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
汉语词语
报应,汉语词汇。拼音:bào yìng 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如行放生、布施、梵行善业,即因种善因而招感善报;反之,行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即因种恶因而招感恶报。
释义
(1) [retribution] [佛]∶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
(2) [nemesis]∶回报。公正的惩罚行为或效果
一意孤行理所应当引起恼怒的报应
出处
东汉 · 班固 《汉书·成帝纪》:“朕亲饬躬,郊祀上帝。皇天报应,神光并见。 ”
例句
1、古人信奉天人感应之说,把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变化说成是对人事治乱的反应或预示,称为报应。
东汉 · 班固 《汉书·成帝纪》:“朕亲饬躬,郊祀上帝。皇天报应,神光并见。 ”
北朝北齐 · 魏收《魏书·世祖纪》:“岂朕精诚有感,何报应之速,云雨震洒,流泽沾渥。”
2、指祭祷的灵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李明微》:“ 李明微 法师, 福州 人,道戒孤高,为人拜章伏词,报应甚著。”
元末明初 · 施耐庵 《水浒传》第七一回:宋江要求上天报应,特教公孙胜专拜青词,奏闻天帝。
3、原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专指种恶因得恶果。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
宋 苏轼 《袁宏论佛说》:“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善恶,皆有报应。”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从来因果报应的说话,其事非一,难以尽述。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随人善恶细微,各彰报应。”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一章:“‘你也相信报应?’ 剑平 不由得笑了。”如:你这样专干坏事,难道不怕报应吗!
4.往还,交往。
《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今王舅 博 ( 张博 )数遗王书,所言悖逆……而恬有 博 言,多予金钱,与相报应,不忠莫大焉。”
5、回报;回音。
司马光 《抚纳西人诏意》:“曏边臣奏陈,云彼君臣失职,及移文诘问,曾无报应。”
宋 文天祥 《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而 宇文丈 坚谓 长沙 去山前迢递,报应不免迟缓,恐误事机。”
宗教名词
基督教
报应(retribu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的动词retribuere (偿还、贮存)。报应意味着对道德上的善行与罪过的赏罚。
圣经记载
圣经对于报应方面,即天主如何赏善罚恶的表达,是在启示下逐渐演进形成的。以色列人对天主的赏善罚恶偏重于现世与整个团体的报应,较少提到来世与个人的报应:
旧约包含现世的报应和来世的报应:
(1)现世的报应:旧约中的报应主要是物质上的,即使是精神上的(如与天主的密切关系)死后就化成泡影(约三13~19)。由于以色列人把自己看成天主的选民,盟约的团体,所以相信:(a)因个人罪过,集体(全体)受惩罚(创三):一人犯罪殃及无辜子孙(出卅四7)。(b)因个人的功德,集体得赏报:只因一人正义,天主就宽恕全耶城 (耶五1),上主的仆人将救全民族的预言(依五十三)。(c)集体功过的报应:如洪水及巴贝尔塔的溯源故事以及先知对以民的谴责(依一2~9)。(d)这种集体的报应无法解释义人为何要受罚,故日后的智慧文学与厄则克尔先知书特别强调个人功过的报应(箴十二14;智一7~11):只要个人回头必得生存(则十八32)。但事实常相反,所以上述发展已为天主的报应将超过现世的财物与生命铺路。
(2)来世的报应:(a)为答覆无辜的义人在世上不幸的难题,约伯书提出人死后要面对审判者(约十九23~29)。训道篇的作者觉得智愚善恶者得面对同一命运“死亡”(死后则世上一切皆虚),并接受天主的审判。此后犹太人便不顾现实生活的挫折经验,转而渴望与天主同享永远福乐。(b)旧约中对死人复活的暗示:耶肋米亚在极苦闷中仍坚信有朝一日天主必赏报他(耶十五10~21),圣咏作者清楚指出义人必在天主右边永享福乐(咏十六8~11),这种渴望已脱离了物质的报应观,而为义人复活的信仰奠下基础。公元前二世纪,雅威的穷人经历了恐怖迫害后,道出了需要天主的辩护,及为天主而殉难的人必复活得永生的心声(加下七9)。大约同时代的达尼尔讯息指出死者“要醒起来,有的要入于永生,有的要永远蒙羞受辱”(达十二2)。(c)旧约中对人一向采整体的生命观(不同于灵肉二分法)。因亚历山大的犹太人受到希腊思想影响,故写出的智慧书中有义人的生命不死不灭的新观念(智三1~11),至于明确的死后报应观,必等到基督战胜罪恶与死亡后才会在信仰上激起巨大的回响。
新约报应观的中心是耶稣基督的救恩工程。基督徒相信主耶稣光荣来临时,善恶必有绝对的报应,但现世报应的问题并未立即消失:
(1)现世的报应:跟随基督最大的赏报是拥有天国(玛五1~11);此天国“已经”开始“尚未”完成(参 38)。为赢得天国,基督徒在世得受与基督相当的迫害、侮辱(玛五11~12)。新约中有关现世赏报提到基督门徒必得百倍赏报(谷十30),现世的惩罚则多次提及,格林多教友在圣餐礼中自私做法导致病死(格前十一32~34);基督徒夫妇撒谎试探圣神而猝死(宗五1~11)。
