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
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
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类型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时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工资推动、利润推动、进口和出口推动。
1、工资推进通货膨胀
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工资的提高引起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便会导致
物价上涨。在物价上涨后,如果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资,而再度使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价再次上涨。这种循环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许多经济学家将欧洲大多数国家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历的通货膨胀认定为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如,在联邦德国,工时报酬的年
增长率从1968年的7.5%跃居到1970年的17.5%。在同一时期,美国的工时报酬年增长率由7%上升到15.5%。
主要原因:工会或某些非市场因素压力的存在,会使工人
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2、利润推进通货膨胀
寡头企业和
垄断企业为保持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
价格总水平上升。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1973至1974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历史性地将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到1979年,石油价格又被再一次提高,引发“石油危机”。
3、进口和出口推动通货膨胀
进口和出口推动通货膨胀,由于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由于
出口猛增加,使国内市场产品不足,也能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控制的方法:控制工人工资增长速度,使之与生产率增长同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控制进出口,使进出口处于平衡。
分析介绍
过往分析
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主要就是靠改革,资本市场的出现也是解放和释放生产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经济发展离不开改革,中国经济要由大变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继续改革和创新。
中国二十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在全球经济跌宕起伏的大环境中不断推进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不但没有从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退缩,反而抓住了这个机遇,大力发展。2005年以后中国资本市场慢慢走向了成熟,当时中国正积极推进银行资本化、
银行体制股份化的改革,同股不同权、
股权分置的问题变得非常突出。之后两年,中国开始勇敢地推进
股权分置改革,这是让中国资本市场从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而且幸运的是,这项改革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前,为中国渡过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中国为何能在危机中平安渡过?有一个最发生的案例能够体现出中国资本经济发展的稳健步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有很多衍生
金融产品出现,造成杠杆无限扩大,以至于金融风暴以后很多人对金融创新产生了怀疑。而中国在2010年推出4万亿的刺激计划以后,经济开始逐渐稳定;继而推出融资融券、深圳的创业板、股指期货等等,使得资本市场改革又往前迈进了一步。这也是中国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的难能可贵之处:一次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使得很多人认为风暴由金融创新过度引起,并对改革、金融创新以及金融新产品出现怀疑。但是中国没有被这种怀疑所吓倒,国务院证监会积极推出上述几个金融创新步骤,在
金融产品上丰富了资本市场的投资产品,丰富了很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手段。
可以说,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主要就是靠改革,以改革来释放和解放生产力。
往后趋势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很多挑战,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资本发展面临瓶颈。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成长动力会来自何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过去我们三十年如一日所走过的道路——市场化改革方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民众的创新和创业行为。但这些方面的发展,必须解决资金渠道的问题。此外,中国的金融业也亟待发展。中国的金融业、
金融服务业或者整体服务业正处于朝阳产业阶段,其发展趋势与产业规模相比极不匹配。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过去企业的资金解决渠道主要来自银行的贷款,依赖
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占整体融资规模很小,大约只有10%。而在发达
