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以为
孔子孟子犬马孟子·离娄下》)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关系。并且还说无道之君,要诛之,或者换掉。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在《孔子家语·六本》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
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
曾皙鲁国曾参
元朝人编写的《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说是晋代有个叫
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元代
郭居敬虽把这个故事列入二十四孝,并极为推崇,但却有许多后来人对此并不赞赏。认为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
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
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
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
孝经》云:“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谓之悖德。”为了
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同出于《
二十四孝图》:春秋时,
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
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
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愚孝之所以为愚,是其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从根本上说,不是真正的孝道。孔子说孝敬父母很重要的是要看父母的脸色行事。当父母的绝不会让你去杀子以示孝的。父母要求的孝道与父母的爱子之心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子女的孝举与父母的爱子之心相悖,造成了对父母的心理伤害,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北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
顾协的人,早在幼年他母亲就为他订了亲,盼望他早日成人,好抱孙子。谁知他还没成亲,他母亲就去世了,死前还一再嘱咐早接媳妇过来。为古礼他推迟婚期,守丧3年。3年过后,他应该结婚了,可他仍不办婚事,一直到了60岁才把那女人迎娶过门,可老婆已不能生育了。两人直到死也没有
生孩子。
“孝者,顺其心。”言行符合父母的心意,时时处处令老人高兴,才是真正的孝道。但过去有些人并没有真正领会孝道的真谛,却偏偏在孝的形式上动脑子做文章。特别是从汉代实行“
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明代《国朝史余》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
陈献章的孝子,每次进妻子的卧室之前,总要先去秉告母亲,说:“您的儿子献章想求个儿子,我要进妻子房间睡觉了”。他的上司听说后,当面严肃地批评他说:“你说什么话?你忘了你母亲是个寡妇啦!”羞得陈献章无言以对。他母亲是寡妇,内心难言之隐难以言表,他却每次和老婆睡觉都要当面报告,你这不是拿
刀子捅母亲的心吗?某朝
常熟县有个叫
周木的人,每天早上父亲还没起床,他就去敲门问安。时间一长,父亲就火了。一天早上他又去敲门,父亲问:“谁敲门?”他答曰:“周木问安”。父亲大怒:“我正睡得香,谁用
你来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