(2)报应与基督的奥秘:人的成义,不在于遵行法律,而在于天主白白施给的恩宠(参 95,150),亦即因基督的死亡、复活而得救援(罗三21~26)。基督徒在世时已得赏报,领受了圣神(罗八),并已与基督同生(罗六1~11)。死后要复活并与基督共享永生(格前十五)。若望福音更把接受或拒绝基督本身看成天主的赏罚,凡信的人必得永生,不信的,已受了审判(若二16~21,31~36)。
佛教
一切众生,心性原同,而其身心受用,苦乐悬殊者,以宿世之修持不一,致今生之感报各别也。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感应篇云,祸福无门, 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不怨不尤, 聿修厥德, 自求多福, 以期消灭宿业,培植来报也。世之最可怜可悯者,莫过于贫无衣食之瞽目残疾人。均是人也, 人皆眼目明了,彻见一切,彼则虽处光天化日之下, 无异暗室幽谷之中。人皆手足完全,随意动作,彼则肢体残缺, 诸凡不便。如是之人,又加以无家室以庇身,无衣食以养体。彼等同为天地父母之所生, 固为吾之同胞。吾人幸受天地父母之所覆载, 而境遇稍亨。若不设法,令彼身有所托,心有所依,俾其宿业消灭,来报胜妙, 便失天地父母平等生育之心,兼负天地父母锡吾福乐安适之念。况乎博施济众,老安少怀,视民如伤, 恩先无告, 古圣贤无不提倡而躬行之,以为天下后世法。岂可不仰体天地圣贤之心,以行一视同仁之道,而漠然置之乎。以故一亭王居士,特发大心,纠集同志,立一残疾院,于上海南车站附近,俾彼无家可归之残疾人,安住其中,供其衣食, 以尽天年。有手足不完具者,派人照护,其有目能视,手能作者,随彼身分,作诸工业,以稍贴补其服用。又请通达佛法之人, 数日一往其中,为彼演说改过迁善,闲邪存诚,信愿念佛, 求生西方之法。俾彼等了知前因后果,聿修厥德, 一心念佛,以期往生。庶可永离娑婆生死轮回之苦,常享净土常乐我净之乐, 其为彼等虑者, 可谓恳切周挚, 至极无加矣。然人众既多,所费实繁, 端赖富有力者,发同体之悲心,捐无尽之宝藏,补天地化育之遗憾,培自己庄严之法身,则幸甚幸甚。
生报
即是前生作孽今生报,今生作孽下世报。这种因果报应,同样分福报和祸报。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积了德,犹如在银行存的款还未用完,故转到今生来用,故今生享福。如他今生虽然享福仍行善积德,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利息也越来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为福报。
有的人上世作的恶太多,或者老来作恶,当世清算不完,这一世就苦。如某人对前世的恶,后世的苦认识不到,继续作恶,那他下一世还要继续受苦难;如其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改恶从善,或许当世即会转运,通过努力化苦为甘。
速报
即是报应来得快叫速报。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恶报,或者九点作坏事,十点就遭恶报。因果报应不仅只是恶报,福报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同样得速报。
速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上世作的恶,这一世还未了结,而他更加变本加厉,干了更加伤天害理惨无人道之事,如有的杀人放火,有的行窃抢劫,有的暗害别人,有的贩毒吸毒,有的卖假酒假药毒害群众,有的行贿贪污,有的诈骗钱财……后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枪决,有的或者遭祸而伤残,或夭亡。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反而相害,这种人得恶报也特别迅速。
如有一个人,她在特别困难时,本人无饭吃,无房住,孩子无钱上学,丈夫的饭碗也丢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老人出来帮助她安排工作,并且借房给她家住,有了饭吃,有房住,孩子上了学,她不但不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反而黑了良心,贪污老人的钱,结果苍天有眼,让她跌断手,看她还贪不贪。
遭凶必报
佛门讲因果报应,确有至理。凡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如农之播种,种豆必然结豆,种瓜定是结瓜,毫无虚假。今观世人得福报或遭恶果者,均有原因,只缘世人不细心观察耳!从古至今书中都有记载,善恶报应不爽毫发,余素览世俗故事,每读至得福报处,顿然心欢!遭恶果者无不毛骨悚然,其因果真如立竿见影、桴鼓发声,为善为恶影响显然。故选录《因果报应》,以醒世人,如能细心体悟,力行善道,获福非浅!倘行不善,业缘日积月累,待至恶贯满盈,报应临头岂不赫然!不过善恶报应迟早不同,到时必然应验。有人说:某某并未行善,反而发家致富;某家仁善好施,出现事业蹇滞,这是何道理?这种情况常有见之,作恶发家,只因祖宗积有善德,德泽浓厚,阴在子孙,故而享福。如银行蓄有存款,任意取用,可祖德耗尽,存款取完,福泽随之消失。为善之家,如果祖有业缘,虽然不顺,但是恶迹去完,定然发福。古有楹联曰:“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必灭。”本书所载事迹,昭明着目,世人能改恶向善,必然后裔昌盛,福禄绵延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6:04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