经济体中,一般直接融资占整体融资规模会超过50%。从这个角度而言,要将中国的经济改革推向深入,鼓励消费发展,促进
服务业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因为服务行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而如果不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经济转型将会遭遇不可逾越的瓶颈。
在我看来,中国未来十年是成为“
失去的十年”,还是“辉煌的十年”,资本市场是一大关键。中国与美国等
发达国家相比,资本市场占据GDP的比重差距非常大。中国上市公司有2000多家,中国整个市场的市值20多万亿元,经济规模能达到接近40万亿元,所以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占GDP的比重仅60%左右。但是美国的上市公司1万多家,资本市场的市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0%。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
金融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政策影响
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
经济体。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主要是靠外贸和房地产双轮驱动,如今这一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未来经济发展动力会来自哪里?出口可能仍然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发动机,但是可能不会像过去十年这么重要。服务业以及消费行业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成长领域,主要包括服务业、金融、教育、医疗保障、旅游、消费等等方面。
希望对过去二十年资本市场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展望未来,寻找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本市场能在调配资金、调配资本,在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通胀背后的政策影响
华民(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通货膨胀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这一话题,我想给大家谈谈中国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在治理方面的个人观点。
论点
通货膨胀最重要的论点之一,就是“流动量过剩导致通货膨胀”。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从货币数量方面来看,有钱就有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过多,流动量过剩,超出了真实市场的
货币需求,则会导致物价上涨。
首先,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可以代替通货膨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部分西方国家都处在
失业率很高的经济状态,而从该理论上来讲,不应该存在通货膨胀。另外,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来看,工资与物价是相对的。讨论今天的通货膨胀,就不能呼吁政府出台有关涨工资的政策。
关于通货膨胀和
通货收缩哪一种更好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有存量失业的时候,通货膨胀比通货收缩好。因为通货膨胀可以激励投资、增加就业,可以带来经济增长,而通货收缩会导致经济衰退。通胀导致价格上涨,工资上涨存在粘性、滞后的时候,投资就会增加,经济也会增长,从而使得就业增长,收入增加;在工资调整粘性的时候,利润下降,投资下降,经济也就衰退。从这点上看,中国存在一定失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更加有利于经济增长。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美国采取
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导致世界通货膨胀,即使危机以后继续降低利率,也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都会存在失业,实际
经济体和潜在产出GDP差距
缺口是一个
经济衰退的缺口,不应该有通货膨胀。
量化宽松的货币推行,不仅没有升值而且贬值了。
管理纸币本位下,发生通货膨胀几率仍然小于发生通货萎缩的几率。世界上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有的是通货衰退,
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中国本是一个不该有通货膨胀的国家。
产出缺口长期来看为负,那么经济增长也就没有过热,并且都在安全警戒线之下。
货币供应量从2008年以后财政注资救市也存在下降,但是因为有通货膨胀,11月创收28个月新高,CPI达到了5.1%。三大曲线告诉我们,原来是
资产泡沫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很可能已经退出,进入其他各种商品的炒作领域,随之带动物价上涨。
对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大家看到比较多的解释有三种:流动性泛滥、成本推动、外部输入。第一点并没有得到数据支持;第二点上,中国劳动生产率是下降的,工资是上涨的。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上涨是典型的成本推动上涨。但这一说法不能完全解释通货膨胀的指数基数上扬,不能完全解释通货膨胀的产生。很多中国经济学家说 “外部输入”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进口量也在下降。另外,能源工业原料和价格都明显下降,所以外部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也缺乏证据。
我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产业紧缩和货币紧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这两大紧缩,把原来形成的固定资产不断变现,也就是
