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过多,即
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多,而
消费资料的生产则相对不足来解释危机,最先始于俄国的Μ.И.杜冈-巴拉诺夫斯基(1865~1919)和德国的A.施皮特霍夫(1873~1957)。
发展历史
其后的主要代表者有瑞典G.卡塞尔(1866~1945)和K.维克塞尔(1851~1926)。英国A.C.庇古和D.H.罗伯逊(1890~1963)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著作中用多种原因来解释危机,投资过多也是原因之一。投资过多论者一般根据
经济周期的如下事实,即
固定资本的生产在高涨阶段有很大增加,在萧条阶段减缩很多,而
消费资料的生产在经济周期各阶段则变动不多。他们一般把经济高涨的动因,归结为新技术的发明,新市场的开拓以及萧条阶段
利率很低。至于危机的产生,据认为是由于高涨阶段的
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多或
供给过多。所谓
生产资料的
供给过多,可看做是对生产资料的
需求不足,后者则可看做是由于
储蓄不足,而储蓄不足则可看做是消费过多。所以这种理论又可称为资本短缺理论或消费过多理论。
消费不足论是以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为前提的,投资过多论(
资本短缺或消费过多)的
经济周期理论则是以充分就业为隐含的前提的。根据对引起投资原因解释的不同,投资过度理论又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是货币引起了投资过度,称为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另一派则认为是新发明、新市场开辟等非
货币因素引起了投资过度,称为
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关于货币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倡导者是
奥地利学派的代表
哈耶克等,其基本特点是认为货币金融当局的
信用膨胀政策是破坏
经济体系的均衡引起经济扩张并由此导致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即认为如果没有
信用膨胀,则生产结构失调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都不会出现。但是,也不把危机解释为纯货币现象,即不把之所以爆发
经济危机解释为纯粹是由于
信用膨胀和经济扩张后期的
信用紧缩所造成的,而是认为危机之所以出现仍是由于货币因素所引起的物质生产领域的两大部门之间的配合比率的失调,即相对
消费资料生产部门而言,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是过度扩张了。
货币的投资过度论认为只要银行扩张信贷,导致
市场利率低于自然
利率,工商
企业贷款的投资对
生产资料(主要是建筑材料和机器)的
需求增加。由于是以充分就业为前提,所以因银行膨胀信用引起的投资和
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只能是把原来用于制造消费品的
生产资料转用于制造资本财货,因而势必相应地引起消费品产量的减少和价格的上涨。那些
货币收入不变或货币收入的增长落后于消费品价格上涨的消费者,将因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而非自愿地缩减他们的消费,这种现象称为“强迫储蓄”。
(1)当银行扩张的信用通过
资本家的投资变成人们的
货币收入之后,消费者势必会恢复他们原有的消费,于是引起消费品的
需求比
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得更多,消费品的供给减少,需求反而增加,消费品价格上涨。
(2)银行由于法律或营业习惯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扩大信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货币
资本供给的短缺。货币
资本供给的短缺将引起两种结果:
一个是工商企业在繁荣阶段进行的投资(建造厂房添加设备)半途而废不能完成;
另一个是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财货因需求不足而价格下降,存货积压。这就是
经济危机。
所以这一理论所说的投资过多或者生产资料
生产过剩,并不是指消费品生产部门因生产过剩而减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而是指资本家的
投资活动超过了资本
货币的供给,所以货币的投资过多论可以更确切地称为资本短缺理论,即危机根源于
货币资本的供给落后于货币资本的需求。至于
货币资本之所以短缺,除了银行停止
信用膨胀之外,按照
哈耶克的说法,还因为当银行膨胀的信用变成
消费者收入之后,它们将恢复其原有的消费,所以资本短缺又可视为源于消费过多。按照这一理论,只要消费者减少消费,从而增加储蓄,增加
货币资本的供给,就可预防危机的爆发,所以货币的
投资过多理论又可称为消费过多(储蓄不足)危机论。
总之,
哈耶克等的危机理论,以充分就业的宏观均衡为出发点。认为危机之所以爆发,乃是导源于充分就业条件下银行部门膨胀信用引起的投资扩张,破坏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
供求均衡和配合比例,即
生产资料和
消费资料之间的配合比例,跟
货币总支出在这两大部类产品之间的配置比例(这就是人们的收入在
个人消费和
个人储蓄之间的配置比例)互不协调,也就是说,从
社会需求在这两大类产品之间的配置比例来看,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过度扩张了。
关于非货币
用非货币因素的投资过多论来解释危机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
非货币投资过度论与货币投资过度论的主要区别,是非货币投资过度论着重从生产过程本身来解释危机,并不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引起经济周期之最初因素。在这一理论中,货币信贷膨胀是经济扩张的必要条件,但货币因素仍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非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高涨的主要动因是新技术的发明、新市场的开拓以及萧条阶段
利率的低落。
这些因素促进投资活跃,于是
生产资料(尤其是钢铁、机器和建筑材料等)和
耐用消费品(住宅、房屋、家具等)的生产大量增加,这就是经济的高涨阶段。当经济高涨达到后期,由于
货币工资上涨和使用生产效率较低的
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利润下跌,这样
货币资本的
供给减少,于是形成对
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而
生产资料和
耐用消费品的
供给大大增加了。这样,
生产资料和
耐用消费品的供给增加而其需求逐渐减少,终究会出现因货币
资本供给不足(这种供给代表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以致使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
生产过剩的
经济危机。非货币投资过度论还认为上述
货币资本的短缺引起的
经济危机并不是纯货币现象,货币资本的短缺实际上代表的是某些实物资本的匮乏,即劳动力和生活资料的缺少,因而增加货币信用的供给并不能防止危机。原料和
生产设备之所以不能被充分利用起来以建造更多的新的生产设备和
耐用消费品,只是因为缺乏必需的用于投资的劳动力和消费品。
所以按照卡塞尔的看法,如果在高涨后期缩减消费,增加储蓄,这从货币方面看来就是增加
货币资本的供给,在实物方面看来就是使得一部分用于制造消费品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源转用于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这就意味着有足够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使那些已经生产出来的原材料和设备继续被利用起来,从而防止危机的出现。
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固定
资本货物的生产过多,至于固定资本货物之所以供过于求,并不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不足,而是由于
资本家的储蓄(这代表
货币资本的供给或对资本物的需求)落后于固定资本物的生产。他说“典型的现代商业繁荣并不意味着生产过多,也不意味着高估了消费者的需求或者高估了社会对
固定资本的服务的需要,而是高估了资本的供给或可用来购买已生产的实物资本的储蓄量。真正高估了的是公众之提供足够储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