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述怀》是
清代文学家
厉鹗创作的一首
散曲。此曲的前六句表达了自己“放浪形骸,笑傲王侯”的人生态度;七八句点明了自己年纪;结尾三句表达了想要赏月观雨的志趣。此曲在语言形式上,既爽朗而又平实,全曲几乎全用对句构成,工稳精炼而无凿痕,意气挥发然非直白草莽,结句韵味尤足,令人神往。
我有什么事可以忧愁的呢,放浪形骸,蔑视权贵。不去终南山隐居,不去彭泽县做官,也不去探访仙人居住的地方。白发已经满头,算起来明年也恰好六十岁了。若是老天允许我去游玩山水,我要去蛟门山赏月,大龙湫看雨。
曲子的题目是“述怀”,即为抒发自我的人生感怀。时作者已经五十九岁,名利是非均已看淡,生死也不系念于心。只想放浪形骸,纵游天地,活得畅快、自由。此曲即是发表心声之作。
此曲起句发问,假托朋友问自己为何穷愁潦倒。接下“放浪形骸,笑傲王侯”二句是作者回答:我狂放不羁、笑傲王侯,功名于我如浮云,没有穷愁。这正是作者狷介个性的体现。厉鹗才情冠世,
全祖望称赞说:“吾浙中人才之盛,天下之人,交口推之无异词;樊榭之姿诣,吾浙中人交口推之无异辞。”然其一生却抱才而困,为了生存,不得不四方设帐为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满清政权对浙江文士有意摧抑,一方面也由于厉鹗性格狷介,“不谐于俗”。孔子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论语·子路》)。以下“不隐终南,不官彭泽,不访丹丘”三句承接上文,写其“不为”之狷介个性。厉鹗不愿像老子、王维那样隐居终南山上,也不愿意为了五斗米而折节入仕,更不愿意求仙访道。“不隐”“不官”“不访”的排比连用,体现了作者无意仕进、不愿归隐、为求仙疏远友朋的处世态度。“搔白发三千丈在手,算明年六十岁平头”二句化用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诗语,言自己年近六十,白发满头,却一事无成的满怀感慨。末三句“天许奇游,弄月蛟门,看雨龙湫”写自己游赏山水的志趣爱好。以此知作者志在山水游赏,故“不隐”“不官”。因为隐则拘于一地而不能游赏天下胜景,官则拘于名位而不得自然自在之乐。
厉鹗是属于清雅派的散曲作家。王煜在《樊榭山房词钞》序中称厉鹗词“幽隽清绮,分席姜、王”。其散曲也呈现出幽隽之姿,这首《述怀》言己“不隐终南,不官彭泽,不访丹丘”,则其狷介超迈如在目前。而结尾之“天许奇游,弄月蛟门,看雨龙湫”,则其清远雅洁之趣可知。其曲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多用典故,对当时散曲创作有很大影响。
湘潭大学教授
羊春秋: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操,他所追求的,是“放浪形骸”的自由生活,只想到蛟门去赏月,到龙湫去观雨,既反对求官,反对为五斗米折腰,也反对求仙访道。逸气纵横,曲词雅丽,任中敏说他的散曲“虽未得元人真味,要得雅之真味”(《散曲概论·派别》),是很有艺术见解的。(《元明清散曲三百首》)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曾字雄飞,号樊榭,又自号花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举人。厉鹗先后往来栖止扬州三十年,把一批词人聚集到扬州,是有清一代最有成就的“宋诗派”代表之一;词的成就在其一生中最高。有《
樊榭山房词》二卷、《秋林琴雅》四卷、《续词》一卷、补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