产业资本不断变成现金,变成金融成本在空中盘旋,炒作一切的产品和资产,全面导致物价上涨。
新政策应对
面对中国通货膨胀,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根据前面的逻辑,我提出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
1、变产业紧缩政策为产业刺激政策,让已经变现的金融资本回归实业,回归产业,这样经济才会繁荣。对外要回归
固定汇率,恢复
利率平价,既不要升利也不要升值,如果
流动性过多可以发展信贷。
2、改革税制以使地方获得足够税收,防止地方政府推高地价,防止由土地引起的
房地产泡沫。
3、以充分就业作为目标。让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就要保护市场力量,鼓励企业家创新。社会要给企业家以良好稳定的创新环境,以创新推动经济进步才是持续健康的发展之道。
与众不同的中国经济发展
魏尚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助理部长及贸易研究主管)
过去几年里,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一下子格局大乱。为什么说 “天下大乱,形势大好”,是因为从中国的角度而言,中国有机会振兴成新的火车头。
虽然上海是冬天,但是上海的经济却是少有的暖和升腾,是世界经济中毫无争议的领军经济。而澳大利亚是世界各
发达国家之中少有的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
经济体,在2007年到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澳大利亚经济没有出现
负增长,没有出现政府需要大量救助银行的情况。为什么澳大利亚在发达国家中有相对出色的表现呢?几乎所有资源丰富的国家,只要其政府治理还比较健康,往往经济增长就比较健康,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典型的例子。
世界问题
要讲今后十年世界经济的情况,首先要回忆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我平时生活在曼哈顿的小岛上,周围的同事邻居常常会感叹:过去世界经济很简单,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感冒世界咳嗽;美元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唯一的润滑剂,虽然美国经济只有世界经济的1/4,但美元作为一个
储备货币,占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储备货币总量的70%,处于垄断地位。在这样的格局下,世界经济很简单,谁出问题找谁负责,不出问题也知道谁是负责的。但是过去几年里,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一下子格局大乱。
大家一提到希腊,首先不是想到国家的名字,而是想到希腊的高债务。日本曾经出现世界经济史上高速增长的奇迹,却一蹶不振。中国对世界经济总量的贡献是美国的一半,是最大的增量
经济体。很多领导人到中国来都会把中国放在前面,这是对中国的礼貌。我们EMBA学生雄心勃勃地说:今后要发展,一定不能缺少中国战略。那么,中国战略应该有一些什么内涵?
我在EMBA教中国经济的课,学生越来越多,这反映出大家对中国经济越来越有兴趣,显示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如果将中国经济与美国相比,其增长速度是举世瞩目的,大概每七年翻一倍。中国人均收入占美国人均收入的比例,从建国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基本在3%到5%之间徘徊。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美国的20%,追赶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如果跟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增长优势更明显。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比印度穷很多,但是中国由于增长速度很快,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已经赶上印度水平,今天中国人均收入是印度人均收入的两倍。所以这30年虽然印度名义上也创造了经济奇迹,却被中国先是赶上,然后超过,然后差距越拉越大。
往后发展
今后十年怎么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摸索怎么走出最近的危机,但是你作为企业领袖一定要往前看,你要知道世界各国什么地方出现新的机会,哪里会有风险,怎样
规避风险。企业领袖要关注前瞻性的问题,政策研究也是如此,要知道怎么把有限的政治资源、财政资源用在刀口上,才能使经济强健增长。
我们调查了30个经济发展体,得出一些比较有趣的结论:1、整个世界经济的领跑者是由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商品生产国组成,下一个十年是非常明显的属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整体而言这些国家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
发达国家。2、中国还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很多人预测在接下来十年中年增长率在6%左右。这不是我的预测,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在中国工作的毕业生预测的。从总体来看,世界可能会出现新的增长奇迹,其中印度和尼日利亚的增长速度可以和中国媲美,甚至有可能超过中国。3、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被认为是今后十年前景最好的国家,因为它们是资源丰富型国家。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比较快,资源型发展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最能够得益。
至于关键制约,各国不尽相同。整体而言,发达国家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政务债务、税率制及政府低效率。虽然好几个国家采取了高度积极的
货币政策,高通货膨胀尚未成为严重担忧的变量。对于新兴
市场经济体而言,阻碍他们最严重的约束有以下几方面:政府低效、腐败和基础设施薄弱。各个国家面对的挑战很不一样,企业需要规避的风险也很多,需要采取的对策也不一样。
最后一个问题,中国增长奇迹还能保持多久?要是在现场做一个调查,估计出来结果也会五花八门,有人悲观有人乐观。有一本书叫《The Coming Collapse ofChina》,预计中国经济五年之内会垮掉,这本畅销书是2001年出版的,预测中国经济体存在大量泡沫,这是极端的悲观。还有一种非常乐观,说不远的将来中国要称霸世界。
