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
宋代赵长卿词作
《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是宋代词人赵长卿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在年夜的笙歌中,一家人和和美美围坐喝春酒,吃春盘,迎接新春新岁。下片写词人为姑娘们剪镂的幡儿、胜儿的美丽精致,穿戴得漂亮动人由衷高兴,为全家祝酒。词中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喜庆气氛,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富于生活气息。全篇语言明快浅近,选用了许多吉祥的字面,并用了当时的方言口语,旋律欢快,节奏跳跃,更使读者感到热烈、亲切。
作品原文
探春令⑴
笙歌间错华筵启⑵。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轻细⑶。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都姑媂⑷。戴得更忔戏⑸。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探春令:词牌名,又名“景龙灯”“探春”。以赵佶探春令·帘旌微动》为正体,双调五十一字,上片五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三仄韵。此词为变体,双调五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⑵间错:交错。华筵(yán):盛美的筵席。
⑶“菜传”二句:唐宋时每年吃年夜饭,都要先吃一个春盘,盘子里的菜,或者切细,或者做成春饼,取迎新之意。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⑷幡儿胜儿:即春幡、春胜。幡是一种旗帜,胜是方胜花胜,都是剪镂彩帛制成各种花鸟,大的插窗前,小的戴在姑娘们头上以为饰。都:优美,漂亮。《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洵美且都。”姑媂(dì):漂亮,精致,宋时口语。一说指姑娘,少女。
⑸忔(yì)戏:美好,可爱,宋时口语。
⑹“愿新春”三句:作者祝酒的话语。
白话译文
乐声、歌声交错起伏响成一片,桌儿、碗儿摆开的是华堂喜宴。喜的是迎来新春,新的一年。玉手纤纤,传递着名果、疏菜、春盘。和乐气氛在弥漫,东风吹动着狂欢。
春幡、春胜,迎春的首饰光彩夺目,把少女打扮得分外姣妍。穿的戴的争奇斗艳,赛似天仙。为的是新春过后,心想都能如愿:吉吉利利,平平安安,万事顺遂,幸福美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是赵长卿早年的作品,是他写给家人的新年祝词。词人看了一家人和和气气地团坐着吃春酒、庆新年,在笙歌声中,他起来为大家祝酒,希望过春节以后,一家人都吉吉利利,百事如意。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农历立春与春节一般相差没几天,因此新年与新春常常叠合在一起。这是一首描写新春时节人们喜庆宴乐,彼此祝福的词,且以方言入词,别有一番情趣。
上片写人们新春宴乐的欢庆气氛。丰盛的筵席正在进行,其间交错演奏一些乐曲歌舞,这是人们在欢庆新年。“间错”二字写出了边欣赏歌舞边进行宴筵的热闹场面。姑娘们纤纤的细手把切成青丝的春韭、芹菜端了进来,让家人吃上一些,以驱除邪秽,保佑来年平安。这几句具体写吃年夜饭的情景,重点写春菜盘子,既写姑娘们端菜的动作,又写盘子里的菜色,很细腻,很有情趣。以“和气入、东风里”比喻家宴的喜庆气氛和新春气象,满屋喜庆,一团和气,生动真切,有双关之妙。
下片写节日里的民俗活动。少女们佩戴着装饰华美的小旗帜彩胜,一个个游街串户,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大人们则祝愿彼此在一年里“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笙歌华筵,菜传纤手,幡儿胜儿,都是为了这个共同的心愿。
词中所描绘的新年喜庆气氛及小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游戏场景,如今在农村仍能看到。这首不事雕饰、以方言口语入句、摄取民俗素材的清新小词,给人们以吉祥如意的祝福,读后令人备感亲切,久久难忘。
名家点评
清代李调元:赵长卿《探春令》后段云:“幡儿胜儿都姑娣,戴得更忔戏。”忔戏,市语。观下云:“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可知。(《雨村词话》)
古典文学研究家施蛰存:词到了南宋,一方面,在士大夫知识分子中间,地位高到和诗一样。另一方面,在人民大众中,它却成为一种新的应用文体。祝寿有词,贺结婚有词,贺生子也有词。赵长卿这首词,也应当归入这一类型。它是属于通俗文学的。(《宋词鉴赏辞典》)
原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陶尔夫:这是一首歌咏新春的颂歌。词写新岁伊始,人们穿着打扮,争相竞艳,设宴祝福,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喜庆的气氛,形象地描画出南宋当时的风俗习惯。旋律欢快,用语浅近,并杂有当时方言口语,更感亲切。(《宋词今译》)
宁夏大学文学院教授许兴宝:该词保持了人心与自然道气的和谐一致,未故作“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的玄虚伤感姿态,道出了人们心中最诚实的良好祝愿,确是以美储善的词作艺术创见。词之末尾以“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作结,径为白话,似乎通俗过当,于词体不宜,但其中包含了词人久已酝酿的人类共有情感概括,这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的朴素祝愿没有丝毫差别。(《宋词的文学质性研究》)
作者简介
赵长卿,字师有,自号仙源居士,南丰(今属江西)人。宗室子。不乐仕进,以觞咏以娱。有《惜香乐府》九卷,词存三百三十九首。
作品相关
这首词向来无人讲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施蛰存用这首词的最后三句,做了个贺年片,寄给朋友,引起几位爱好诗词的朋友注意。赵景深还写了一篇文坛轶事,做了记录。1985年,赵景深逝世,施蛰存想起往事,为了纪念赵景深,他把这首词的全文印了一张贺年片,在1986年元旦和丙寅年新春,寄给一些文艺朋友,使这首词又在诗词爱好者中间传诵起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16:0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