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消费
经济术语
慈善消费,简单的说就是消费者通过消费间接进行了慈善活动。广义的来说,凡是直接或间接进行消费而参与了慈善活动都可以归入慈善消费,如直接购物捐赠。
简介
2009年10月下旬,有记者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采访时偶然发现,那里的临时库房里堆积着非典时期剩余的大量医用物资和药品,距今已超过6年,已过期或失效。这些物品很多都来源于慈善消费。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慈善消费的思考。该记者表示,捐赠物资出现浪费同样是对并不成熟的慈善文化和社会氛围的无形伤害,也是对公众慈善热情与爱心的“过度消费”。 慈善消费,这一将慈善事业引入消费机制的新的募捐方式和消费时尚,不仅在国外较为通行,在中国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也开始流行。慈善消费活动的整体设计,照顾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切身利益,能够实现全方位的合作共赢,有利于营造全民慈善的基本氛围。
慈善消费是将慈善导入消费的一种新颖捐赠方式,简单说来就是把人们的日常消费活动赋予一定的慈善性质。慈善消费的兴起,使更多普通市民有机会通过一次简单的消费过程奉献爱心。
消费者参与慈善消费不需要额外花钱,只要在消费时使用特定的银行慈善消费卡、选择指定商家正常刷卡消费,即可实现奉献爱心和获得爱心积分奖励的双重效果。
模式
慈善消费的模式是:商家联动义卖,消费积分有奖。慈善销售商家自愿将慈善消费额的一定比例(商家自定)作为捐赠善款;消费者只需在定点商家自然消费,无需多花钱即完成了爱心捐献的心愿。从而形成商家和消费者“双向认捐”的结果。商家参与既树立了企业的社会公益形象,又通过爱心吸引和宣传联动的方式,聚拢消费人气,带动经营效益;消费者参与可通过消费献爱心,又可享受商家特定优惠,还可累计积分,有机会获得积分返奖、抽奖等额外回报。
主要特点
慈善消费活动,从参与群体看,把捐赠者从个别人和个别成功企业扩大到全体消费者和全部消费、服务企业,实现了慈善捐赠的社会化,调动全民之力,解决了社会保障的死角问题;从募捐方式看,突破了以往慈善组织向成功企业单向募捐的简单做法,实现了慈善为企业发展服务、企业为慈善募捐服务的双赢局面,有利于形成广大企业踊跃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社会风尚。
就慈善消费的社会影响来看,由于参与人、参与企业的数量庞大,多个特定媒体的有效宣传,以及大量的慈善消费推介活动,必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关注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风气和道德取向;从百姓角度看,在正常消费的同时就能实现对慈善事业的捐赠,不但奉献了爱心,还能得到加盟商家的积分消费奖励,让人乐于接受。
意义
慈善消费将社会公益企业效益消费者个人利益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多赢互动的爱心价值链,必将成为一种新的快乐的消费时尚。这种模式不仅为买卖双方创造精神和物质价值,大大提升慈善募捐的社会效果,还可激活假日经济,形成消费热点
评价
慈善消费为每一个有消费行为的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既不增加经济负担,又可以时时处处参与慈善、扶弱济困的最为方便的途径,正是所谓的慈善平民化、慈善日常化。消费者的每次消费都会根据消费额产生一定的消费积分,在积分达到一定额度时,会得到相应的实惠奖励,从而对消费者形成有效的激励,促使消费者自觉选择指定商家进行长期、定点消费,养成慈善生活化、慈善长久化的良好习惯。这种既不增加消费者经济负担,又可以通过日常消费行为奉献爱心、扶弱济困并得到爱心回报的科学制度必将吸引广大消费者踊跃参与,有利于实现全民参与慈善、人人奉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效益
言论
慈善的真正力量和主体不是富翁,不是公司,相反是普通公众。以美国为例,在美国所有慈善捐款中,约有85%的捐款来自普通百姓,约有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另有5%来自大型基金会。以1992年为例,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他们的捐款比例则为2.2%;而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捐出收入的5.2%。这是因为低收入的人更接近社会底层,更了解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需求。因此,对我们来说,何以消解捐赠物资出现浪费背后的慈善之心“过度消费”就是一种必需,否则,将陷入慈善事业的尴尬境地——不但不能激发公众的慈善之心,相反可能让公众的慈善热情慢慢冰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3 22:0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