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性药物是指临床上常用的麻醉、镇痛、抗焦虑、抗抑郁的一些
处方药。这些
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具有很好的疗效,但足若过量使用会使人产生欣快感,连续使用会产生严重的躯体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停药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戒断症状。分为以下几种,包括
兴奋剂、抑制剂和制幻剂以及摇头丸。
以苯丙胺类为代表,包括苯丙胺、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嚷醋甲脂、匹莫林等,系一类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提高中枢醒觉水平的拟交感胺类的中枢神经精神运动性兴奋药。自1929年Alles合成苯丙胺,同年又合成
甲基苯丙胺以来,这类药物的滥用呈上升
趋势,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地区)据
统计,在菲律宾滥用甲基苯丙胺的人数已超过滥用火麻的人数,日益构成社会问题。该类药可产生情绪高涨及精神潜求,
长期使用可产生精神上及/或躯体上的依赖。如果断药可出现“戒断症状”(情绪低落为必有症状),并伴以各种精神及/或躯体症状,初期的短路反应等不适
行为。躯体症状植物神经症状为主,伴或不伴
不随意运动。中末期表现为意识障碍(可出现幻觉妄想状态),感知障碍(一过性的听觉过敏,幻听为多,可有幻视、有幻嗅、幻味、幻触),思维障碍(各种妄想、强迫观念),意志和行为障碍;
记忆和智能障碍及
人格障碍(如抑制力缺乏、多疑、情绪不稳定、意志缺乏、反社会行为也很明显)。
这类药物可缓解焦虑。增进睡眠,放松情绪。在
竞争激烈,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借助这类药物来摆脱困境,放松情绪因此这类药物的滥用也日趋严重。
(1)巴比妥类甲喹酮。自1903年巴比妥投入临床后.用药人数众多。1955年甲喹酮投入临床,用药者更增。这类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患者心理健康明显受损=戒断症状可在停药1~2d后出现。早期为情绪不稳定、虚弱,后刚出现痉挛发作、意识混沌、谵妄及幻觉谵妄等。依赖性表现为生身无力、焦虑、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
性欲亢进、行为放蔼、道德观念淡漠、控制力减弱、
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减退。
(2)苯二氯卓类。这类药物发展很快,自1955年Stembatch偶然台成氯氮卓(利眠宁)并广泛试用于临床后,陆续合成了不少衍生物。1959年地西泮(安定)问世,随后安定衍生物不断推荐于临床,如氟西泮、硝西泮、
氯硝西泮、艾司他唑仑、三唑色阿普唑它等。这类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抗癫痫,肌肉松弛作用,是全球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使用人数甚众。这类药物的长期反复应用可产生耐药性及成瘾性,长期用药突然停药者可出现戒断症状,甚至导致戒断精神病。
苯二氮卓类成瘾后出现精神损害,Hall及Zisook称之为矛盾反应行为,包括攻击行为、敌对
态度、犯罪行为如盗窃、住攻击及异常(过分追求异性,性暴露)、欣快、言语增多、情鲭稳定、焦虑、抑郁、檄惹、不能自制的哭笑、甚至自杀:这类药物皆可引起记忆障碍,包括长期记忆力障碍和顺行性遗忘。
这类药物可产生精神释放现象,故有精神释放药(psychodefics drug或mind show drug)之称:在欧美大学生段西方国家的文艺界人士中,为寻求感官刺激及灵感、顿悟。这类药物使用颇广。
主要代表药是麦角二乙胺(lysergids,LSD)20世纪40年代合成。首先是知觉改变,视觉特别生动,可出现多种幻视,如看到色彩绚丽的图案,摇动的
光线、花环,奇妙的景物,有时自己也参与其中,同时可有幻听、幻触、幻味,有时感到自身体象政变或不复存在,或飞翔于蓝天、或邀游于大海。加大剂量各种感觉还会倒错、融合,出现难以置信的神秘态,如看见自已跌落到无底深渊,毒蜘蛛在背上爬,自己的手变成了熊掌等由于幻觉影响及自制能力减弱,极易发生对他人或自身的攻击行为。躯体状症有震颤、瞳孔扩太、血压升高等致幻刺只产生精神依赖而不产生生理依赖,通常也无戒断现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迷魂药”
流行的著名的MDMA(亚甲氧氟基甲基苯丙胺)是另一种影响较大的致幻药。1912年在法国合成,具有苯丙胺类和LSD作用:MDMA滥用者主要利用其致幻作用。它可造成多种心理损害包括理混乱、抑郁、失眠、焦虑、恐慌和妄想:可使注意力涣散,动作不
协调,暴力冲动甚至诱发犯罪。在我国出现的“摇头丸”(又称乐丸)其主要成分为相当纯的MDMA为兴奋性致幻毒品,产生幻觉,为自己精力过人,无所能,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狂抖乱扭,尤其是脑袋左右晃动不停,“摇头丸”名称就是由此得来,危害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