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州
中国境内地名
中国国境内有两个承州,一个在山东,另一个则在江苏高邮市
历史沿革
承县(即丞或缯),是西汉时期东海郡下属的一个县,春秋时期为古鄫子国之地,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兰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兰陵归薛郡。
汉朝时期,承县属东海郡,这在史籍《前汉·地理志》中有记载:“东海郡承县。”王莽代汉,承县一度被更名为承治县。东汉时期复称承县。三国时期属曹魏徐州东海郡(治下邳)。
西晋十六国时均属兰陵郡(治峄城)。南朝宋时期,其地东南部为东海郡,西北部为兰陵郡。北魏时期为东徐州(邳州)承县。
隋朝时期属彭城郡,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公元596年)改承县置承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承州,改为兰陵县。唐朝初期复名为承县,属河南道沂州。
宋朝时期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章宗完颜·麻达葛明昌六年(完颜璟公元1195年)复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山东西路邳州。元朝时期属中书省益都路峄州,设峄州府,因境内有葛峄山而改其州名,下设领兰陵县。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州为县,从此,古承县改称峄县;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清朝时期沿袭明制。民国时期属山东省鲁西南行政区。196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峄县建制,设枣庄市,峄县成为枣庄市的峄城区。
两个承州
现今中国国境内有两个承州,一个在山东,另一个则在江苏高邮市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台、置邮亭,后人又称高沙、盂城。古代高邮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由置军至设州,有九百多年中等行政区划的经历。高邮历史上曾唤作过秦邮、三阿、幽州神农、广邺、高沙承州、珠湖、盂城、散州等地名。是至今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
高邮历史悠久,高邮有着7000年文明史和2237年建城史,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7000多年前境内便有人类的璀璨文明。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设高邮县,属广陵国。南北朝时曾置广邺郡、神农郡,又析临泽、三归、竹塘三县。隋初郡废,三县并入高邮县。宋代先后筑有二城,名旧城、新城。宋、元时期,因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领辖过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为淮扬间繁华之地。明代撤县建州,辖兴化、宝应两县。自清代乾隆时起,遂为散州。古代高邮,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交界地区几经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高邮县。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交界地区几经调整。1991年高邮撤县设市。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同年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行计划单列。
名人渊源
《古今地名大辞典》云:“丞(承)水源出山东峄县北车梢峪,曰沧浪渊,南流会许池(即十里泉)水,南迳县城西,折东流至县东南入运河。汉置承县于此,以承水所经而得名。”故,世人、古书称此地为承水城。
承水河在今天的峄城城内,是贯穿峄城城区的南北河流,该河将峄城城区一分为二,此河流经千年,川流不息,东一公里为古承县遗址,故西汉一代名相“凿壁偷光的匡衡”出自承水河畔,承县故城西南三公里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古承水可载舟,在古承水河公园的建设中就发现大量船载遗迹,承水河公园南起承水路大桥,北至坛山路北河道转弯处,占地29万平方米,其中水面17万平方米。在古承水可以与运河贯通,古代承水一带水网密布,河岸边上商贸往来密切,成就了古承水河畔的璀璨文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03: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