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黎惠果和尚之碑
陕西省西安市青龙寺境内石碑
请益僧空海,公元804年(延历二十三年)五月十二日随第十六次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从难波出发,十二月二十三日到达长安,住西明寺。次年,从青龙寺惠果阿阇黎习金刚界、胎藏界密法,受阿阇黎灌顶位和“遍照金刚”称号。空海在长安滞留一年零八个月,在惠果门下学习了六个月。
历史背景
惠果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十二月十五日圆寂,与空海的师徒关系只有短短数月,但这件事的影响却是跨国界、贯古今,更在密宗传承史上留下光灿的一页。
惠果生西后,在众多师兄弟中,空海膺命为师父撰写碑文;于是,著名的《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闍梨惠果和尚之碑》,竟然出自于日本和尚空海之手。此碑文在中国早已失传,要不是当年空海自抄一份携回日本,编入《遍照发挥性灵集》中,后人将无从考据,更难睹空海的文釆。
弘法大师空海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和传教大师最澄在九世纪初同时入唐求法。回国以后,最澄创立了日本天台宗,空海创立了日本真言宗,被称为日本平安时代两大宗派。空海入唐之前,曾专攻中国古典,汉文造诣很深,并以书法著名。入唐以后,在长安青龙寺师事惠果和尚,传承了金、胎两部大法。不久惠果圆寂,他受同门之托(一说因宪宗之敕),撰书了《惠果和尚之碑》。唐末天下大乱,长安都城被毁,青龙寺亦无存,惠果和尚之碑遂失其所在。幸其碑文为空海携归日本,收录于空海所著《遍照发挥性灵集》(汉文)。为纪念弘法大师“入定”(圆寂)1150周年,赵朴初会长应日本真言宗诸大德之请重书碑文,由有关单位勒石立于重修的西安青龙寺东塔院。
原文
《大唐神都[1]青龙寺故三朝国师[2]灌顶阿阇梨[4]惠果和尚之碑》日本国学法弟子苾刍[5]空海撰文并书
俗之所贵者也五常[6],道之所重者也三明[7],惟忠惟孝,雕声金版[8]。其德如天,盍藏石室乎[9]?尝试论之:不灭者也法[10],不坠者也人。其法谁觉,其人何在乎?爰有神都青龙寺东塔院大阿阇黎法讳[11]惠果和尚者也。大师拍掌[12]法城[13]之行崩,诞迹昭应之马氏[14]。天纵精粹[15],地冶神灵。种惟凤卵[16],苗而龙驹[17],高翔择木,嚣尘之网不能罗之;师步占居,禅林之葩实是卜食[18]。遂乃就故讳大照禅师,师之事之。其大德也、则大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之入室也。昔髫[19]之日,随师见三藏[20]。三藏一目,惊叹不已,窃告之曰:“我之法教,汝其兴之也!”既而视之如父,抚之如母,指其妙赜[21],教其密藏[22],《大佛顶》[23]、《大随求》[24],经耳持心;普贤行、文殊赞,闻声止口。
年登救蚁[25],灵验处多。于时代宗皇帝闻之,有敕迎入,命之曰:“朕有疑滞,请为决之!”大师则依法呼召[26],解纷如流。皇帝叹之曰:“龙子虽小(原文作少,误)能解下雨,斯言不虚,左右书绅[27],入瓶小师[28],于今见矣。”从尔已还,骥騄迎送[29],四事无缺[30]。年满进具[31],孜孜照雪[32],三藏教海,波涛唇吻;五部[33]观镜,照耀灵台[34]。洪钟之响,随机卷舒;空谷之应,逐物行藏。始则四分秉法[35],后则三密[36]灌顶。弥天辩锋[37]、不能交刃,炙輠[38]智象,谁敢极底?
