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
四川省成都市辖区
成华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东北部,东与龙泉驿区交界、南与锦江区毗邻、西与青羊区相连、北与金牛区新都区接壤,地貌特征总体属于平原,地势以浅丘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润,四季分明。总面积109.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成华区辖11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猛追湾街道一环路东三段148号。截至2023年末,成华区常住人口141.21万人。
历史沿革
成华区地域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也分属过成都市金牛区和东城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该时建立的成都市政府,把成都、华阳两县的城区部区合并为成都市,成、华两县只辖乡区。
成华区域最早为古蜀国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置成都县起,至1990年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其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变动频繁。1990年9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成都市原东城区的椒子街、双桥子、双林村、猛追湾、跳蹬河、建设路、府青路、二仙桥8个街道和原金牛区的圣灯、保和、青龙、龙潭4个乡调整组建新城区,因其境域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和华阳县而得名“成华”。
2022年11月25日,发起成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县文旅创意产业联盟”。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7年,成华区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47.2万,辖9街道4乡。区政府驻一环路东三段。
2000年,成华区辖12个街道(望平、猛追湾、新鸿路、双林路、双桥子、建设路、府青路、二仙桥、跳蹬河、万年场、桃蹊路、站北路)、4个乡(保和、青龙、圣灯、龙潭)。
2004年5月27日,撤销圣灯乡、保和乡、青龙乡、龙潭乡建制,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调整后,成华区辖14个街道(双桥子、猛追湾、跳蹬河、建设路、府青路、二仙桥、保和、龙潭、青龙、新鸿路、圣灯、万年场、桃蹊路、双水碾),83个社区委员会、19个村委会。12月3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成华区设立白莲池街道;调整青龙街道管理范围;撤销新鸿路街道,并入双桥子街道。
2019年12月2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华区调整部分街道行政区划的批复(成府函〔2019〕122号):1、撤销圣灯街道,划归二仙桥街道管辖;2、撤销桃蹊路街道和建设路街道,将原桃蹊路街道桃源社区、桃蹊社区、怡福社区、文德社区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府青路街道管辖;将原桃蹊路街道踏水社区和原建设路街道培华路社区、建设中路社区、电子科大社区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猛追湾街道管辖;将原建设路街道建兴路社区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跳蹬河街道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成华区辖11个街道。成华区人民政府驻猛追湾街道一环路东三段148号。
一、街道(11)
(一)猛追湾街道(猛追湾街1号)
·建华社区·石油社区·望平社区·祥和里社区·踏水社区·培华路社区·建设中路社区
(二)双桥子街道(双林中横路12号)
·双林社区·双桥路北社区·水碾河路北社区·新鸿社区·新华社区·菽香里社区·万晟社区·三街坊社区
(三)府青路街道(双建路70号)
·李家沱社区·八里庄社区·怡福社区·文德社区·桃源社区·桃蹊社区
(四)二仙桥街道(二仙桥北路16号)
·仙韵社区·东路社区·下涧槽社区·东华社区·长林盘社区·人民塘社区·圣灯社区·华林社区·枫景社区
(五)跳蹬河街道(东篱路29号)
·跳蹬河社区·杉板桥社区·锦绣社区·建兴路社区
·跳蹬村
(六)双水碾街道(站北北街1号附1号)
·站北路社区·花径路社区·荆竹社区·横桥社区·升仙湖社区
·双水碾村
(七)万年场街道(槐树店一路333号)
·槐树店社区·联合社区·长天路社区·红桥社区·双福路社区
(八)保和街道(长融东三路98号)
·斑竹社区·天鹅社区·和顺社区·杨柳社区·迎晖社区·胜利社区·和美社区·和欣社区
(九)青龙街道(致强路266号)
·西林社区·东林社区·海滨湾社区·新山社区·昭青路社区·仁义路社区·昭觉社区·致强社区
(十)龙潭街道(龙井路6号)
·正街社区·隆兴路社区·向龙社区·丛树社区·威灵社区·同仁社区·桂林社区·同乐社区·和成社区·院山社区
·高洪社区·华泰社区·华冠社区·龙瑞社区·龙驰社区·龙祥社区
(十一)白莲池街道(熊猫大道1248号)
·白莲池社区·一里塘社区·狮子社区·石岭社区·将军碑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成华区位于川西平原,东与龙泉驿区交界、南与锦江区毗邻、西与青羊区相连、北与金牛区新都区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53'—104°03'、北纬30°33'—30°44'之间,地处成都市东北部。行政区域面积109.3平方千米。
地质
成华区地质属成都市平原地质结构。区域系轴状坳陷构造盆地,地质构造单元为“成都坳陷”,是在中生代坳陷的基础上新生代再次陷落形成。东缘为龙泉山断裂带,属龙泉山脉延伸地域;西缘为龙门山断裂带,中间陷落为盆地,底部基石为白垩系灌口组地层。盆地底部堆积大量第四系松散物质,以冰积物和冰水沉积物为主,组成砂卵砾石,构成平原的主体物质。伴随着河流发育的冲击作用,沉积大量泥沙与粘土,覆盖在平原上部。成华区地层除青龙乡石岭村的磨盘山与龙泉山脉相连外,其余地层均以冰积和冰水沉积物为主,组成沙卵砾石,构成成华区主体物质地层。
