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
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使用范围
报告的适用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些区别。请看这四个大机关对“报告”下的定义: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
条例》(以下简称党的《条例》)中规定: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
人大机关公文处理
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人大《办法》)中规定:报告,“适用于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答复询问等”。
《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行政《办法》)中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
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以下简称军队《条例》)中规定:“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和意见建议,询问用“报告”。
从以上定义可以发现,四大机关的报告,均是
上行文。其中,党、人大、军队三家的报告,都规定了四项用途,包括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等。惟独政府的报告,只有三项用途,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询问,而没有“提出建议”这个功能。实际上,在2000年发布的行政《办法》之前,也曾有“提出建议”的功能,只是在新的行政《办法》中取消了。承担这一功能新增加了文种:意见。因此,“意见”这个文种多了一个上行文的用途。(节选自《
应用写作》2005年第11期《浅谈报告的适用范围和写作要求》)
报告产业
随着
市场经济的推动,各种类型的公司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报告成为了一种
新兴产业。报告的用途逐步扩大,用于
新产品开发、投融资、公司发展规划、年度发展等方面。
各单位一般采用成立自己的笔杆子队伍和寻求外援支持两种方案来解决。撰写报告的机构有全国高校、社科、研究会、研究院、智库等国家的研究机构,例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非国有经济研究会、
北京创新中实信息科学研究院等。
主要是侧重企业发展报告,如战略、管理、营销、生产、财务等。
政府发展报告
行业发展报告
由中国非国有经济研究会研究发布的报告,如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等。
主要是侧重员工日常工作总结报告,如出差、检查等。
报告特点
1.内容的汇报性:一切报告都是下级向上级机关或
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让上级机关掌握基本情况并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指导,所以,汇报性是“报告”的一个大特点。
2.语言的陈述性:因为报告具有汇报性,是向上级讲述
做了什么工作,或工作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情况、经验、体会,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有什么打算,对领导有什么意见、建议,所以行文上一般都使用
叙述方法,即陈述其事,而不是像请示那样采用祈使、请求等法。
3.行文的
单向性: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是为上级机关进行宏观领导提供依据, 一般不需要受文机关的批复, 属于单向行文。
4.成文的事后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 向上级机关作出汇报, 是事后或事中行文。
5.双向的沟通性:报告虽不需批复,却是下级机关以此取得上级机关的支持、指导的桥梁;同时上级机关也能通过报告获得信息, 了解下情, 报告成为上级机关决策指导和协调工作的依据。
类别及功用
1.
例行报告(日报、周报、旬报、
月报、
季报、年报等)。例行报告不能变成“例行公事”,而要随着工作的进展,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写出新意。
2.
综合报告;全面汇报本机关工作情况,可以和总结工作、计划安排结合起来。要有分析,有综合,有新意,有重点。
3.
专题报告:指向上级反映本机关的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某一方面的情况,要求上级对此有所了解的报告。所写的报告要迅速、及时,一事一报。呈报、呈转要分清写明。(如:
薪酬调查报告)
4.按形式职能来分的话,一般为合同范本、领导讲话、会议发言、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竞聘演讲、礼仪致词、
入党申请、法律文书、计划规划等。
基本格式
标题,包括事由和公文名称。
正文,结构与一般公文相同。从内容方面看,报情况的,应有情况、说明、结论三部分,其中情况不能省略;报意见的,应有依据、说明、设想三部分,其中意见设想不能省去。从形式上看,复杂一点的要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使用多的是导语式、提问式给个总概念或引起注意。主体可分部分加二级标题或分条加序码。
结尾,可展望、预测,亦可省略,但结语不能省。
打报告要注意做到:
情况确凿,观点鲜明,想法明确,口吻得体,不要夹带请示事项。
注意结语:
呈转报告的要写上“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
参照执行。”最后写明发文机关、日期。
易错的地方
1.结尾处应有结束性语言,如“特此报告”一类
结语,词语既无实际意义,也无结构作用,可以去除,保留亦可。但如果写成“以上报告当否,请指示”,就为严重错误,因为如上述,报告是无须上级回复处理的文种,所以,即使写上这句话也是白搭,上级不会答复你。
2. 同理,报告后面加附注标明“联系人”和“
联系电话”也属不妥。再次,写报告要避免太长,一般应控制在3000字以内。
中文报告格式
作者和作者单位作者单位一定要写出全称, 同时提供单位所在城市名和
邮政编码。
摘要应反映出论文的主要观点, 概括其结果或结论。 摘要的撰写要精心构思, 随意从文章中摘出几句或只是重复一遍结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摘要中不能出现文献序号。
关键词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可能使用规范的
主题词, 不应随意造词。
正文应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简短引言开始.
专业术语应有定义, 符号,简略,或
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有定义.所有的图和表应按文中提到的顺序编号。
引言 在引言中应简要回顾本文所涉及到的
科学问题的研究历史, 尤其是近2~3年内的研究成果需引用参考文献. 引言部分不加
小标题。不必要介绍文章的结构。
材料和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 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 也使同行可以根据本文内容重复有关实验。
讨论和结论 应该由观测和实验结果引申得出, 并注意与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切忌简单地再罗列一遍实验结果。
致谢 应向对本文有帮助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谢意。
基金资助 支持研究工作的基金项目应放在文章首页, 作为
脚注参考文献文中所引的参考文献, 作者
均应认真阅读过, 对文献的作者,题目,发表的刊物,年份,卷期号和起止页码等均应核实无误,并按在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不要将多条参考文献列在一起。未正式发表的文献只能作为脚注。毕业论文可以作为正式文献列入参考文献中。一般情况下, 电子文献不列入参考文献中, 可随正文用括号标注或作为脚注。
图和表应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图应清晰,应尽量插在正文内。
开题报告格式
综述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内容与撰写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
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
人员配置)等。
1、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
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
受试对象及
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
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
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
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
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
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
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
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