是故三朝尊之,以为国师;四众[39]礼之,以受灌顶。若乃旱(原文作早,误)魃[40]焦叶,召那伽[41]以滂沱;商羊[42]决堤,驱加罗[43]以杲杲[44]。其感不移晷,其验同在掌。皇帝皇后,崇其增益[45],琼枝玉叶[46],伏其降魔。斯乃大师慈力之所致也。纵使财帛接轸[47],田园比顷[48],有受无贮,不屑资生。或建大曼荼罗[49],或修僧伽蓝处[50]。济贫以财,导愚以法。以不积财为心,以不吝法为性。故得若尊若卑,虚往实归,自近自远,寻光集会矣。诃陵[51]辩弘,经五天[52]而接足[53]:新罗[54]惠日,涉三韩[55]而顶戴。剑南[56]则惟上,河北则义圆,钦风振锡(原文作钖,误)[57],渴法负笈[58]。若复印可[59]绍接者,义明供奉[60]其人也。不幸求车[61],满公当之也。沐一子之顾,蒙三密之教,则智、璨、玫、壹(一作台)之徒,操、敏、坚、通之辈,并皆入三昧耶[62]学瑜伽[63],持三秘密达毗钵[64]。或作一人师,或为四众依。法灯满界,流派遍域。斯盖大师之法施也。
从辞亲就师,落饰[65]人道,浮囊[66]不借他,油钵[67]常自持。松竹坚其心,冰霜莹其志,四仪[68]不肃而成,三业不护而善。大师之尸罗[69]于此尽美矣。经寒经暑,不告其苦;遇饥遇疾,不退其业。四上持念[70],四魔请降[71]十方结护[72],十军面缚[73]。能忍能勤,我师之所不让也。游法界宫,观胎藏[74]之海会;入金刚界[75],礼遍智之麻集。百千陀罗尼[76]贯之一心,万亿曼荼罗布之一身。若行若坐,道场即变;在眠在觉,观智不离。是以与朝日而惊长眠,将春雷以拔久蛰。我师之禅智妙用在此乎?示荣贵、导荣贵,现有疾、待有疾。应病投药,悲迷指南。常告门徒曰:“人之贵者不过国王,法之最者不如密藏。策牛羊而趣道,久而始到;驾神通以跋涉,不劳而至。诸乘与密藏[77],岂得同日而论乎?佛法心髓要妙斯在乎?无畏三藏脱王位[78]金刚亲教浮杯来传[79],岂徒然哉!从金刚萨埵稽首扣寂[80],师师相传,于今七叶矣。非冒地[81]之难得,遇此法之不易也。是故建胎藏之大坛,开灌顶之甘露[82]。所期若天若鬼,睹尊仪而洗垢;或男或女,尝法味而蕴珠。一尊一契[83],证道之径路;一字一句,入佛之父母者也。汝等勉之勉之!”我师之劝诱妙趣在兹也。
夫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现乍没,圣之权也。常理寡尤,权道多益。遂乃以永贞元年岁在乙酉极寒月满[84],住世六十,僧夏[85]四十,结法印而摄念,示人间以薪尽矣[86]。呜呼哀哉!天返岁星[87],人失慧日。筏归彼岸,溺子一何悲哉;医王匿迹,狂儿凭谁解毒?嗟乎(原文作呼)痛哉。简日于建寅[88]之十七,卜茔于城卯[89](原文作邙,一作卯)之九泉[90]。断肠埋骨,烂肝烧芝,泉扉[91]永闭,愬天不及。荼蓼呜咽[92],吞火不灭[93]。天云骖骖现悲色,松风瑟瑟含哀声。庭际菉竹叶如故,陇头松槚根新移。乌光[94]激回恨情切;蟾影[95]斡转攀擗新!嗟乎痛哉奈苦何!弟子空海,顾桑梓[96]则东海之东,想行李[97]则难中之难。波涛万万,云山几千也。来非我力,归非我志。招我以钩,引我以索。泛舶之朝,数示异相;归帆之夕,缕说宿缘。和尚掩色[98]之夜,于境界中告弟子曰:“汝未知吾与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愿,弘演密藏,彼此代为师资[99],非只一两度也。是故劝汝远涉,授我深法,受法云毕,吾愿足矣。汝西土也接我足,吾也东生人汝之室。莫久迟留,吾在前去也。”窃顾此言,进退非我能,去留随我师。孔宣虽泥怪异之说[100],而妙幢说金鼓之梦[101]。所以举一隅示同门者也。词彻骨髓,诲切心肝。一喜一悲,胸裂肠断。欲罢不能,岂敢韫默?虽凭我师之德广,还恐斯言之坠地。叹彼山海之易变,悬之日月之不朽。乃作铭曰:
生也无边,行愿莫极;丽天临水,
分影万亿。爰有挺生,人形佛识。
毗尼密藏[102],吞并余力。修多与论[103],
牢笼胸臆;四分秉法,三密加持。
国师三代,万类依之;下雨止雨,
不日即时。所化缘尽,
泊(原文作怕,误)焉归真[104],慧炬已灭,
法雷何春!梁木摧矣[105],痛战苦哉!