成华区境内地质构造主要有三类:平地为覆盖着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浅丘阶地分布雅安砾石层与黄棕色成都粘土;山丘为第四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红色砂岩、泥岩构成。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境内西部受龙门山、东部受龙泉山活动性断裂带的影响,且受地震波及,基本裂度为7度。
地形地貌
成华区地处轴状凹陷构造盆地——成都平原的东部,区内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简单,地貌类型不多,主要由第四纪冲积平原、丘陵和台地组成,仅东北部偏高,属浅丘地带。位于青龙街道石岭社区的磨盘山海拔594米,属龙泉山脉延伸地域,是成华区及成都市城区的海拔最高点。成华区城市部分地貌特征总体属于平原型,涉农部分位于龙泉山边缘,地势以浅丘为主,坝区约占三分之一。
气候
成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常年平均气温16.2℃。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00~1300毫米,年内降雨分配不均,呈现春旱少雨,秋天降温快且多连绵雨,冬季干旱,温暖多雾的气候特征。日照偏少,年平均日照1228.3小时,太阳辐射量为90.94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低值区。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既能满足冬季耐寒作物的热量要求,又能满足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和辣椒、番茄、黄瓜等蔬菜及其他植物对热量的需求。
水文
成华区水源属岷江沱江水系,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沙河、府河、东风渠纵横交错,水量充沛,区域内有众多溪沟,境内无径流站,地面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平原区径流深441毫米,径流系数0.466,径流模数44.1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年径流深385毫米,径流系数0.407,径流模数38.5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年总径流量4712立方米。降雨时间分配不均,6~9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77.12%,故年地表水径流大部分作为河川径流排走。
土壤
成华区土壤肥沃,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黑色石灰土、黄棕壤、暗棕壤等多种土类,其中第四系黄色沉积物和白垩系上统沙泥岩风化物等发育形成的姜石黄泥水稻土、姜石黄泥土、紫色土为主要土类。成华区土壤中广布黏性土层,土层深厚,土壤有机含量占50%以上,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自然灾害
成华区内自然灾害以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和地震等地质灾害为主。2018年成华区“7.11”大暴雨,持续时间和降雨强度历史罕见,据气象站监测点位统计,最大雨量点位为熊猫基地监测点,24小时累计降雨量达214.7毫米,据查为成华区区域范围自1968年(50年)以来最强暴雨。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成华区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水资源丰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两部分。区域内地面径流由降雨形成,2021年总径流量为4712立方米,过境河流有锦江、沙河等,无径流站。此外,区域浅层地下水主要为白垩系灌口组溶孔溶隙裂隙潜水和白垩系砂岩裂隙孔隙层间水两大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保和乡、青龙乡、龙潭乡等地的岩石风化带中;后者主要分布于龙潭乡灌口组地层下的白垩系关组砂岩中,这两类水均属中等富水地段。
成华区地下水天然存量丰富,年可开采水资源总量为4140万平方米,其中平原区可开采量为2750万平方米,台地区为1390万平方米。部分深度为200~300米的深井水质较好,生化指标均达饮用标准。天然补给总量为7943.8万立方米/年,其中河流渗入量5395.03万立方米/年,在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中占主导地位,渠系渗入量为1050.28万立方米/年。
生物资源
成华区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动植物种类近10纲、百余科,其中鱼类有锦鲤、澎泽鲫等70多个品种,另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品种。种植业品种类型丰富,有蔬菜、果树、花卉等。林业属典型城市林业,天然植被茂盛,栽培植物上千种,有不少挂牌的古树名木,如红豆树、香樟、银杏、楠、青枫、柏、黄桷树等。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成华区常住人口141.21万人,较2022年增减幅度0.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较2022年增减幅度0%。户籍总人口865149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25778人,女性人口为439371人,户籍家庭总户数336863户,城镇化率100%。
民族构成
成华区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其他民族按数量依次为蒙古族、回族、藏族、彝族、满族、土家族、羌族等。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成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4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028亿元,同比下降9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8.8亿元,同比增长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34.9亿元,同比增长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571元,增长5.6%。
