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拖罗饼源于唐代贞观年间,相传当时石龙城(化州城)有一男子名叫罗兴,20多岁就以做饼为业,每天担着自制的酥饼敲着铜锣到城区沿街叫卖,叫卖声和铜锣声拖得特别长。久而久之,大家就将他这种饼叫“拖罗(锣)饼”。唐朝时期乃太平盛世,水陆交通比较发达,海南的椰子传入内地,罗兴别出心裁,授徒传艺,指导乡邻选择优质的面粉、白糖为主料,用上乘的椰丝、叉烧、伍仁等作馅料,制成了一种独具化州特色的“拖罗饼”。该饼皮薄、馅足、质脆、味香、形美,特别好吃好卖。1097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往海南任职,曾专门绕道到化州品尝拖罗饼再赴海南。他食后赞不绝口,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1662年,明末岭南才子陈鉴也留有中秋赞美拖罗饼“情深饼相望,锣响人团圆”的诗句。清代以后,粤西民间已盛传化州拖罗饼的美誉,说:“中秋不吃拖罗饼,尝尽百味也枉然”。
元符二年(1099年)中秋节前夕,苏轼念弟心切,从海南过海,带有海南特产椰子到化州与苏辙团聚。中秋节这天,苏辙的妻子从市场买回土猪五花肉,用化州秘制腌肉方法将五花肉做好。然后把苏轼从海南带来的椰子取肉做成丝,再拿出乡亲送给自己,而一直舍不得吃的果仁炒脆。接着把腌好的五花肉用木炭烤香并切粒(因为这种烤肉要用铁叉穿着烤,肉香味独特,后来成为化州传统特有的叉烧肉名食)和椰丝、果仁、制柚皮以及少量香料一起伴好做馅。苏辙的妻子到门前两棵老橘红树旁边的石龙井取水和好面,据传用石龙井水和上面粉,所做出的面饼皮酥又脆,并带有橘花的淡淡清香味。
晚饭时,苏辙的妻子把做好的烧饼拿出给苏东坡、苏辙兄弟。苏东坡顺手拿来一个烧饼便吃了起来,当吃到第二口时,苏东坡把嚼烧饼的动作放慢了起来,苏辙问大哥是怎么回事,苏东坡回答说:“这烧饼吃起来在浓浓的椰香味中夹杂着烧肉独特的香味和烧饼皮的清淡橘香味,显现出一种满嘴留香、回味无穷的感觉”。苏辙听完,拿来一个烧饼品尝起来,果然如苏东坡所说,这饼的香味很独特,是其它饼所不及。
苏东坡说,这是他一生中从北走到南吃到最好吃的一种饼,于是他叫苏辙给起个名。苏辙想到大哥一生的坎坷,因“
乌台诗案”朝廷以网罗罪一再被贬,他的愿望是大哥能够早日平反北回中原与家人团圆。想到此,苏辙说“希望大哥能拖开网罗得昭雪,我们兄弟相聚在罗江边上庆中秋,就叫‘拖罗饼’吧。”苏东坡大笑说:“名字起得好,叫得吉祥,今晚就拿‘拖罗饼’来赏月庆中秋!”说完,苏东坡借兴拿起笔墨,题了“拖罗饼”三个大字。自此以后,每年中秋拜月、赏月,化州人都摆上拖罗饼以纪念苏东坡、苏辙兄弟。
化州椰丝拖罗饼被
广东烹饪协会评定为“广东名小吃”。同年,又被
中国烹饪协会评为“
中华名小吃”。2011年12月,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被
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从此,拖罗饼成了化州的 “名牌月饼”。
2012年2月,“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申报并获得“化州拖罗饼之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化州拖罗饼,本地也叫中秋月饼。它以其独特的口感风味而享誉省港澳,远销广西、海南、湖南、福建、山东等省份。由于近年来“拖罗饼”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生产厂家已发展到30多家,解决全市4万多人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