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是
宋代词人
姜夔的词作。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下片化用
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深层是写己与叹今。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
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
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品原文
扬州慢⑴
淳熙丙申至日⑵,予过维扬⑶。夜雪初霁⑷,荠麦弥望⑸。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⑹。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⑺。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⑻。
淮左名都⑼,竹西佳处⑽,解鞍少驻初程⑾。过春风十里⑿,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⒀,废池乔木⒁,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⒂,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⒃,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⒄,青楼梦好⒅,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⒆,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⒇,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扬州慢:
词牌名,又名“朗州慢”,双调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
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⑷初霁(jì):天刚放晴。霁,雨雪后初晴。
⑸荠麦:荠菜和麦子。一说野生麦子。弥望:满眼。
⑹戍角:军营中的号角。
⑺自度此曲:自己创作了《扬州慢》这个词调。
⑻千岩老人:南宋诗人
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⑼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⑽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杜牧《
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⑾少驻:稍作停留。初程:整个旅程的第一站。一说作者因初次到此,故曰“初程”。程,旅程。
⑿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杜牧《
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⒀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⒁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⒂清角:凄清悲凉的号角声。
⒃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⒄豆蔻:形容少女美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⒅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
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⒆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⒇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白话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麦。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会,在风光秀丽的竹西亭,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当走过从前春风十里繁华的旧道上,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沿岸后,连那荒废的池苑、高大的古树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将近黄昏时候,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劫后的扬州城。
晚唐的杜牧虽作过超卓的鉴赏,可设想他今天重游此地,也一定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以表达出此刻忧时伤乱的深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只有桥下江中的波心荡漾,月色凄冷,处处寂静无声。桥边的红芍药,想已无人赏识,它不知道每年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时姜夔二十余岁。根据词前小序所说,其时作者初访扬州。这是经过最近两次战乱洗劫过的扬州,作者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到古时繁华的扬州,尤其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因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此词描写扬州战后的荒凉,情景相生,虚实互用,在强烈的今昔对比中表现了对国事盛衰的感伤。开头以“名都”“佳处”,点出扬州昔日的地位,“春风十里”概括昔日佳盛之景,“尽荠麦青青”(一片荒野)一笔收尽,以反差强烈的画面写出盛衰之变。下用“胡马窥江”四字,最简洁地交待造成今昔巨变的原因,深契词体用笔之道(词体犹不宜执滞于时政之实,需用形象影写)。接着展写两笔,形象地表现“胡马窥江”的恶果:昔日“春风十里”,今已荒无人烟,池塘废弃,乔木丛生,至今还怕提起当年兵灾;只有黄昏时军中的号角,飘荡在凄凉的城市上空。“都”应上“尽”,两个包揽副词写出“胡马窥江”对扬州繁盛的彻底破坏,并将“空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一线贯串,着以“黄昏”之景和空荡荡的前线军号之声,构成了一整幅让人惊心动魄的荒凉画面。上片实写“今”,下片虚写“昔”。过拍从扬州著名的典故“杜郎俊赏”着笔,“算”字领起虚写之笔:杜牧“而今重到须惊”,强烈的反差存于字外;“青楼梦好难赋”,风流俊赏之地变为清角吹寒的危险前线,也寄于不言之中。以词体最本色的“俊赏”素材,来写黍离麦秀的主题,也表现了作者的行家手段。
刘永济谓姜夔“喜以杜牧自比”,多首词作中都写到,这除了时代和性格的原因,与杜牧故事是词体最本色的素材不无关系。下以“二十四桥”接“青楼”云云,说笙箫玉人云集的风流俊赏之地,如今只有一轮冷月的倒影被水波摇荡,极写荒凉空寂,识者许为名句。结拍“桥边红药”无人欣赏,也是说昔日风流繁华之地变成了废池乔木的荒城。“无声”与上“空城”和“清角吹寒”相应,“为谁”与上“俊赏”和“废池乔木”相应,文思一笔而下,笔致丝丝入扣,宜乎大诗人萧德藻当时即加称许。
陈匪石谓:“写被兵之地寂寞无人,鲍照之赋,杜陵之诗,亦不是过。”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这首词今昔对比,虚实相映,形成极强的表现力,为姜夔“清刚”词风代表作之一。它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和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首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此词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主题。
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名家点评
宋·
张炎《
词源》:《扬州慢》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又:词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只要拍搭衬副得去,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如……姜白石《扬州慢》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皆平易中有句法。
清·
许昂霄《
词综偶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府城东北有竹西亭故杜牧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梢头二月初”及“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皆牧之句。
清·
先著、程洪《
词洁辑评》卷四:“无奈苕溪月,又唤我扁舟东下”,是“唤”字着力。“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变亦未易到。“水”“桥”“月”点明今昔情景的不同。
清·李佳《
左庵词话》卷下:词家有作,往往未能竟体无疵。每首中,要亦不乏警句,摘而出之,遂觉片羽可珍。……姜白石云:“波心荡、冷月无声。”又云:“冷香飞上诗句。”
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白石号为宗工,然亦有俗滥处(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清·
张德瀛《
词徵》卷一:词有与诗风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钜制,多寓微旨。……姜白石“淮左名都”,击鼓怨暴也。……其他触物牵绪,抽思入冥,汉、魏、齐、梁,托体而成。揆诸乐章,明于协声,信凄心而咽魄,固难得而遍名矣。
清·
丁绍仪《
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三:“自胡马窥江去后”,《词综》作戎马,《词律》作吴马,当是元人所易,相沿未改。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
近代·
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词曲》: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南寇,江淮军败,中外震骇;亮对为其臣下杀于瓜州。此词作于淳熙三年,寇平已十有六年,而景物萧条,依然有废池乔木之感,此与《凄凉犯》当同属江淮乱后之作。
近代·
王国维《
人间词话》卷上: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作者简介
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镃、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其词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有《
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