2023年,成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3亿元,增幅-7.4%。其中:税收收入75.1亿元,增幅2.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2亿元,增幅-1.3%。
第一产业
2023年,成华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5万元,同比下降97.3%。
第二产业
2023年,成华区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完成558.2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
第三产业
2023年,成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9亿元,同比增长9.7%。
2023年,成华区旅游人数共2809.3万人次,同比增长21.3%。全年旅游收入总额达378.1亿元、同比增长17.4%。
2023年,成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45560万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总额234630万美元,同比增长21.4%;进口总额10930万美元,同比增长108.3%。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5899亿美元。
交通运输
综述
成华区交通以“7环13射”主骨干道路为依托的路网体系已初步建成。区内已运营地铁线路7条(1、2、3、4、6、7、8号线),地铁线路呈四纵两横一环布局。
截至2023年末,成华区公路客运量165万人,公路货运量498万吨。
铁路
截至2023年末,成华区境内火车站数1个:成都东站
公路
截至2023年末,成华区境内道路总里程(不含小区和单位内部道路)685.8千米。
成华区已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支撑,次干道、新社区道路为补充的路网布局。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快速路、主干道与中心城及周边其他区县进行快速联接,对内主要通过服务性主干道、次干道以及支路实现县与镇、镇与镇、镇与村、村与村的交通联系。
公共交通
成华区“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末,成华区内有公交车路数197路,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1522辆、实有出租汽车618辆。此外,成华区内有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途经辖区,线路呈四纵两横一环布局。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成华区专利申请数2765件,同比下降2.5%,发明专利授权量938项,同比增长67.2%。
教育事业
2023年,成华区小学28所,在校小学学生总数74769人,专任教师4473人;普通中学27所,在校学生总数34434人,专任教师292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总数6932人,专任教师37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成华区拥有剧场、影剧院7个,体育场馆13个,博物馆4家,县级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35千册,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100%。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成华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27个,医疗机构床位数8065张,卫生人员数15856人。
体育事业
成华区举办多场体育赛事,包括全国乒乓球“业余球王”总决赛暨全国业余乒乓球锦标赛、最强乒团·中国业余乒乓球团体赛总决赛、2022—2023中国飞盘联赛·总决赛、2023年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2023中国家庭自行车健康营暨第三十三届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等。2022年,成华区举办“北斗杯”全国青少年体育大赛等体育赛事596场次,其中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567场次,赛事活动29场次。
社会保障
2023年,成华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5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3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9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9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人数24.68万人。
历史文化
饮食习惯
1、温鸭子
温鸭子创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迄今已逾百年。其制作结合四川饮食特点,形成特色鲜明的美食品牌,制品用料考究,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烹制而成,共计12道工序。整个制作过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属天然绿色食品。2016年12月,“温鸭子”技艺入选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菜根老坛子