松槚封闭[106],何劫更开!
注释
[1]神都谓神州之都,指当时唐帝都长安
[2]故三朝国师人死曰故,如物故、病故;三朝谓代宗、德宗、顺宗。国师是北齐以来历代封建王朝赐予高僧的称号。
[3]灌顶即以水灌于头顶。印度古代帝王即位时,取四大海水灌王之顶,以象征握有四海之权。密宗阿阇梨为学法者入坛受法时,亦行此仪式,谓之灌顶,以证明其资格。
[4]阿阇梨梵语Acarya之音译,亦略称为阇梨,意译为教授、轨范、正行等,指能矫正弟子之行为、能作为师范指导弟子的德僧。
[5]苾刍旧译为比丘,意译为乞士、勤事男等。印度一般指男子出家,依乞食生活,受持二百五十条戒(具足戒)的男僧。
[6]五常亦曰五伦。《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称为五伦。以此五者皆属人伦之常道,故称为五常。
[7]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指阿罗汉之智,具有自在之妙用,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谓之“明”。宿命明,能知自他过去之事;天眼明,能知自他未来之事;漏尽明,能知现世苦相,断尽烦恼(漏)。
[8]金版是古代刊刻国家大事的碑版。
[9]石室是古时珍藏图书之室,即所谓“兰台石室”。
[10]法不灭法是不变的万有本体,即真如的理体,故曰不灭。
[11]法讳讳即忌讳。生时曰名,死时曰讳。故死后的法名曰法讳。
[12]拍掌亦称“拍手”本为密宗修法的开始和结束,用手掌一拍以表示迎送诸佛的仪式。此处的拍掌与拍手同,有“预感”之义。《晋书·索紞(音胆)传》:“黄平问紞曰:‘我昨梦舍中马舞,数十人向马拍手,此何祥也?紞曰:‘马者火也,马舞火起;向马拍手,救火人也。’平未归而火作。”故拍手有“预感”之义。
[13]法城谓正法能遮防非法,故名曰城。《维摩经·佛国品》:“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14]昭应唐属长安管辖,称昭应县,宋改为临潼。
[15]天纵谓天所纵任(赋予),非人力所致。《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意谓天要纵任他做圣人,多能是另一回事。
[16]凤卵凤凰为鸟中之王,其卵极为珍贵,故以喻出身之高贵。
[17]龙驹良马也。龙驹凤雏,喻幼小聪慧有贤才。《晋书·陆云传》:陆云“六岁能属文,与兄机齐名。吴尚书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18]卜食食通蚀,吉兆也。《辞源》(修订本)“占卜时用墨画龟,然后用火烤甲壳,如果壳上裂纹恰好食去墨画,就算吉利。见《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水西,惟洛食。’后以‘卜食’作为建都选地之代称。”此处“禅林之葩,实是卜食”,即借此典故,意谓禅林的圣境,正是他卜居的地方。
[19]髫读如“条趁”。髫谓小儿垂发,谓小儿换齿,即八、九岁儿童。
[20]三藏佛教典籍经、律、论称为三藏。通达三藏者称为三藏法师,亦略称三藏。
[21]妙赜即幽深的妙理。
[22]密藏即密教教法。
[23]大佛顶即《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之《楞严咒》。
[24]大随求即《大随求陀罗尼经》中之陀罗尼(咒文)。
[25]年登救蚁即年至沙弥的时候。《杂宝藏经》卷第四:“昔者有一罗汉道人,畜一沙弥。知此沙弥却后七日,必当命终,与假归家,至七日头敕使归来。沙弥辞师即便归去。于其道中,见众蚁子随水漂流,命将终绝;生慈悲心,自脱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蚁子置高燥处,遂悉得活。至七日头,还归师所。师甚怪之,知其更无余福得尔。
以救蚁子因缘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长。”
[26]依法呼召空海《付法传·惠果传》说:和尚加持童子,钩召大自在天,法力不思议,皇帝一一问之。天即委说三世幽事,帝皇历数……。
