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是宋代
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叙述今年的灾情:由于久旱无雨,稻田缺水,秧苗大半枯死;后两句揭示农民忧心如焚的内心活动:本来早已料到今冬要受饥挨饿,谁知偏偏又遇上闰年,日子更难过。此诗语言朴实自然,层层渲染,步步加深,将农民的灾难描写得十分具体、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作品原文
悯农1
稻云不雨不多黄2,荞麦空花早着霜3。
已分忍饥度残岁4,更堪岁里闰添长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悯农:哀怜农民。
2.稻云:稻田连成片望之如云。不多黄:黄熟的不多。
3.荞麦:粮食作物。一年生草木,花白或淡红,籽粒呈三棱卵圆形,可食。着霜:遇到下霜。
4.已分:早已料定。残岁:岁末,一年的残余岁月。
5.更堪:更何堪。闰添长:农历有闰月,比常年多一个月。
白话译文
稻田久旱不雨结穗不多,种荞麦又遭霜只开空花。
早知道今年冬准要挨饿,更难受又闰月冬日加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其年闰十一月,时作者因父亲病重由杭州返回江西吉水老家,见农田遭灾,农民难以度日,深为忧虑,即时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悯农”之类题材,在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篇里常可见到。这类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正视现实,直歌其事,以质朴的语言表现农民的不幸遭遇,富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杨万里这首诗就是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开头两句概括所见的灾情,写田野的荒灾年景。长久无雨,水田遭旱,一眼望去,如云的稻子难以成熟泛黄。“云”,形容庄稼连片,一望如云,连片不黄,足见旱情之重。而旱田的庄稼又偏偏遇上冻灾,荞麦早遭霜冻。两句诗写实,道出了农村水旱难收的境况,农民在这灾年将难以度日。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日子难过。在灾荒年头,农民已知道要忍饥挨饿度过岁末了,面临灾年,无可奈何,只好苦度光阴,忍受煎熬,谁知这一年又偏偏是闰年(是年夏历闰十一月),比平常年头又多出一个月来。本来就因灾荒要“忍饥度残岁”,何况今年又特别长,真是度日如年,更加难忍。灾荒已不堪忍受,又加岁月添长,愁苦又添了一层。这两句发出了农民在极度困窘中的呼号,流露了作者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诗题“悯农”之意也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亦自有特色。首先,它用层层递进的写法,使诗意更加深沉,浓重地表现了农民不堪忍受的苦况。前两句只用一般记述,已使人可见灾年饥荒之严重,这已经难忍了。不仅如此,还碰上个闰年,本来就没有多少指望可收到粮食,就更难糊口了。从“已分”到“更堪”,犹如雪上加霜,岁月添长,愁苦加深,更见出农民已到了走投无路的困境。作者不只停留了一般地写灾年荒景,而且在结句添了意外一笔,使此诗的困迫难耐之意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掘。其次,这首诗的语调、情绪痛楚凄苦,作者对于农民的疾苦体察人微,自然地表现了农民的心境。全诗(特别是后两句)既是农民在灾年的诉告,充满悲苦之音,使读者仿佛可见陷于苦不堪言的绝境的农民形象,也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动情之辞,读者也可从中看到为民立言的作者那沉重的内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与农民的生活遭遇紧密联系,才使这首诗产生一种如泣如诉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山东大学教授朱德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燕:诗的前两句对偶句式,描绘天灾歉收景况,后两句叙述感叹。已分”与“更堪”相互呼应,既推进一层,强化了农家的苦难,又表现出诗人对农家苦难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宝谟阁学士。主张抗金,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批评朝政。晚年家居,因忧愤国事病死。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初学江西派,后自成一家,被称为“杨诚斋体”。多描写自然风光,抒发生活感受,语言平易浅近,生动活泼,有幽默感,吸收了不少俚语谣谚,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诗两万余首,大部分已散佚,今存四千二百余首。著有《诚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