世界经济史
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到底怎么样冷静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以后前景。首先我们用传统
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放慢。理由很简单,所有国家经济发展增长的源泉归根到底只有两类,一类是创新,一类是赶超。什么叫创新呢?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要实现增长,就要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工艺过程。对于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增长源泉里面既有创新又有赶超,但是以赶超为主。赶超是因为劳动力便宜,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做不到,劳动力便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创新要比赶超难,所以依赖创新增长的国家增长速度会慢一点,所有经济增长的奇迹只出现在新兴的
经济体。这是经济学增长的基本逻辑。
从这个基本逻辑出发,恰恰由于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辉煌成就,使得中国经济平均收入水平和最
发达国家的平均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小,劳力成本差距越来越小,增长模型自然而然地要向创新密集型角度发展。拼成本拼劳力的话,比中国劳动力便宜的多得很,比如非洲、越南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增长速度逐步下降在意料之中。
但是我们不能以这样的传统理论结束讨论。过去三年里,我也反复琢磨这个问题,发现经典的
经济学理论忽视了另外的增长源泉,而这一源泉对于中国经济体却特别适宜,那就是性别失衡。假如这个社会应婚青年中出现男多女少的情况,老百姓往往会更加愿意含辛茹苦,勤劳工作,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将会更加活跃。
中国股市机会
我们依然还是新兴市场。成熟市场并不是看时间长短、公司规模大小,而是有自身的评判标准。所以说我认为中国股市要走向成熟,还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过去二十年,中国证券市场波澜起伏,有风险也有机会。但说到证券市场,我想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叫股市?股市跟经济关联度有多大? 1992年的时候,当时股市规模小、关注少,股市的主要投资者就是一些黄牛,或者是一些集邮者、倒买倒卖的。股市被称为 “猴市”,因为忽上忽下。
中国股市为什么有这么多磨难,几十年涨不起来?是因为受到全流通问题的困扰。全流通问题基本解决了,目前来看股市跟经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还是比较大,跟经济周期相关性并不大,所以说我们的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
当然,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股市,我们GDP是全球第二大的
经济总量。中国股市如果有二十年时间的话,肯定是全球第一大股市,这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但是中国经济二十年以后,是不是能够成为全球成熟市场?我觉得很难说。我们的
交易方式、交易手段在1995年的时候已经是世界一流了,但是我们的理念、我们的监管、我们的
信息披露制度、我们的透明度,离成熟市场还很远。
印度市场发展160年还是一个新兴市场;以色列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升级为成熟市场。所以说我认为中国股市要走向成熟,还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从投资角度来看,股市就是一个投资渠道,谈投资就不得不提估值。为什么我们股市表现那么差呢?因为大部分资金都到房地产上去了。
在过去十年当中,低收入阶层的工薪收入涨幅低于社会平均涨幅,低收入阶层买不起房,只能买股票。买房子和买股票收益相差5倍,贫富差距在拉大。我刚刚完成一篇文章,编了六个指数,穷人商品价格指数、贫民
商品指数、贫民资产指数、大户资产价格指数、富人商品指数、奢侈品指数。从这些指数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过去十年当中,货币流向跟财富分配是一样的方向。
过去十年股市的表现主要受三个因素困扰: 1、先天不足,一开始市盈率就很高; 2、
全流通问题没有解决,一直给投资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3、我们是新兴市场,公司治理水准还是比较低。
2013年会怎样?我认为2013年上半年涨幅比较难实现,2013年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个机会,股市下跌空间不大,面临估值上升的机会。这是对2013年指数的预测,2013年怎么波动我确实说不清楚,也没办法做预测,大部分预测事后证明都是错的。
股市是心态,投资在很多方面是受心理因素影响的,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受到心理影响更多,正因为这样才有行为金融学的诞生。其实,无论新兴市场还是成熟市场都会受到心理的影响。股市有很多的功能,讲得比较多的一是融资功能,二是投资功能。虽然中国股市的市值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但是通过
股权融资方式的比重在过去十年当中,基本上没有什么提高,大部分还是通过
间接融资实现的。这样很不正常。我们希望股票市场还应发挥其他功能,比如
资产配置、调整结构、价值发现等功能。当然我们的市场还只是一个新兴市场,当一个市场还很不成熟的时候,达到那么高的要求还是很难。但是我们必须要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
经济转型影响
经济转型的短期矛盾与长期趋势
郁义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教授)
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要调整结构就必须把增长率降下来。很简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列高速列车在行进,要拐弯了不降速行吗?