[27]书绅即“记录”。绅,大带也。书于发带,表示不忘之意。《论语·卫灵公》:
“子张书诸绅”,谓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
[28]入瓶小师谓有神通力的小沙弥。《阿育王传》七:“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复还出来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出来!’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南海寄归传》云:“铎曷攞,唐言小师。”自注云:“受戒卜夏已前,西天皆称小师。”
[29]骥騄皆良马之名。
[30]四事指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为修行者生活不可缺少之物。
[31]进具即受比丘具足戒。佛制沙弥受十戒之后,须进受二百五十条戒,始成为比丘,略称为“进具”。
[32]照雪谓好学之意,本晋孙康家贫照雪读书故事。
[33]五部密宗金刚界谓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为五部。
[34]灵台即心之别名,亦称灵府(见《庄子·庚桑楚》)。
[35]四分即四分律宗,佛教五部律之一。传佛灭后百年,昙摩毱多(一译昙无德)从上座部根本律(八十诵律)四次抄出,加以编辑,故称为《四分律》。他就此立一学派,名为昙无德部。唐道宣盛弘《四分律》,因居终南山,亦称南山律宗。
[36]三密密宗谓身(动作)、口(语言)、意(意念)三业相应,称为三密。
[37]弥天辩锋晋释道安辩才无碍,襄阳习凿齿居士见之,自称“四海习凿齿”,道安随口答云:“弥天释道安”,世以为名答。
[38]炙輠喻人言词智慧无穷。《史记·荀卿传》:“炙毂过髡”。索隐曰:过当作輠。輠者盛膏器也。炙之虽尽,犹有余流。谓(淳于)髡智不尽,如炙(大烤)輠也。
[39]四众概括佛教教团之总称。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40]旱魃古时谓能致旱灾的神。《诗·大雅》云:“旱魃为虐,如恢如荼。”
[41]那伽梵语之音译,意译为龙。
[42]商羊传说的鸟名。一足,昼伏夜飞,天将雨则舞,谓之“商羊舞”。商羊一舞,为洪水之前兆。《论衡·变动》:“天且雨,商羊起舞。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
[43]迦罗梵语迦罗迦之略译,黑龙之名。
[44]杲杲矣矣为衍字。杲杲即杲日当空,普天晴朗之意。《诗经》:“杲杲出日”。
[45]增益即增益法,与息灾、调伏、钩召等同为密宗修法之名目。
[46]琼枝玉叶皇室子孙之雅称。
[47]接轸轸为车后横木。接轸谓前车后车相接。
[48]比顷田百亩为顷,即田园土地相连之意。
[49]曼荼罗梵语曼荼罗,一译曼陀罗,旧意译为坛,或道场。新译为轮圆具足。古时印度风俗,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礼拜供养,故译为坛。轮圆具足是意译。如车轮诸辐,集合于毂。一切诸法,具足无缺之意。密教多称专门为观想而画的佛图为曼荼罗。
[50]僧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略称僧伽蓝或伽蓝,译为僧园或众园,即众僧集合修行之处。后世泛称寺院为伽蓝。
[51]诃陵即今印度尼西亚。
[52]五天即天竺。古时我国称印度为天竺、身毒、贤豆等;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始称为印度。其国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为五天竺或五印度。
[53]接足即接足礼。或云头面礼足。印度古时礼法,屈身至地,以两手抱足,将自己头面接于受礼者之足,谓之接足礼。今通称顶礼。
[54]新罗古代朝鲜三国之一,在半岛东南部,今庆州附近等地。
[55]三韩汉时朝鲜南部,分为三韩,即马韩(西)、辰韩(东)、弁韩(南)三国,后世即用为朝鲜之代称。
