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康熙陵
2010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图书
《悬念康熙陵》是2010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图书,一本探究康熙帝陵墓的书。清代陵寝建筑是一部专石瓦木写就的凝固历史,根据对其所蕴含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其他史料找不到的依据,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清朝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清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保障。
内容简介
公元1723年,景陵地宫的大门徐徐关闭,一段由康熙大帝主宰的时空被永久封存。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巍峨的陵寝之下究竟埋藏了多少秘密?
清东陵的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与他合葬的有4位皇后和1位皇贵妃。曾在清东陵工作过十几年的作者,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景陵的营建、改革和创新及对后世的影响、景陵之谜、内葬人物的奇闻秩事、景陵的被盗。作者呼吁尽快保护清理景陵地宫,将康熙大帝的遗骨从泥水中殓入棺内。这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需要,也是对康熙帝的尊重。
本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趣味性和可读性很强,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介绍景陵的专著。
前言
零距离触摸
中国古人认为,人死后只是生命载体的一个终止,而其本人的灵魂可以继续存在,只不过是在两个世界,一个是阳间,另一个阴间。并且认为,灵魂分作“魂”和“魄”两部份,魂主精神,而魄主身形,并有“三魂七魄”之说。其实灵魂只是存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一种非物质的观念。但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就有了一种“人死灵魂不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就诞生了“希望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美好生活”的理念。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祖上和亲人在死后生活得更好呢?于是,就为死者营建规模宏大的坟墓并制定了复杂隆重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认为,能够在上吉之地建陵就可以“开福祉隆基,绵万年之景运”。这就是所谓“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
皇陵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历史遗迹,是封建帝王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硬件的陵墓陵寝,作为自己在阴间生活居住的地方来埋葬,是通过这一建筑形式而把地上的阳间和地下的阴间构成一个整体,不仅是生者对死者的认识,还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并且是生者生前生活和社会的再现,还是当时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因此,陵墓是古代帝王坟墓的专用名,是随着封建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封建帝王的陵墓,虽然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但是在另一方面又是中国的先祖留给后人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古代文明和思想观念的综合产物,是历史的再现,是附着在砖、木、瓦、石上的时间记忆。是“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的参考和利用。它们除了是物质财富的收藏,还是更广泛的精神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延续者,是考证历史重大事件和历史疑难问题的宝贵的史料。
因此,对清代陵寝所蕴含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中发现其他史料找不到的线索和依据,清代陵寝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清朝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清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保障。
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将自己的山陵选在了当时的北京东面河北遵化马兰峪的昌瑞山脚下,并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内,陆续建成了规模宏大、建筑辉煌的清代陵墓群—清东陵。
清东陵作为皇家陵寝,虽然已开放多年,但在人们心中依然是很神秘的地方,尽管有很多人旅游观光并研究,由于影视剧的不实宣传和人们对皇陵还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和误区等客观原因,清东陵然有很多神秘的光环和令人费解的地方。
清东陵的第一位墓主人是清王朝的顺治帝,顺治帝的儿子康熙依照明朝建陵体制,将自己的陵寝也建在自己父皇的身边。康熙皇帝的景陵,它包含着一座帝后陵寝、两座妃园寝,是清朝入关后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在清代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但是作为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的陵寝,在诸多事物上有许多令人感到疑惑和迷惘的地方。
康熙陵的选址竟选在一个大深水潭?
康熙陵的神道弯又弯?
康熙陵当初修建时没有石像生
康熙陵的建筑规制有创新?
康熙在丧葬文化中的改革?
康熙陵何以火灾频频?
康熙地宫神奇的传说?
