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一峰, 男,现为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嘉庚学院副院长,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含区域社会经济史、中外经济关系史,中国海关史,海外华侨华人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参加近代旅日华商、亚洲商业网络、侨乡研究、闽西土地与移民等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和近代中国海关史、革命根据地经济史、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现代化等国家社科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曾多次获福建省和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国际交流
多次应邀赴荷兰、英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曾受聘为日本
东京大学和荷兰国际亚洲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著作
1、《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近代旅日华侨与东亚沿海地区交易圈:长崎华商“泰益号”文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厦门海关历史档案选编1911-1949年(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陈诗启教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出版图书
论文
1.《简述近代中国租界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厦门开埠初期华工出国人数》,《福建论坛》1984年第3期
3.《近代闽江上游山区初级市场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3期
4.《近代闽江航运业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5.《近代中国租界地海关及其关税制度试探》,《海关研究》1987年第2期
6.《论近代闽江上游山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7.《五口通商时期的福建对外贸易》,《福建论坛》1988年第1期
8.《张謇新论——论张謇经济思想的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9.《清末东北地区开埠设关及其关税制度》,《
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
10.《论福建侨乡人口国际迁移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效应》,《人口研究》1988年第5期
11.《近代中外陆路通商关税制度》,《海关研究》1989年第1期
12.《近代福建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3.《再论近代闽江上游山区的商品生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4.《论清代海关兼管常关》,《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5.《十九世纪后期西南边疆的开埠设关及其关税制度》,《海关研究》1990年第1期
16.《论近代福建的植树造林——近代福建林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7.《试论近代福建木材业——近代福建林业史研究之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8.《论近代福建的木材加工业》,《福建论坛》1991年第3期
19.《试论明清时期福建林业的发展》,《中国农史》1991年第4期
20.《近代闽江上游山区的开发与生态环境》,《
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21.《近代洋关制度形成时期清政府态度剖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22.《论晚清的子口税与厘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3.《闽南华侨与近代厦门城市经济的发展》,《华侨与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4.《论北洋政府时期的海关与内债》,《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25.《评陈诗启著<中国近代海关史>》,《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26.《近代厦门城市工业发展述论》,《
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27.《赫德与澳门:晚清时期澳门民船贸易的管理》,《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8.《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9.《清代长崎的同安商人及其贸易网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30.《闽南海外移民与近代厦门兴衰》,(香港)《二十一世纪》1996年第4期
31.《旅日华商“泰益号”经营网络结构剖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32.《福建侨乡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3.《18-19世纪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参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4.《东南亚华侨在厦门的投资:菲律宾李氏家族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35.《中国海商与环中国海的贸易网络——兼论亚洲历史的重建》,《东南研究》2002年第4期
36.《环境与发展:二十世纪上半期闽西农村的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37.《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近代海关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38.《厦门大学历史系与东北师大历史系联合培养基地生》,《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20期
39.《论新世纪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生长点》,《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0.《近代环中国海华商跨国网络研究论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41.《南中国海与近代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例》,《史林》2002年第1期
42.《饮食文化与海外市场:清代中国与南洋海参的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43.《网络化企业与嵌入性:近代侨批局的制度建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44.《传统与现代: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以侨批局与银行关系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5.《敢问路在何方?——独立学院发展相关问题探讨》,《
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21期
46.《南中国海与近代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史林》2005年第2期
47.《区位、空间与城市发展:厦门个案》,《史林》2008年 第2期
48.《中国近代报关行管理制度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49.《晚清粤海关(洋关)设立问题考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50.《城市史研究的两种视野:内向性与外向性》,《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51.《区域史研究的困惑:方法论与范畴论》,《
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52.《舞动规范与创新之双翼》,《教育》2010年第17期
53.《“网络”话语与环中国海华商网络的文化解读》,《学术月刊》2010第11期
54.《多元视角与多重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共空间——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中心》,《社会科学》2011第6期
论文选
城市史研究的两种视野
虽然中国的城市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一30年代,但其成绩斐然却是与80年代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骤然提速联系在一起的。回顾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史研究走过的学术路径,综观林林总总的实证性和理论性论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史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野——内向性视野和外向性视野。①前者指的是研究者探索的目光朝向城市内部,聚焦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行政管理的建构、市政建设的展开、部门经济的发展变化、各种社会组织的产生与运作、社会空间的分异与变迁、医疗卫生事业的演化、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大众娱乐的普及、生活习俗的变迁、价值观念的更替等等;后者则是指研究者探索的目光朝向城市外部,聚焦于城市与所处区域、关联区域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与制约,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由此构成的城市网络的形态与运作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城市史研究,约占九成的研究成果为单体城市研究②,而大多数单体城市研究都偏好内向性视野。也就是说,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对城市人口、组织、管理、社区、阶层、经济、教育、娱乐等某一城市局部或某些城市局部状况的描述,很少同时将视野外放,考量城市内部各部分或各要素的演化与城市周围地区人文生态以及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即便是一个单体城市历史的研究,也需要在以内向性视野关注城市内部的同时,运用外向性视野关注城市的外部关联性。因为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恰恰相反,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关联性和开放性。以粮食为例,如果没有城市外部的农村为城市提供城市居民的基本食品,城市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③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其个性特征,总是或多或少与城市所在周围地区或关联地区的自然禀赋、人文生态及其社会变迁密切相关。有些城市的外部关联,可能覆盖~个跨国的地域空间。比如,厦门在近代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它地处的闽南居民建构的南海区域移民、商贸、
侨汇等网络的发展变化紧密关联。是闽南移民以厦门为中心的常川流动,促进了厦门海洋轮船客运业的发展,并带动了近代厦门的航运业;是闽南移民形成的特殊消费市场,促进了厦门与东南亚的贸易以及国内贸易,并带动了相关近代工业的发展;是闽南移民的投资促进了厦门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厦门近代公用事业、市政建设、房地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