[56]剑南剑南为唐代十道之一,治益州,即今四川成都。
[57]振锡(原文锡作钖,误)锡即锡杖,为僧人常备十八物之一。《锡杖经》云:“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警觉。”其制法有二股十二环、四股十二环,行时振动有“锡锡”之声,故僧人出行曰振锡,如“振锡入关”,“振锡东来”等。
[58]负笈笈即书箱。负笈即出门求学之意。
[59]印可师匠对于弟子之得法、说法,加以证明认可,谓之印可。
[60]供奉官名。唐代有一艺者,得供奉内廷。义明曾供奉内道场,故尊称为义明供奉。
[61]求车譬喻。《法华经·譬喻品》火宅喻,谓有长者,财富无量,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周匝俱时倏然火起,诸子于火宅内,乐着嬉戏。长者为说怖畏之事,令各疾出。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而告之言:汝等所好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宜速出此火宅。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遂各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之中露地而坐。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即赐与。此处火宅喻如生死,三车喻如佛道,故曰“求车”。
[62]三昧耶梵语三昧耶有多义。密教谓诸佛为使一切众生悟入平等之理而发的本誓曰三昧耶。有“三昧耶戒”,“三昧耶戒坛”、“三昧耶形”、“三昧耶曼荼罗”等。
[63]瑜伽梵语瑜伽,译为相应,即心境相应之意,又瑜伽教为密教之总名。
[64]毗钵为梵语毗钵舍那之略译,意译为观,谓观想真理。
[65]落饰即落发,亦称落彩,即去头上装饰之意,今亦称祝发、披剃等。
[66]浮囊气囊也,为渡海之具。《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说:“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尔时海中有一罗刹,即从其人乞索浮囊。其人闻已,即作是念,我今若与,必定没死。答言,罗刹!汝宁杀我,浮囊叵(音颇,即不可)得。菩萨护持禁戒,亦复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浮囊。”
[67]油钵喻持正念,如持油钵。义楚《释氏六帖》十九云:“律云护持净戒,如擎油钵,若护浮囊也。”
[68]四仪指行、住、坐、卧四威仪。即威严的仪容,谓一举一动皆足使人尊敬之仪容。
[69]尸罗梵语尸罗,译为戒,六波罗蜜之一。
[70]四上持念谓精勤修持,即早晨、正午、黄昏及半夜四时上堂修持念诵。
[71]四魔请降四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子魔。因烦恼等能恼害吾人身心,他化自在天子能妨害善事,故称为魔。
[72]结护密宗行者在修法时,先以加持(祈祷)守护其身,次则制定道场区界,以退恶魔,谓之结护法。
[73]十军面缚烦恼能攻吾人,喻如魔军,共有十种,称为十军。即欲、忧愁、饥渴、渴爱、睡眠、怖畏、疑、含毒、利养、自高。面缚即投降被俘之意,谓背两手就缚,其面向前。
[74]胎藏即胎藏界,密教二大法门之一。有含藏、摄持之意。如母胎能摄持胎儿,一切众生本含藏有大日如来之理性,故喻为胎藏。
[75]金刚界密教二大法门之一,与胎藏界并称为两界,或称两部。如来智德,其体坚固,喻如金刚;界是体性之义,谓一切有情皆具有如来智性。
[76]陀罗尼梵语陀罗尼,义译为总持。谓含有无量义趣,能舍离一切恶法,保持无量善法,亦译为“真言”。一般通称为咒,如大悲咒亦称大悲陀罗尼。
[77]诸乘与密藏诸乘指各种教法,密藏指密教。
[78]无畏三藏脱王位无畏即善无畏,中印度人,父名佛手王。他十三岁嗣王位,后有所感,让位于兄出家修道。依师指示来华传教。唐开元四年(716)到长安,译出《大日经》七卷。即屣,鞋也,谓弃王位如脱敝屣。
