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尾海蛇(学名:Laticauda laticaudata)为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的爬行动物。一般栖息于常栖于近河口岩礁沿岸。头背黑色,有一个黄色马蹄形斑,颈部有2条淡色环,吻、唇、咽部及颈部,喉部中线黄色;腹面黄色。生活于海水中,常见于附近的岩礁沿岸。主要食小鳗,卵生,产卵于珊瑚裂缝内或海岸沙滩上。分布于福建和台湾沿海。
形态特征
头、颈区分不明显,身体略呈圆柱形,尾侧扁。前额鳞1对;颞鳞1+2;
颔片2对。中段背鳞19行,腹鳞宽。
描述依据标本 福建平潭县东庠2号标本及Smith (1926: 4)记载有关台湾标本描述。
形态描述 头颈区分不明显,体略呈圆柱形。雄性全长可达(800十95)mm。体背蓝灰色,每间隔1.5—2枚鳞有宽约占3—4枚鳞的黑色环纹39—50个,黑色环纹沿体侧延至腹面,约占2—3枚腹鳞;腹鳞黄色。头部黑色,头顶自鼻间鳞到额鳞前部有一马蹄形的黄色斑纹,向后延伸到前颞鳞上方。颌下有一条黄色中线。鼻孔侧位,鼻鳞由一对略呈三角形的鼻间鳞所隔;前额鳞1对;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1+2;上唇鳞6或7,2—2—2或2—2—3式;颔片较大,2对。背鳞平滑无棱,覆瓦状排列,中段背鳞19或21行;腹鳞宽大,235—243;肛鳞二分;尾下鳞33—47对。
栖息环境
栖于近海岸或小岛礁石中,捕食小鱼虾。卵生。
分布范围
辽宁大连沿海。国内见于广西、福建、台湾海峡。国外分布于日本南部沿海、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斐济。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毒性
该种海蛇很少攻击人类,但其毒性远超过眼镜王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