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
政治、
军事、
经济、
科学技术、
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技术就是通过改造环境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技术定义中有三要素,即条件性、抽象性和目的性。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战略技术往往最先应用在
军事领域,而且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破坏和灾难。但由于战略技术具有“两重性”特质,它既可以毁灭人类,又可以拯救人类;既可以威胁人类,又可以恩施人类。即,决定战略技术可否发挥最大效益着力点的,是掌管和拥有战略技术的人。因此,战略技术最终的归宿必然要回馈于人类
社会,为人类的生存延续和持久发展发挥其特殊的功能,这是战略技术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
所谓
国家战略技术,通常是指在一国
经济、
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体现国家的
战略意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
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技术。在战略技术的政策与实践上,中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从“十五”开始着力研究
国家战略技术及
产业发展战略。“十五”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关中国战略技术及
产业发展的问题,可能涉及到许多方面,但集中反映在以下三大战略问题上:第一,必须突出国家意志和
国家战略;其二,坚持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第三,重构国家科技计划结构与功能。
从80年代初起,
发达国家和
新兴工业化国家先后形成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战略技术计划。如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经互会成员国的“2000年
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和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都是着眼于21世纪的战略技术计划。90年代,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等
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关键性战略技术计划,进一步推动各国战略技术和
产业发展。尽管各国情况不同,但战略
技术选择结果却非常相似,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能源、资源环境以及跨学科技术等方面,是各国都非常重视的战略技术领域。
现阶段选择中国战略技术,除了一般原则外,还应该有一些特殊的视角。(1)战略技术应能够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为
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提供技术基础。(2)能够满足大国
经济发展需要,有助于建立与大国
产业和大国
经济结构相适应的
技术结构。(3)能对
经济结构调整和
产业升级具有关键性影响。(4)购买成本特别高(或买不到),必须自主开发的技术。(5)需要国家进行长期持续支持。(6)能够满足维护
国家安全及国家其他需要。
国家“十五”科技计划已经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一些战略性技术领域作为重点攻克对象。“十五”863计划重点在信息、生物与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能源以及资源环境等六个领域19个主题组织实施,确定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10项作为首批启动的重大项目。2002年科技部又启动12个重大技术攻关与
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十五”期间的各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事实上都在进行战略技术的选择,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战略高技术群。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策略上,主张积极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并不是要在技术、企业规模、资金密集度等方面发起新一轮的赶超,也并不是要在所有高端技术和资本密集部门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而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抓住少数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寻求突破。“十五”期间,应该将战略技术的选择与
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化方式结合起来,把发展目标和现实能力结合起来,选择事关
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有一定技术和产业化基础,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对
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带动度大,能够直接提高国家竞争力,5-10年时间能够见效的技术(群)和重大项目,作为
国家战略技术来考虑。
因此,从
国家战略角度来考虑,选择“十五”战略技术应该比现有科技计划更集中,真正抓住能够全面带动的少数几个项目,使之真正成为“重中之重”。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我国“十五”应当首先将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大型飞机、数控机床等领域作为
国家战略技术,进行重点布置,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