[79]金刚亲教浮杯来传金刚即不空金刚,为惠果亲教师,自师子国渡海而来。浮杯亦称杯渡(一作度),即乘杯渡河之意。《法苑珠林》:西晋杯度,尝寄宿一家,家有金像“度晨兴辄持而去。主人策马追之,度自徐行,而骑走不及。及河,乘一小杯,以渡孟津(今黄河之南孟津县),因号曰杯渡。”后世高僧渡海,常以“浮杯”为喻。《高僧传》卷十《杯度传》详述其事。
[80]金刚萨埵稽首扣寂金刚萨埵,人名,为密教付法第二祖。相传他将大日如来所说法身内证之法,加以结集编纂,置于南天竺铁塔之内,及龙树开此塔,始得金、胎两部秘诀。稽首谓屈头至地,即礼敬之意。“扣寂”即扣问寂灭妙理。空海弟子真济《性灵集序》:“金刚萨埵,扣大日之寂。”空海《最胜王经开题》:“密字名号不可不知。自非妙幢起予之力,空藏‘扣寂’之功,谁能显室中之四佛?”又《法华经开题》:“鹙子(舍利弗)扣寂,实是有由。”
[81]冒地即菩提(boddhi)音译之异称。菩提萨埵(菩萨)亦音译为“冒地萨怛缚”。
[82]甘露梵语阿密哩多,又称天酒,即诸神所饮之酒。因为从天而降,故称甘露。我国古来常视为奇瑞。佛经上的甘露,谓佛所说的教法善于救度众生,故喻如甘露。
[83]一尊一契尊即本尊,契即印契(手印)。密宗行人初人坛修法时,投花于曼荼罗上之尊像,中者即奉为本尊,成为自己信仰对像而对之供养礼拜,依此本尊的本誓结成印契。
[84]极寒月满即腊月望日。吴殷《惠果行状》:“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北首掩终。”
[85]僧夏亦称僧腊、夏腊等,即戒龄。古时印度僧人在夏间的雨期(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九十日间,不出门乞食,共住一处修行,谓之雨安居或夏安居(略称坐夏,中途退出,谓之“破夏”),其最终之日称为“解夏”。比丘安居一夏则戒腊增长一岁,谓之“受岁”。腊为岁之终,俗以腊之明日为初岁,比丘以夏安居之终日为受岁,故称戒龄为“夏腊”。出家受戒后之戒龄,即依夏安居之次数而定,并依此定席位(如禅堂贴单)之上下。我国僧界自古即少有实行夏安居制,故僧腊多从受比丘戒之年计算,称为“戒腊”。
[86]薪尽即薪尽火灭,喻人之死。《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87]天返岁星岁星即木星,亦称太岁。此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古人以其经行之躔次纪年。“天返岁星”,即岁星隐曜而返于天之意。
[88]建寅之十七即阴历正月十七日。吾国夏朝建寅以阴历一月为正,殷朝建丑以十二月为正,周朝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我国称阴历为夏历本此。
[89]城邙一作“城卯”。卯,东方也。空海《付法传·第七祖青龙寺惠果阿阇梨传》:“元和元年正月十六日,‘葬于城东’,四众合会,悲感动天”。
[90]九泉即地下也,与黄泉同义,即死者之去处。《孟子·膝文公》:“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91]泉扉即墓门。古代人死,谓赴黄泉,故墓地亦称泉壤,泉扉即泉壤之门。
[92]荼蓼呜咽荼为陆草,蓼为水草,其味皆苦,转为与“荼毒”同义。谓父母之死,对子女皆极苦痛,故称父母之死日荼毒。《颜氏家训·序致》:“年始九岁,便丁荼毒”。此处借用为对师之死,泣不成声之意。
[93]吞火不灭此典不知出处,愿识者赐教。
[94]乌光古谓日为金乌,月为玉兔,故亦称日月为乌兔,乌光即日光之意。
[95]蟾影即蟾兔之影。古时俗谓月中黑影为蟾兔,故蟾兔为月之代称。
[96]桑梓桑与梓为古时住宅周围常栽之树木,后人遂用以称故乡。
[97]行李行李使人也,亦作行理,理,吏也,即掌宾客之官。顾炎武《日知录·考证·行李》:“古者谓行人为行李,亦曰行理。”《左传·僖三十》:“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多指旅行者所携带之物为行李。
[98]掩色即掩遮白毫之色,谓佛陀之涅槃;又称高僧之死。《俱舍论》曰:“青莲罢笑,白毫掩色。”
