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
成都理工大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同年获批确定为部属重点高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成都理工大学是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共建的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高校。学校是以理工为主,以地质、石油、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以土木、化工、材料、电子、机械、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为特色,经管文法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发展历程
成都理工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从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学校成为国家恢复学位制度后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长期的研究生学位与学科建设的经验和经历使学校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
学校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个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入选四川省首轮“一流学科”建设行列,6个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行列。
成都理工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科研“一体两翼”战略布局,深入推进“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科学研究计划”(简称“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勇攀科技创新高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有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四川省等部省级科技平台38个。学校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成功获批碳汇与地质固碳研究部,下设两个中心:地热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中心、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091人,其中教授(级)572人、副教授(级)818人。获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235人次,其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人、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何梁何利基金奖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IEEE Fellow入选者1人、其他国家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科学探索奖1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5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和荣誉574人次。刘宝珺院士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以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王成善院士、多吉院士、崔鹏院士、胡瑞忠院士等两院院士35名。学校现有4个院士工作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5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创新研究群体)、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
主要业绩
成都理工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科研“一体两翼”战略布局,深入推进“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科学研究计划”(简称“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牵头成立国际大型滑坡研究协会(iRALL)等国际学术组织,承担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DigitalEarth,简称DDE)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宜居地球演化和行星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正刊。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地调计划、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等一大批重要项目。学校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等奖项共计1087项(次),其中国家级奖项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成都理工大学.
大事记.成都理工大学校史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30 15:5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学科建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