头也成了摔跤的场所。由于汉代重视摔跤活动,摔跤的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三百里皆来观”。同时,摔胶比赛胜负有裁判员来判 决。
山东省
临沂地区金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绢画上有一对健壮的摔跤手,挽袖对视,准备决一雌雄,并有一名裁判员在旁拱手而言,以判胜负。
三国鼎足
三国鼎足之后,
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动,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在
河南省南阳市出 土的大块汉砖上刻有角抵戏。
唐朝
唐朝历经
贞观、开元之治,
国富民强,太宗皇帝
李世民以隋亡为戒,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社会经济很快得到发 展,而讲武、习武的风气不懈,故摔跤活动在唐代的历史上蜚噪一时,就连帝王也要上场助威,鼓励士气。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每逢
元宵节和七月十五的中无节均举行摔跤比赛,许多帝王不仅爱看,而且有的还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还建立了官办的
相扑棚,收罗和训练摔跤能手,入选者称为相扑人,每当朝会、宴聚、祭祀之时,
相扑人专门进行摔跤表演。 秦汉以来,摔跤的主要技术是较力量,并可以拳打脚踢,用擒拿方法扭断手臂、腿脚,直至把对方摔死。
明朝
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万法宝全》一书中,就有古摔跤图样。当时把摔胶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据《明史·江彬传》中记述,
御史乔白岩和应天府丞冠天叙还很注重选材和采用针 对性的训练(别教法势)方法,在战术上注意到以矮制长, 这些,无疑是对摔胶在选材、训练以及战术运用上的一大贡献。 公元1638年,明朝官员陈元斌,为了复兴明朝的天下, 东渡日本,求援兵于德川幕府,结果求援未遂,留居
日本, 这样陈元斌就把中国武术和摔跤传到了日本,后经日本改革和发展,成为日本现在的相扑和
柔道。
忻州摔跤节
中国·
忻州摔跤节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经先后举办过三届,2007年第四届中国·忻州摔跤节定于2007年9月12日至9月18日在山西省忻州市跤乡
体育馆隆重举行。忻州市是
国家命名的“
摔跤之乡”,摔跤运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人们常把民间摔跤赛称做“挠羊赛”,“挠羊赛”即摔跤赛,原名“角抵”,只是,这种比赛最初不是在体育场馆内,而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因而,摔跤节更是
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第一届
首届中国-忻州摔跤节
(1) 举办中国.忻州摔跤节大型
开幕式,邀请数名
奥运会冠军、著名歌手、山西
梅花奖获得者、组织以
讴歌忻州跤乡雄姿为主的大型演唱表演会,同时邀请国家、省摔、柔队来忻州表演助兴。
(3) “中国电信杯”山西省青少年摔跤比赛;
(4) 山西省“企业杯”少儿摔跤比赛;
(5) 全国“企业杯”摔跤挠羊赛;
(6) 山西省“五寨冰花绿花岗岩杯”传统挠羊赛;
(7) 中国?忻州首届“企业杯”“跤王”争霸赛;
(8)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在比赛间隙组织地方文艺表演。
第二届
第二届中国-忻州摔跤节
(1) 9月20日 新闻发布会 忻州宾馆会议室 宣传文化组
(2) 10月1日晚21点 大型开幕式 跤乡体育馆 文艺演出组
(3) 10月2日-10月6日 全国
中国式摔跤比赛 跤乡体育馆 竞赛组
(4) 10月7日 全国跤王争霸赛 跤乡体育馆 竞赛组
(5) 10月7日晚20:00 全国传统挠羊赛 跤乡体育馆 竞赛组
(6) 10月9日-10月10日 奥运冠军报告会 跤乡体育馆 竞赛组
(7) 10月10日晚20:00 大型闭幕式 跤乡体育馆 文艺演出组
(8) 10月1日-10月10日 忻州旅游促销展示 体育广场 旅游促销观摩组
(9) 10月30日-10月10日 忻州文化产品大展销 市群众艺术馆 宣传文化队
(10) 10月1日-10月10日 忻州风味小吃大赛 七一北路体育场 风味名优小吃组
(11)10月1日-10月10日 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 待定 招商引资组