温家宝总理在年初的时候说,经济形势会是极为复杂的。在这里我用 “雾里看花”四个字来形容经济状况,特别是国内形势有很多 “雾”,要想把短期矛盾和长期的趋势性的东西看清楚不太容易。
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通货膨胀到底有多少,CPI究竟有多高?我们可以判断,通货膨胀是肯定的。有个新词叫“管理
通胀预期”,我认为这个词不太合适,因为有通胀了才有预期,通胀本身不出现老百姓是不会有通胀预期的。所以关键是管理通胀本身,不要让通胀出现。
从长期来看,
经济调整的结构对于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个人觉得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十分紧迫,不转型的话未来的发展会受到极大制约。中国的结构转型具有一种多重多元的特性,除了
产业结构的转变,还涉及区域
经济结构的转变、城乡结构的转变、
人口结构转变等很多方面,十分复杂。
我国这些年的经济增长靠的是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消费。从三者比例来看,消费的比例在下降,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一直往下走,而投资的比例不断上升。进出口方面,1990年以后出口
顺差越来越大,我们的
增长极大地依赖于出口。正因为这样,2008年11月份所有数据跳水,其中特别是出口数据跳水,因为美国、欧洲等国
经济下滑,我们出口受很大影响。这种严重依赖于出口的
经济模式,长期来讲是不可持续的。投资方面,比例一直在往上走,特别是近两年,应对危机保增长主要就是靠投资。
中国的
外汇储备看上去很多,到9月底我们有2.648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虽然没有外汇储备是个很大的麻烦,弄不好政府会破产,特别是有比较大债务的时候。但如果拿了很大一笔钱也很烫手,特别是持有八九千亿美元的
美国国债。因为美元贬值10%,这笔钱就会缩水八九百亿美元,所以有人说这是货币战争。现在最大的风险是
热钱继续进来,把
经济泡沫吹大,然后一旦美国提高利率,
美元指数往上走,形成一个很明确的趋势,所有的热钱全流回去的话,泡沫立马破掉,当年日本就是这样倒下的。
另外,我们可以关注一下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11年10月初希腊债务危机,2012年9月底是爱尔兰危机,两个国家政府
总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30%和94%,一般认为达到90%就有很大的风险。从这个层面上,中国应该有所警惕。 2013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
财政政策。我个人觉得,
总结
这些年来,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在通胀发生之前,很多人再三强调我们不可能有通胀,因为我们有大量的
产能过剩;但是恰恰忘记了通胀不一定是
需求拉动的,而可以是成本推进的。中国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大豆、粮食等,这些商品国际上全在涨价,成本上涨,国内物价就不可能不涨,这是全球性的。
在当前的中国经济中,
民工荒、收入差距扩大、拆迁引起的矛盾、通货膨胀、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等,各种问题都在显现。我觉得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并不是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中国经济就开始出现这些因素的变化,迫使我们转型。
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是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是长远发展最基本的保证。其实,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就在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时很多人做了大量研究,但为什么成效不明显,是因为没到这一步,没有切切实实感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力等,很多累积的问题都显现出来,形成各种矛盾。要推进中国的结构调整,中小企业是最关键的主体,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同时我们还要突破
行业垄断、尤其是行政性垄断和
寡头垄断,要缩小收入差距。
适度的通货膨胀就意味着多数人可以让少数上层社会分担
去杠杆化的痛苦,后者在过去三十年当中得到了过多的好处,原因就是监管松弛、全球化与低通胀政策。 联储和其他机构不能再畏首畏尾了。和9%的
失业率比起来,3%到4%的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