[99]师资师者以道教弟子,故称为师;弟子者资助师,故称为师资。智顗《法华文句》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佛教称师徒为师资,与一般称教师为师资不同。
[100]孔宣虽泥怪异之说孔宣即孔子。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故称孔子为宣尼。孔宣为孔子与宣尼之合称。孔子有“不语怪力乱神”之语。
[101]妙幢说金鼓之梦妙幢,菩萨名。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梦见金鼓忏悔品》说:“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闻妙法已。欢喜踊跃,一心思维,还至本处。于夜梦中,见大金鼓,光明晃耀,犹如日轮。于此光中得见十方无量诸佛。”
[102]毗尼、密藏即律学与密法。梵语毗尼,亦译毗奈耶,义译为律。
[103]修多与论修多即梵语修多罗(经藏)之略译。论即论藏。
[104]泊焉归真原文作“怕焉归真”,“怕”当为“泊”之误。泊焉即泊然,即安详之意。佛陀之死,谓之归真。谓自真如而来,复归于真如也。《释氏要览》下:“释氏死曰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俗也。”
[105]梁木摧矣喻圣贤豪杰之死,如梁木之摧折。《礼·檀弓》上:“孔子早作,负手曳杖,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106]松槚即松树与槚树(槚即榎,一名山楸),多植于墓前。古人以“松槚”为墓地之代称。
今译
世俗所贵的是五常,佛道所重的是三明。只有大忠大孝的人能留声名于金版:然而至德如天,有所记述,何不藏之石室呢?我曾经试论过:世间事物不灭的是法,而使它不断绝的是人。那末,其法谁能证得,其人又在何处?——神都长安青龙寺东塔院大阿阇梨法号惠果和尚的,可说就是这样的人。
大师于因地预感法城之将崩坏,诞生于长安昭应县为马氏子。他是天纵的哲人,大地冶炼出来的神灵,出身高贵,幼即聪慧,像一只高翔的凤凰择木而栖,尘世的网罟决不能把他罗致。他奋迅着狮子的步伐,禅林正是他卜居的胜地,依大照禅师,亲近承事。这位大德就是大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的入室弟子。在他幼年的时候,随师拜见了不空三藏。三藏一见惊叹不已。私下对他说:“我的教法,就靠你来兴隆吧!”因此,大师视三藏如父,三藏也爱师如母。指示他妙理所在,教以密藏的《大佛顶》、《大随求》梵语真言,大师一经耳根便忆持在心里;一习普贤行愿和文殊赞偈,闻声便能琅琅上口。在当沙弥时,就有很多灵验的事。这时代宗皇帝听说,即下教迎他人宫,对他说:“我有一些不能解决的事,请你给我决疑!”大师则呼召二三童子,依法加持,解决了皇帝的许多疑问。代宗皇帝赞叹说:“龙子虽小能起云雨,这话不假,聪明的小沙弥,今天我亲自看见了。”命左右记录其事。
从此以后,皇宫常用良马来迎送他。四事供养一无所缺。到了受具足戒后,他便朝夕孜孜研学。三藏教海的波涛,他像唇吻吞吐一样。五部教观完全照耀在他心中。他像洪钟之响,随处都能听闻;又如空谷的回声,逐物都能响应。初则秉受四分律仪,继而接受三密灌顶。纵有道安的辩才,不能和他交锋;他的言词,像淳于髡智慧无穷,谁能究其底蕴?所以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尊他为国师,四众礼之以受灌顶。如遇旱魃为灾、树叶枯黄,他则召龙普降大雨;遇到商羊(鸟名)起舞,洪水决堤的时候,他则驱黑龙,使它出日放晴。其感应实不移晷,其灵验有如观掌。皇帝皇后,尊崇他所修的“增益法”,王子贵族则服他能够降魔,这些都是大师慈力之所致的。
