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浴日”位于今天广州市黄埔庙头村
南海神庙内,据地理学家考证,当时珠江宽约1100多米,有“大海”之称。人们清晨登上浴日亭,但见红日出海,故称“扶胥浴日”,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自古以来,黄埔即为广州外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而隋、唐、宋、元时期,黄埔港被称为
扶胥港。扶胥之口,中外商船往来穿梭,为避海上风浪,宋朝年间决定建设这条运河,扶胥古运河因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要道。
《
辞海》注:“
扶苏,同扶疏、扶胥。大木枝条四布,即谓大木”。《
毛传》解释为:“
扶苏、扶胥,小木也”。许氏《
说文》皆谓大木。由此可见,扶胥即为木之义,以木为名,其寓意不难猜测,便是寄予这片土地的美好祝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
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立亭中,当然是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
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的浩茫,庙宇的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诗因亭作,亭也因诗威。有好事者将苏东坡所吟之诗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后名声渐渐远播,更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观赏“海中浴日(因神庙古时叫波罗庙,故又叫为“波罗浴日”),亦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应和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
陈献章的《
浴日亭和苏东坡韵》一诗。诗是这样写的:“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到湾前。赤腾空洞昨霄日,翠展苍茫何处山。顾影末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岩万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