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安年间(528-530),庄帝的
母舅,太傅
李延寔被任命为长安刺史,临行前向庄帝辞行。庄帝对他说:“长安地方有‘
怀砖’的风俗,世人号称难治。舅舅此去可要小心从事,别辜负了朝廷的委托。”当时,黄门侍郎
杨宽站在庄帝旁边,不明白“怀砖”是什么意思,下来后私下里向舍人
温子升请教。温子升说:“我听人讲,庄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长安
刺史时,曾询问当地风俗,有位从长安来的宾客说:‘
秦地的百姓风俗浅薄,喜欢高谈阔论,追逐名利钱财。凡新太守初次上任,他们都怀揣砖头,俯首叩头,以表示赞美欢迎之意;一旦被人接替离任归京,便用砖头砸他。’这是说长安人拥护和反对一个人的态度,就像翻转手掌一样变化快速。怀砖一词的意义就是由此产生的。”如今“拍砖”的风气,源出于彼,是陕西人的专利。今人创造词汇的想象力,其实古已有之。其具体操作,不过是将原来揣在怀里的砖头,拿到网络上来乱砸一通罢了。
“拍砖”起初主要是用在论坛里,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1978~2002》解释为:“〈动〉,在
BBS(
电子公告板)上发表批评他人的文章。”论坛中当某人发起一个话题,即发一个“主帖”,其他人的回复就叫作“
跟帖”。回帖越来越多,就像盖起一座楼一样越来越高,所以把“主帖”的发布者叫作“
楼主”,其余人的跟帖行为称作“
盖楼”。众所周知,实际生活中的“楼”一般是用“砖头”盖起来的。砖头既可盖楼,也可砸人。在跟帖中持反对、批评意见,就像是用砖头砸人,故称为“拍砖”。
要说“拍砖”,得先说说何谓板砖,板砖学名砖,俗名砖头,乃黄土和水的混合物也,经水淹火烧而成,此物性格分明,头角峥嵘,可盖房,可砸人,可自卫,就地取材,用处多多。所以渐被网民相中,成为BBS上攻击性常规武器。
论坛的存在和发展就是靠坛友们不断的发帖、回帖。发帖回帖有很多种类型和方式,其中大多数都是一团和气的
灌水。偶尔会有一个表达不同看法的回帖,看到与自己看法不同的帖子后又予以反击这就形成了讨论或者争论,这就是拍砖。拍砖的初衷是提出反对的看法或相反的提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说白了就是谁也不服谁的文字体现。
砖分青红皂白、
三六九等,
毋庸置疑,愈煅烧得久、愈经历风雨愈可能是好砖,
网络论坛BBS起步很晚,
天涯社区也不例外,也没有好砖。早前的网络只有聊天室,当天涯是聊天室的时候我们也在,那时候财神、师爷、纳兰都在学着发帖,当然还有更早的传教者阿橹、刀风、一凡,看见人家发一帖就砸一帖,然后就孜孜不倦的教诲,那会儿管叫“砸帖”。橹、风、凡们一路从天涯网易新浪走过来,一边辩论着自己的“砸帖”现象是好是坏,一边称呼为“版砸”现象,并戏称他们自己为“臭石头”,不知是其中的谁嫌石头名称不好听,有着不经雕凿的嫌疑,也刚好那时候社会上正在大兴建设大搞房地产开发,网上批露某地方毁田地办窑厂,政府要惩治那类事件,事件人辩解时有句名言叫“烧砖也是为建设”,他们就兴起把“搬石头砸帖”改称为“版砖”了。“版砖”称呼比较死板,缘于他们都是江南修士,根据“片儿川”的杭州儿字腔调,谐趣的改为“版儿砖”。砸得久了,估计是厌烦了,也把死板的砖比做“板砖”了。后来才让这个词语广为流传,以至于让纸媒沿用,据说这拨人从不以是哪个网站的人自居,也据说他们这拨人也经常换了马甲在网易活跃,好像他们中有人提出了“拍砖不如捣蛊”,发展捣蛊学说,估计以后“捣蛊”这个网络动作词汇又会在互联网流传。
“
灌水”和“拍砖”这两个词是中国网民对世界互联网文化的一大贡献。其语言风格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具有鲜明的“网言”特色而颇受网友青睐。然而对这两个词的准确含意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说法,只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笔者所见,“灌水”、“拍砖”一般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网友相互间对某些问题的交流沟通,前者倾向于对所讨论问题的支持性,后者则重于对所讨论问题的批判性。这种表达方式具有事实性、说理性、平等性、直接性和互动性特征,因此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并大受网民欢迎。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起步较晚,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在加快提速。据
CNNIC报告,截至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至16%,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年增长率达到53.3%,正处于“网民快速增长的阶段”。面对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灌水”和“拍砖”的网民群体必然越来越大。在“
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今天,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放的心态去欢迎它的到来,还是僵化保守、墨守成规;是重视这一群体、主动与网民朋友融为一体,还是或勿视否定、或
品头论足、
循规蹈矩作“壁上观”。
事实上,不管你愿意与否,互联网正以革命性的手段,改变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行为方式。一个观点的提出,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可以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领袖与平民、官员与百姓在信息的拥有上,不再有距离的分野和快慢之别。因此,“顺应时代要求”,“重视网上民意”越来越成为“亲民政府”一个必然而理性的选择。在网上反映的
山西“
黑砖窑事件”就是中央高层根据网上民意及时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典范。突然发生在南方涉及19个省市地区大范围的冰冻雨雪灾害,正是因为信息透明、传播及时才最大程度地稳定了国人的情绪。
相反,我们有些同志视互联网为“
洪水猛兽”,对网民的“灌水”和“拍砖”不以为然。要么动辄屏蔽、删除,要么不理不睬、不置可否、
敷衍塞责、消极应付。
华南虎事件便是一例。直到今天,在省政的批评下网民才看到了某新闻“始作俑”者一个迟到的“致歉”,而且“谜底”仍然没有揭开。勿容置疑,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平台,难免“
良莠不齐”、“
泥沙俱下”,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疏”,而不是“堵”。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积极参与、正确引导、虚心“纳谏”、真心改过,在与网民“灌水”、“拍砖”的互动中增进共识,增加理解,增强感情,使
互联网真正成为联系群众、凝聚民心、传播“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重要平台,成为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