生活方面,即使送他的财帛,前车后车相接,田园土地成片相连,他虽接受而不贮积,决不用它来过奢侈的生活。他或建庄严的密坛,或修壮丽的寺宇。救济贫困的人以财,接引下愚的人以法。他以不积财为心,以不吝法为性。所以无论是尊是卑,都能虚往实归;无论是近是远,都像蚁群寻光来集。如诃陵(今印尼)的辩弘,则经过五印度来顶礼求学,新罗的惠日,则跋涉三韩来从他受教。剑南的惟上、河北的义圆,都是钦风振锡,渴慕密法,负笈而来。至于受他印可而继承的人,则有义明内廷供奉。而厌离生死随求佛道的,则义满可算是其一人了。使他像独子一样爱顾而受三密之教的,则有义智、圆璨、圆玫、义壹(一)之徒,义操、义敏、行坚、圆通之辈。这些人都是入三昧耶而学瑜伽密法,持身口意三秘密而通达观想的人。其中有的作一人之师表,有的为四众所归依。其法灯充满三界,流派遍于九州。这大概就是大师的法施吧。
大师从辞亲就师,落发入道,守护戒律如爱惜渡海的浮囊,决不肯借给他人。他的持身则如擎油钵。其心如松竹之坚强,其志如冰霜之莹洁。行住坐卧四威仪不肃而自成,身口意三业不护而自善。大师的戒行严守到这个地步,可说是尽善尽美了。无论经寒经暑,他从不说苦:遇饥遇疾,亦不退堕其业。自晨经午历黄昏以至半夜,这四时他都上堂修持念诵。烦恼等四魔,只得请求投降。十方菩萨结界加以护持,贪欲等十种魔军,只有束手就缚。
对于忍辱和精进的事,是我师所不让人的。他游法界之宫,观胎藏界诸佛之海会;入金刚界,顶礼一切圣贤之群集。百千陀罗尼(总持)贯之于一心,万亿曼荼罗(坛场)布之于一身。若行若坐,随处皆变为道场,无论是眠是觉,观智从未稍离。是以像朝日而惊长眠,如春雷以拔久蛰,我师的禅智妙用就在这里吧。
自己能显示荣贵,而又能引导人荣贵;自己示现有疾,而又能善待有疾的人。应病投药,悲悯迷方而善作指南。大师常对门人说:“人之贵者不过国王,法之最者不如密藏。譬如驱牛羊而赶路,很久才能到达;若利用神通以跋涉,则不劳而至。各种教义和密法,怎么能同日而语呢!佛法的精华奥妙就在这里吧。至于善无畏三藏抛弃王位与不空金刚亲教师浮杯渡海来传密法,(其苦心)岂是徒劳?从二祖金刚萨埵稽首大日如来叩问密宗奥义,师师相传,至今已经七代。并非菩提佛果之难得,实在是得遇此法之不易,所以才建胎藏界的大坛,施灌顶的甘露。所希望的是:若天若鬼,睹此庄严仪轨而洗却尘垢;或男或女,尝此法味而如获宝珠。一本尊一印契,是证道的径路;一字一句,都是成佛的父母。汝等勉之勉之!”我师之劝诱,其妙趣就在于此。
至于一明一暗乃自然的常理,乍现乍没实圣者之权宜。常理自然少过,而权宜则多利益。大师终于永贞元年(805)岁在乙酉的十二月十五日入灭,住世六十,僧腊四十,手结毗卢遮那(大日如来)法印而摄持净念,在人间示现薪尽火灭。呜呼哀哉!巨星殒灭,人间失去慧日。宝筏归于彼岸,溺者多么悲伤!医王既然匿迹,狂儿靠谁解毒?呜呼痛哉!谨择于正月十七日,卜葬于城东之墓地,真像断肠而埋美玉,伤心而烧紫芝。墓门永闭,诉天已经无及。悲感呜咽,令人哀痛无已。这时天云惨淡现着悲色,松风萧瑟含着哀声,庭际的绿竹虽然如故,无奈陇头松桧之根已新移!日光激荡使人感到悲切,月中的桂影好像新经攀折。
弟子空海,遥望故乡则在东海之东,怀想旅程实在是难中之难。来既非我之力,归亦非我之志。我师修钩召法以招我,当我乘船出发之朝,几次显示异相;而归帆之夕,又对我细说许多宿缘。和尚在示寂之夜,于弥留之际对弟子(空海)说:“你还不知道我与你宿缘之深吧?在过去多生之中,我们曾共同发过誓愿,弘扬密法,彼此轮流互为师资,不只是一两次了。所以我劝你远涉,传授我的深法。今你受法已毕,我愿已足。汝来西土就拜我为师,我如生东土就作你的弟子。你不要再在此久留,我就先走一步了。”回想我师这些话,进退非我所能决定,去留只有随我师之命了。孔子虽拘泥于怪异之说,而妙幢菩萨却说出了金鼓之梦。这是我所以举一隅以示同门的原因。我师言词彻人骨髓,诲示深入心肝。一喜一悲,胸裂肝断。欲罢不能,岂敢缄默!虽凭我师广大的道德,还恐斯言之坠地。既叹山海之易变,应悬之日月以不朽。乃作铭曰:
人间生死无有边际,佛的行愿莫能穷极。佛身如日丽天而照于水,分身现影百千万亿。我师乘愿生此世界,虽形为人而具佛智。他学习律藏、密藏不遗余力,所有经论尽罗于胸臆。秉受南山四分戒法,而又实修三密加持。他为三朝国师,受万类有情所皈依。举其灵验:若祈雨不日即降,若祈晴即时雨止。他的化缘已经完毕,安详地归于真际(入于涅槃)。慧炬既然熄灭,法雷不知再鸣于何期,大厦的梁木已经摧折,弟子痛苦何以堪之。墓门既然封闭,何劫始能再开!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6 18:06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