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政
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清初沿明制,设提学御史、提学道。雍正四年(1726年)易此名。每省 1 人,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者中简派。掌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按期巡历所属各府、厅、州,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凡有兴革会总督巡抚行之。位在巡抚与布政使按察使之间,三年一任,任内各带原品衔。其办事衙门称“提督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废。
描述
全称提督学政,创立于清朝,没有分级,在清朝主要管辖省级的科考和教育工作,在明朝这个方面工作是布政使司做。《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一省主管教育、科考的官员,俗称学台。从——各部院侍郎(从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等等,为三品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五品或六品),科(既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正五品),道(既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中由进士出身者简用。因此各省学政并无固定品级,若以侍郎而授学政即为从二品,以郎中授学政者即为正五品,唯其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
学政俗称学台、学院、学宪。其官与布政使、按察使不同,严格意义上说并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反倒是类似钦差的性质
著名学政
张之洞
张之洞自1866年至1876年,曾任过湖北、四川两任学政。他不仅忠心耿耿,认真为封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并努力革除各种积弊陋习,初步地觉察了科举制度的腐败,为后来倡言停止科举制度,积累了直接的经验,迈出了第一步。尤其是四川的科举考试,弊端丛生,对之洞的教育是很深的。什么“枪替”(请同考人或其他人代做卷)、“联号”(买通编号人员,而通同作弊)、“通关节”(与考官或与考试负责者一同作弊)样样都有,原来的提调等官明知而不问,这种情况别的省也时有发生,不为奇处。
四川省出格之处是,竟有“拉搕”名目,所谓“拉搕”,是当考官出入辕门之外时,暴徒聚伙擒之,必出重金方允赎出。考官们为了安全,亦雇有许多保护打手。因此,常常发生相互动武,以致杀伤人命。
面对川省试场积弊,之洞手订规章,严肃制度。对受贿作弊的提调等有关人员,给予惩处;对一贯哄闹考场,官不敢治的武生兰映太等设法擒拿,商之督抚,定为永远监禁。并于1867年四月奏陈“川省试场积弊,筹整顿法八条”。
纪晓岚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年,西历1762年)十月初八,39岁的纪晓岚离京赴福建学政任,沿途作《南行杂咏》一百余首。是年,删正《才调集》,点论李商隐黄庭坚诗集,辑《唐人诗略》八卷。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9 13:00
目录
概述
描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