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委机关报《
扬州日报》的子报,创刊于一九九六年元月一日。发行十二万份。其中,家庭订阅比例达百分之四十六点五,零售占百分之三十三。为扬州市发行量最大的
市民报。其整体阅读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七点八。
报刊信息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扬州晚报》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公理、关爱、求真”为品格,确定了“本土、文化、贴近、丰富、精致”的特色,秉承“舆论载体,为民鼓呼”的初衷。《扬州晚报》一枝独秀,其他媒体难以比肩处于市场绝对垄断地位。”其次,《扬州晚报》单户订阅量也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0.32份/户,订户续订率高,达到90%以上;订户订阅年限长,忠诚度高,有46.2%的订户订阅年限在3年以上;零售铺摊率也高达100%。而在广告方面,读者阅读各行业广告时首选《扬州晚报》。
报刊特色
作为一张办了20多年的城市晚报,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读者?答案只有一个:追求与众不同,追求不可替代。特色是《扬州晚报》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下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什么是《扬州晚报》的特色?如何做出自己的新闻特色?扬州晚报社总编辑徐向明告诉记者,相对于其他媒体,本地新闻是《扬州晚报》的特色;相对于同城媒体,独家报道是《扬州晚报》的特色。如老年读者非常喜爱的“夕阳红”,年轻人消费时爱看的“生活秀”,文化人喜欢的“星期六文化周”等都是晚报独步扬州报业市场的“独门暗器”。
同城媒体的同质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是各家晚报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但是在《扬州晚报》人看来,资源的同质化并不可怕,关键是“成品”不能同质化。为此,《扬州晚报》更加注重和对手比拼版面创新、策划能力、编辑功夫、出版时间、信息处理,更加注重硬新闻的独家解读,社会新闻的独具一格,独家新闻的独家发现。
《扬州晚报》每天的地方新闻版达到17个以上,其中视点类的深度报道占了将近一半。2009年10月,徐向明提出,《扬州晚报》要做区别于其他同城媒体的报纸,要进一步放大“扬晚”特色,为读者提供“贴身服务”。从10月起,《扬州晚报》成立了以采访突发事件,报道重大社会新闻,暗访揭露社会存在问题为主的“韩秋工作室”以及提供“帮办”服务的96496工作室,这两个工作室大大增加了本地新闻板块的必读性。此外,“韩秋工作室”推出后,每天两篇以上的发稿量,大大提升了独家新闻的数量和质量。
报刊职能
“媒体经济是公信力经济,影响力经济,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与其公信力呈正向增长,新闻媒体有了公信力,才能对公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那么它的广告附加值就更高。因此,地市晚报要做大做强,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有了公信力就有了影响力。”徐向明说。
在提高公信力方面,《扬州晚报》除了在平时的办报中注意杜绝失实报道,加强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外,还十分注重活动营销,即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社会活动来做
品牌传播。多年来,徐向明亲自抓活动策划。大到航拍、每年一度的大明寺撞钟、相亲大会,小到周周进社区、晚报宝贝评选,扬州晚报社大大小小的活动从未间断。
比如:每年元旦,《扬州晚报》都会和演出公司合作推出新年音乐会,并由晚报主办逐渐过渡到市委、市政府主办、扬州晚报社承办。此外,他们还和市里相关部门合作,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各样的发展论坛、经济论坛、文化论坛,利用晚报的影响,邀请全国著名经济学家、文化学者到扬州,剖析扬州经济潜力,挖掘扬州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
这一系列连绵不断、声势浩大的活动,为《扬州晚报》树立新主流媒体的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让《扬州晚报》更加深入人心。
新媒体
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媒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并出现产业加速融合的趋势。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扬州晚报》又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呢?徐向明告诉记者,传统媒体也可以发展新媒体,建立自己的新型传播网络。扬州晚报网正式开通,整合了晚报原有的扬州E家社区论坛,晚报博客网资源,包括新闻、生活、财经、互动四大板块,开设有23个细分频道,日稳定点击量在5万左右。新闻板块不但移植有《扬州晚报》版面上的内容,而且滚动发布最新新闻,同时增加视频新闻,配合记者队伍从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扬州晚报社采编人员全面向网络转型,摄、写、播一体化,报纸网络齐头并进。
在徐向明看来,集文字、视听、存储、搜索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媒体,已经以媒体集大成者的角色,逼近当代传媒产业的舞台中央,它不仅可与其他媒体相兼容,而且有能力逐步替代其他媒体,成为推动媒体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既然报纸自身的一些缺陷不可克服,产业呈现衰退趋势,那么,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潮流,从两大媒体渠道、终端乃至产业融合的目标出发,进行“杂交、两栖、混血”,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互动和对接,实现新闻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传统媒体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掌握了主动。报业面临洗牌、调整加速等问题,在我们身上并不是问题,《扬州晚报》已经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报刊影响