(12) 10月1日-10月10日 忻州“八音会”大赛 七一北路体育场 文艺演出组
(13) 10月2日-10月9日 忻州地域经济机遇与发展高峰论坛 待定 地域经济高峰论坛组
(14) 9月30日-10月10日 跤乡体育馆二楼 跤乡体育馆二楼 旅游促销观摩组
(15) 9月30日-10月10日 市群众艺术馆 市群众艺术馆 宣传文化组
第三届
第三届中国-忻州摔跤节
2005年9月19日——9月25日
活动内容:
(1)大型开幕式; (2)组织2005年全国中国式摔跤
冠军赛;
(3)组织全国博克比赛
(4)组织第三届中国·忻州跤王争霸赛;
(5)第三届全国传统挠羊赛;
(6)组织二人台专场晚会;
(7)组织北路梆子专场晚会;
(8)组织忻州旅游促销系列活动;
(9)组织风味名优小吃大赛;
(10)组织忻州摔跤文化展示;
(11)组织摔跤节摄影展;
(11)组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及他们的教练员助兴表演;
(12)组织颁奖暨闭幕式文艺晚会;
(13)其它活动项目可向组委会报批后,由有关部门组织自办。
中国式摔跤
发展历史
中国式摔跤是两人徒手较量,以摔倒对方为胜的
竞技运动。它是中国最
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最简单的摔跤技术产生于
原始社会。原始人为了求得生存,在
狩猎过程中,在人与人或
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徒手搏斗的形式,以求得食物或自卫,从而产生了摔跤动作。平时,有意识地练习和传授这样的技术,经过不断发展,摔跤便成为一项体育运动。
名称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摔跤的名称繁多。古代称摔跤为“角抵”、“角力”、“相扑”、“争跤”、“掼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发展
中国式摔跤原是
肉搏的技术,是从踢、打、摔、拿的徒手搏斗发展而来。南朝人任昉撰的《述异记》中说,上古时期的蚩尤部落都会角抵,曾用这类技术与黄帝部落激战。《礼记·月令》记载西周把角力列为军事体育项目。古书中记载着许多春秋、
战国时期两人摔搏的事例。 历代王朝都培养一批摔跤好手,在节日盛典上,给帝王将相表演摔跤,供其享乐,或给外同的使者表演,以示威武。
秦解放前,
北京、
天津、上海、南京、济南、沈阳等地都有卖艺的摔跤场。这些地方是摔跤爱好者集会的地方,它在开展摔跤运动、交流技术、提高个人技艺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古代的摔跤是
裸体或穿象鼻裤兜裆(如日本相扑运动员的服装)进行。主要较量力气,拼体力,比赛可以拳打脚踢,使用逼迫关节的擒拿方法,经常把对方摔至不能抵抗为止,以至有些比赛出现流血场面。后来规则逐渐改进,技术向灵活、敏捷的方向发展。服装逐渐改为穿短袖上衣,系腰带,芽长裤和鞋。把对方摔到三点着地--除两脚外身体各部(包括手、肘、膝)着地即为失败。先失一跤者负,后来改为三跤二胜。比赛不分体重级别。
民间摔跤的传统形式是某一个
地区,由一位年长、德高望重、
技术高超的摔跤手出面组织,其成员多是他的子侄辈亲属和附近的青少年,利用闲暇时间,在土地上练习摔跤,无代价地传授技艺。届时还常有其他摔跤老手作义务指导。 摔跤是两人身体接触,直接对抗,从头至脚、从手指到脚趾都要参与活动了所以从事这项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匀称发展,肌肉发达。特别能培养人的力量、速度、灵巧、柔韧等身体素质。摔跤时运动员要有力量,动作快才容易摔倒对方,所谓“一力降十会”。但是仅有直来直去的笨力不成,还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劲,所谓“
四两搏千斤”。摔跤是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相间的竞技运动,一场比赛下来,需要耗费很大气力,从而增强了心脏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摔跤还能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拼搏精神和美的情操。
改进
解放后,党和政策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明文规定:“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体育活动……对于那些为群众所热爱和熟悉的武术、摔跤……等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改进,去掉其不科学的部分,使之成为广泛开展劳动群众中的体育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