菜根老坛子将去骨凤爪、猪耳片进行煮至八分熟放入老坛,加入卞氏自制泡菜水、青笋条、黄瓜条、红萝卜皮、西芹条等泡制6—8小时。每份都用特制泡菜坛子盛装,咸酸微辣,蒜香味浓,开胃爽口。
3、冷锅鱼
冷锅鱼,用活鱼现杀搭配秘制佐料,在后厨制作好之后,再放入火锅中端上桌。既可以保证鱼肉完整不易碎,又能保留冷锅鱼独特的鲜香,蘸上特制酱料,鱼香味儿混着着辣椒油的味道在口中炸裂。
节日习俗
“鸟米粿”节是由成华区龙潭街道打造的年度性客家文化盛会。龙潭寺是东山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区,这里90%以上的居民都是“湖广填四川”时迁移至此的客家人后代,其生活习惯、日常方言都有着厚重的客家印记,是成都客家文化的寻根之地,客家文化也是龙潭片区最为厚重的文化资源。龙潭街道为展示和传承客家文化,以鸟米粿来展现客家人坚韧、勤劳、勇敢、奋进为主题。节日活动包括客家传统鼓阵巡游、传统客家歌舞、服饰走秀、客家农耕物品展、现场制作传统美食鸟米粿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23年,成华区共有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个。其中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6个、区级项目1个。区内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优秀实践单位1个;市级非遗传习所1个。
1、锔瓷技艺
锔(jū)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的技术。锔瓷技艺为全手工制作,工艺上吸收传统锻铜工艺的技法,增加镶边、做件、包口、雕花刻字等装饰;使用金银等贵金属材料进行平锔敲花、贴镶嵌等手法进行装饰。2019年4月,经成华区积极扶持,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在二仙桥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挂牌成立,锔瓷技艺开始与成华区结缘。
2、成都面人
成都面人是用面团捏出各种造型的人物、花鸟和动物的传统技艺,项目保护单位为成华区文化馆。材料以面粉和糯米粉为主,配以色素等辅料,利用捏、压、剪、挑、粘、接等手法塑形,用刀、木梳、拨子等工具进行点、切、刻、划、抹雕琢而成。成都面人作为天府之国较为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因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及收藏价值。2011年6月,成都面人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3、四川评书
四川评书又称白话演说、评话,是四川省传统曲艺剧种之一,项目保护单位为成华区文化馆。道具仅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方醒木。表演者用四川方言夹议地讲说故事,表演程序为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表现历史及现代故事。内容题材丰富,包括生活、时政、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等。由于书路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有“清棚”和“雷棚”之分。作为四川最有影响力的曲艺种类之一,其具有巴蜀文化的地域特征,对传承四川文化,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传播人文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2014年6月,四川评书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裘衣制作技艺
裘衣制作工艺是一种手工制作传统服饰的技艺,以人工饲养的牧羊狗皮、羊皮、狐狸皮、兔皮等天然的皮毛为基本原料,配以丝绸、棉布、锦缎等辅助材料;主要分布在成华区龙潭寺一带,生产工序近30道,如毛皮的硝制、草碱除味、除油、定型等,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手工操作。2008年12月,裘衣制作工艺入选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物古迹
据统计,截止2022年,成华区有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全区有一般不可移动保护文物25处。
1、成都量具刃具厂大楼
成都量具刃具厂大楼位于成华区桃蹊街道。1956年苏联向中国提供156个援建项目,在哈尔滨建有量具刃具厂,主体建筑为欧式,红砖墙体,称为“红楼”。随后在成都市北郊选址原样复建,1958年竣工投入使用。红楼坐东朝西,建筑面积3575平方米。中间为楼梯间,方形,底面积64平方米,两层,中部四层东西面出檐。上部两层为六角塔楼,每面均开有圆拱花窗,宝瓶顶。楼梯间北部相连为三层高车间,内置各种设备机械。作为成都东郊标志性和中苏关系见证,成都量具刃具厂大楼保存状况较好。2007年,成都量具刃具厂大楼入选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成都机车车辆厂厂部
成都机车车辆厂厂部大楼位于成华区二仙桥街道。成都机车车辆厂建于1952年,是中国500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和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南车集团唯一的电机制造基地。其厂部大楼为仿苏式建筑,砖木结构,大体呈“┷”状分布,总占地面积为693平方米。2012年,成都机车车辆厂厂部大楼入选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3、孟知祥墓
孟知祥墓位于成华区白莲池街道石岭社区磨盘山南麓,是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与其妻福庆长公主的合葬墓,史称“和陵”。孟知祥墓坐北朝南,由甬道、主墓室与东西两耳室组成,是唐五代时期精湛建筑技术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宝贵实物见证,也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80年,孟知祥墓入选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特产
