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戒戒善。就十业中,互为四句:一﹑善而非戒,十中后三,但制意地,非所持故;二﹑戒而非善,谓恶律仪;三﹑俱是者,十中前七,随分修行,名善,要期普周名戒;四﹑俱非者,身口
无记也。
三、菩萨戒戒善。若据菩萨,十善俱戒。如下四分,心念
故犯,亦同相也。」济缘记释云:「初句,后三意业,小教不制,故非所持;三中前七,对治是善,要誓是戒。次科,初依多宗。余三即五八十。前四并通戒善;后六三戒不制,故云非戒。如下,次示今宗。四人即婆塞、净行、沙弥、大僧,所对四戒,通制七支。三中,初对菩萨戒。由制单意,故通后三俱是戒摄。如下,次对本律。言如下者,即诸犍度。律制,发心作,心念作,并吉。又一切时中常尔一心,违皆结犯。此宗制教,义同菩萨;但瞥尔重缘,以分大小耳。(业疏记卷17‧5‧20)
十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
两舌。 七不
恶口。八不悭贪。 九
不嗔恚。 十不邪见。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
佛经中有一部名为《
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
不淫;“口四”、即不
两舌、不
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
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
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
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
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
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
妄语,以和合语离
两舌,以爱语离
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
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
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