《扬州晚报》以其坚持多年独树一帜的办报理念,赢得了读者和专家的交口称赞,不仅在扬州市场多年雄踞强势地位,而且2008年还一举斩获中国地市报十强,创造了令人惊羡的“扬晚现象”。
据国家统计局扬州调查队公布的扬州报业市场读者调查报告显示,扬州日报社3家报纸越来越受到读者喜爱,而《扬州晚报》捧出的精美资讯“套餐”则一枝独秀,庞大的读者群体占调查对象总数91%;读者总体满意率位居榜首,高达93.88%;传阅率最高,传阅人数两人以上的比重高达90.4%。此外,扬州晚报社发行量、广告额也全线飘红。在全国经济遭遇寒冬的2009年,广告实际到账8500万元,2010年发行量也突破10万份。
社会争议
被网友揭露后,
中国新闻奖主办单位“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表示,《扬州晚报》以虚假报导申请奖项,现已被撤消获奖资格。据报导,《扬州晚报》自成立以来,从未有新闻作品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为拿到中国新闻奖,新上任的社长王根保雄曾一再许诺,如能拿到中国新闻奖,将获10万元奖金及升职。
相关媒体评述:
2007年11月8日《
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称:“这超凡的想像力背后,有追逐利益的动机,但更多的是一个缺乏专业精神的新闻机构的虚荣和轻佻。它对自己没有尊重、对自己所在的体系也没有尊重,这个笑话不过是一个不尊重专业的体系对自己的报复。”《扬州晚报》及其所属的扬州日报社对《千年古城捧回“
联合国人居奖”》参评中国新闻奖并获奖是十分看重的。对一个新闻工作者及其所属的新闻单位而言,能够获得代表全国新闻作品最高水平的中国新闻奖,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何况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次获奖。然而,对获奖的追求需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去实现。如果所提交作品的水平达到了获奖的要求和标准,或者像《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这样的“尽管新闻事实真实,作品也系本人所摄并公开发表”,但却采取了违规的手段,即便最终获了奖,也是一种“程序不正义”。
2007年9月25日人民网刊载评论,称此事:“不仅仅伤害了奖项和获奖作品的公信力,也会给作者和选派单位的声誉来带来负面的社会评价。而这种声誉的负面评价,对于从事
新闻事业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而言,会影响到整个媒体的公信力。如果一家媒体为了获奖而不惜通过“一报两版”的方式“造假”,那么,今后读者对该媒体的报道多半会抱有怀疑。”“而新闻工作者如果为了晋升、评级而通过违规造假的方式去参评,不仅仅体现了其追逐名利的功利和虚荣,也恰恰暴露了其对评审制度的不屑和对评委及公众智商的低估。”
据2007年9月14日《
明报》消息:记协负责人否认参赛审核制度有问题。她解释,每年申报奖项的报道超过1000个,都是由各地报社及电视台推荐,记协基本上都相信媒体的诚信,而记协亦不可能派人到全国验证所有参赛作品的真伪。该负责人又表示,为保证获奖作品的真实性,获奖名单公布后,有两次为期7日的“公示期”,民众可提出不同意见及投诉,记协都会认真处理及追查,评委内部亦设有4重关卡审核申报作品。
2007年10月18日中华传媒网发表学者
陈力丹、陈秀云的文章《完善中国新闻奖评奖的监督机制——从扬州晚报“假版评奖”事件谈起 》,文章认为假版评奖事件反映评奖机制存在漏洞。“问题作品没有在公示期被揭露,首先说明知情者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重视公示。由此证明公示虽有一定成效,但是,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公众参与热情不高。”“现有的公示期可能过短,公示信息没能在公众中传播开来,使一些知情人未能及时参与其中。”“记协注重把公众评议发给评委参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却没有想到把评委参考之后的处理意见再反馈回去,看起来,有公示不公开的嫌疑。”而且“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总数70名的评委中有64位是全国各级各地新闻机构的领导,只有6位来自新闻教研单位,在庞大的评委会里面,新闻学者微不足道。评委会构成的单一,注定了无论怎么‘轮换和回避’,他们都可能和参评新闻单位有某种联系,何况一些评委所在的媒体又有作品直接参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评奖的监督机制,引入问责制、强化核查环节 。
该事件被举报后,扬州日报社、扬州晚报领导作了深刻检查,免去程建平扬州晚报摄影部主任职务。2007年9月17日的《扬州晚报》刊登消息通报了处理情况并向读者致歉。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该事件的处理媒体不自律,追惩不严厉。一家报社为了骗取中国新闻奖,不惜牺牲中国报纸新闻公信力,以“团队行为”骗取中国新闻奖全体评委的信任,拿一张根本没有过的假报纸版面上报参评,这本身就早已构成了“弄虚作假”、“欺骗受众(中国新闻奖的评委们也是受众)”“骗取荣誉”的严重违反
新闻职业道德的违规行为——而且是“团队行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绝无仅有的! 以往的造假,一般是由编辑记者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个体制造的,而这一次却破天荒由“团队”的整体制造的,《扬州晚报》的造假行为已经是登峰造极了!然而,原《扬州晚报》总编辑陈征宇参与伪造报纸获奖,并版面责任编辑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不仅没有受到处分,而且还升任《扬州日报》总编辑。另外,对此事负责领导责任的《扬州日报》社社长王根宝等人,也无一人受处理。中国新闻摄影界泰斗徐林认为,建议在中国新闻界引进引咎辞职机制。他认为中国新闻界、中国记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应当痛下决心,从这件事抓起,从这个案例做起,在中国新闻界引进“引咎辞职”机制,应当立即撤掉扬州晚报社社长及其总编辑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