成华豆瓣酱主产地位于成华区八里庄酿造厂,产地传统豆瓣酿制已有几十年历史,豆瓣产品用料考究,以上等鲜红辣椒、一流青皮蚕豆、优质面粉、精制食用盐为原料,通过长期翻、晒、露精酿而成,用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稳定。
移民文化
秦灭巴蜀后,秦国、楚国、魏国移民迁徙入蜀,羊子山第172号墓,留下了楚国贵族的身影;“湖广填四川”中,闽粤一带的客家人迁徙到东山,带来新的物种、食物。新中国成立后,160多家工厂落户东郊,伴随工厂迁徙的,是十余万工业移民。成都是座移民城市,成华区更是移民的乐土,他们的年华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把自己变成了成都人、成华人,天府文化也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再生与涅盘。
风景名胜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一个专门从事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保护教育和教育旅游的非营利性机构。基地位于成都北郊斧头山,距市区10千米,有一条宽阔的熊猫大道与市区相连。
北湖公园
北湖公园在成都市北郊约7千米磨盘山麓。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知样(874~934)陵墓。1971年发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
龙潭水乡
龙潭水乡风景区位于龙潭总部经济城核心区域,占地面积220亩,总投资约20亿元,于2013年4月26日正式开街运营(无需门票)。
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原名“成都东区音乐公园”。2013年7月28日,成都东郊记忆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东郊记忆位于东二段外侧,属于原东郊老工业区的一部分,其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也称773厂,106信箱)。
昭觉寺
昭觉寺在成都市北郊5千米。素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名建元寺,宣宗时赐名“昭觉”。宋崇宁年间(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禅师)说法于寺,复名昭觉。南宋绍兴初年,敕改昭觉为禅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宇规模宏大,林木葱茏,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
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
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位于建设南路,占地74亩,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是西南首座集工业文明历史展示和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利用旧厂房改造的主题公园式新型博物馆。
建设路
工业文明和现代时尚结合。建设路商业大街一环路入口处横跨着一个巨型工业厂房行车架,镶嵌着“建设路——1958”的字样。人行道以黑、灰色花岗岩为主材,并布置彩色玻璃加发光装置,增加水景雕塑、沙河休闲小广场。
玉双路
玉双路美食区是成都较早形成的美食区之一,也是成都城东地区餐饮酒楼最集中的美食街。玉双路上聚集了众多酒楼、火锅店以及酒吧。
成都市动物园
成都市动物园与川西名寺昭觉寺隔墙相望,是经成都市编委批准的差额预算事业单位。30余组各种造型新颖别致的动物馆舍散落于17.342公顷的绿树、翠竹、花丛之中,共展出动物300余种3000多只。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动物园、全国十佳动物园之一。
友好交流城市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2020年6月9日,获评四川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县(市、区)党委、政府。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排名86;入选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
2020年6月29日,入选四川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人际信用百佳县市。
2020年9月10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排名第95位。
2020年11月17日,荣获2020中国楼宇经济领军发展城区奖。
2021年1月18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1年3月,入选“2020年四川首批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
2021年3月18日,入选四川省第二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名单。
2021年8月17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赛迪百强区”名单。
2021年8月26日,入选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公示名单。
2022年7月,入选2022赛迪百强区,排名第85。
2022年12月,中国信通院“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名第100。
2023年8月,入选2023赛迪百强区,排名第85。
2023年10月,被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2024年1月,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
2024年8月,入选2024赛迪百强区,排名第82。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30 19: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