国家体委把
中国式摔跤列为全国竞赛项目,并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单项锦标赛,使摔跤走上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发展的道路。
专业
后来,为了适应摔跤运动的发展,1955年在
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学院)开设摔跤专修课,培养摔跤专业人材,先后毕业的学生多数担任了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家集训队摔胶和柔道的教练员。同时着手摔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195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标准。在北京举行的1956年全国摔跤比赛,是中国第一次举行的摔跤单项比赛,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队的96名运动员参加。在这次比赛大会上通过了中国第一批10名中国式摔跤
运动健将:宋保生、王德英、其木德、孟广彬、马清宗、义达木、杨子明、苏达那木、僧格、张魁元。
规则
1957年,出版了《中国式摔跤规则》,规则规定比赛场地为10米见方的
草垫,体重分为8个级别。虽然一场比赛仍是三局,但每局摔的跤数不限,摔倒一次得1分,三局得分多者为胜。这样完全改变了摔跤比赛的战术。运动员即使前边输了几跤,后边仍然有机会转败为胜,打消了运动员输两跤就输掉全场的顾虑,促使他们敢于进攻,充分发挥技术。这些措施
鼓舞着广大摔跤爱好者积极锻炼,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迅速推动了摔跤运动的开展。许多地方的私人跤场增多,一些厂矿也有了摔跤小组。 由于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倡导,职工的摔跤活动在各级工会的领导下,蓬勃开展起来。许多厂矿购置了摔跤衣,组成摔跤队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各地相继举行了职工摔跤比赛,如火车头体协在各路局基层比赛的基础上举行了全国铁路系统的摔跤比赛。
传承
中国开展
国际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和柔道以来,与中国式摔跤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中国式摔跤吸收了国际摔跤和柔道的一些技战术和教学训练方法。例如,
古典式摔跤的过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柔道的抓袖背等技术和配对练习等训练方法。在规则方面吸收了国际摔跤的绝对胜利和限制消极的精神,洋为中用、丰富了中国式摔跤的技术武库,促进了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和提高。
第6届全运会使用的1986年修订的规则,从得分标准到比赛服装都要充分体现
中国式摔跤的特点一个倒下,一个站着,讲究不砸不落,鼓励运动员使用干净利索的技术。规则的得分标准是按中外古今摔跤评分原则--把对方摔倒的情况和身体落地的部位确定得分多少。例如,得了分的标准是将对方摔成身体腾空(两脚有一同时离地过程)后躯干(肩、背、臀、胸、腹、胯)或头着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如果没有使对方身体腾空,仅把对方摔倒使之躯干着地,自己自然站立不倒;或是把对方摔得身体腾空、躯干着地而自己没有站稳,用手撑在对方身上,则只能得2分。把对方摔成
四肢着地,或把对方摔倒后,自己也随着倒地,只能得1分。为了促使比赛摔得更激烈、更精采,把每场比赛时间缩短为两局,每局仍是3分钟,但要求运动员积极主动进攻,不允许长时间消极防守,如果持续30秒钟不进攻,就要警告一次,判对方得1分。3次警告便取消该场比赛资格。运动员比赛的摔跤衣为国红和天蓝两色,摔跤衣的边沿有花纹。中国式摔跤是中国的一项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它的历史悠久,锻炼价值高,在
城市和
农村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摔跤运动也将会有更大的跃进,这一民族体育运动必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