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遗骨至今仍泡在臭水中
亲生儿子葬入了妃园寝
两个女人传奇色彩的双妃园寝
……
让我们一起零距离走近这座千古一帝的陵寝吧。
序章
神秘的大火
光绪三十一年二十日卯时(公元1905年3月25日早6时许),景陵隆恩殿上层檐的突然浓烟喷冒,继而火光四起,火焰冲天。值班的陵寝官员惊恐万状,慌忙中找来救火工具,赶到宫门前,却发现沉重的大锁锁住了大门,等找来钥匙打开大门,隆恩殿的大火已是万条金龙乱舞,千条烈焰冲天了。
由于事故严重,责任重大,内务府主事博尔庄武等人冒着浓烟烈焰奋不顾身地冲进隆恩殿内,将6块神牌抱了出来。等再想抢救其他的东西时,人根本不能靠近大殿了。护陵官兵束手无策,除了派人迅速上报上司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焰吞噬大殿。东陵守护大臣载泽、寿全、马兰镇总兵丰升阿闻讯赶到景陵时,整个大殿已经变成了一个熊熊燃烧的火山。没过多少时间,偌大的一座隆恩殿竟化为灰烬,变成了一片废墟。
隆恩殿也称享殿,俗称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前有月台,环以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在五出踏垛居中处,雕刻着龙凤丹陛石。月台上陈设两个鼎式铜香炉,两侧陈列着两对铜鹿与铜鹤,象征“六合长春”之意。殿内有暖阁3间,内供帝后神牌,神牌上镌刻着皇帝、皇后的谥号。暖阁里面还陈设着金玉器皿、陵图及死者画像。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时大祭,皇帝都要亲自来这里祭奠。皇帝如不能亲自祭奠时,由太常寺题请,皇帝钦准派遣王公致祭行礼。每月朔望,由陵寝官员自行祭祀,称之为小祭。因此说,隆恩殿不仅是陵寝地面上最大的建筑,也是举行祭祀的最主要的场所。
隆恩殿被烧毁,问题太严重!载泽等不敢隐瞒,急忙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太后接到奏报后,感到十分震惊,立即命令户部尚书赵尔巽、军机大臣兼户部右侍郎铁良为钦差大臣,赶赴东陵查办此事。两位钦差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动身。到达东陵后,他们严查密访,昼夜刑讯,使出了所有手段,用尽了各种方法,折腾了10多天,什么原因也未查到。二人无计可施,只得回京复旨,上奏说:“火自上出,别无可疑形迹。”慈禧太后对此结果,虽不满意,但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命严惩了守陵官员,令赵尔巽、铁良勘估景陵大殿的复建工程预算并承修景陵大殿。后来承修大臣又有所更换,直到宣统元年才建成。
对于大殿失火被毁,两位朝廷大员竟查不出半点线索,这可真是一件奇事。当时是农历二月,尚未进入雷雨季节,况且失火那天根本无雨,触雷电失火是完全不可能的。二月二十日,距二月初一小祭已过19天,距三月初一清明大祭还差10天,康熙帝及4位皇后的忌辰祭又均不在二月,所以因祭祀时灯火不慎引起火灾的可能性可以完全排除。到底火灾是何原因,东陵地区有两个传言。一是陵寝官员之间矛盾极大,互相陷害。为置景陵官员于死地,其对头设计故意放火。另一种传言是,一个做案多起的江洋大盗长期藏匿于大殿的天花板上,用殿内的蜡烛照明,不小心碰到了蜡烛,引起了火灾。这两个传言是真是假,现在无从查考。
这是继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孝陵大碑楼被雷火焚毁之后,清东陵发生的第二次大火灾,是康熙景陵发生的第一次大火灾,是康熙陵各种灾难开始到来的前奏。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景陵隆恩殿大殿前的月台栏板和望柱石料还是那时候修缮的,月台前的栏板和栏板柱石料不仅不相同,就是雕刻也很粗糙,明显看得出来不是康熙时的产物。
康熙陵的灾难何其多?历史是这样为人们展现她的过去的。
后记 往事记忆
这是我写的第6本个人专著,在新的书稿完成之际,我的心里只想哭,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把这些年的心理压力和忍受了很久的不痛快都发泄出来。实实在在的说,30多年的人生时间过去了,我依然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做人真的很失败,自己身边竟然没有几个真正的同龄朋友,人生如戏,时间过去的好快,自己总还觉得没有长大长成熟,人却已经很老了。往事如烟,回想过去,很多事情千头万绪,随着时间的过去,一些事情已经记不清楚了,一些事情就有意无意不再想,一些事情却怎么也忘掉不了。那些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却记忆如新时刻在脑子里播放:2006年,就已把这本书安排在写作的计划,也许是命运的故意安排,也许是命运的注定安排,计划一次次流产,一次次推迟,伤害不断,打击不断,自己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己,自己也在那一时刻不再是自己,自己的生命也不再属于自己,一切为了别人,一切为了让他们安宁,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本色和人生的真理吧!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会有真实的一面和正确的处理方式,对于历史,则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观点,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历史真相还原和其时间过程记录下来。让历史服务社会,走进生活。对此,我常常坐在屋里苦苦思考:现在的人生与历史之间的差距,人生就是一本书,也是一部个人历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历史上的桩桩件件,怎么通过文字的叙述记录?一部《红楼梦》站在文学的角度是写大观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写大观园人生的繁荣兴衰;站在社会的角度,则又是历史。康熙陵是建筑,也是历史,也是人生命的一个过程,它不仅在记录人生的过去,也在讲述它的未来。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结束,生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生命是有密码和痕迹的。想到这里,我的心似乎也就豁然开朗了起来:过去的时间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意味着将其取之精华占有、利用其价值。人生就是一个时间上的过程,都说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路途的改变则是多次的,那么人的生命也应该是多次的,抱定一个执著的信念:谁说“江郎才尽”?
以史为鉴,研究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资料,还要研究同时期历史留下来的古迹。人总是要死的,而古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意无意留下很多的遗迹遗物,古城古堡、洞穴废墟、古老村落、建筑遗址等等,而能以留下更多保留更完好的则是墓葬。社会向前,各个时代的埋葬形式也会随之发展演变,葬制、习俗、随葬品也就千差万变,因为其间不仅包含着他们和当时时代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政治和经济等社会环境,还内含着当时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文化和艺术等,如果把这些都能完整的挖掘、系统的整理出来,就能比较清楚了解社会的发展步伐和人的思想观念,取之精华,服务社会,净化社会环境,解决一些历史遗留的悬案和纠纷。
研究好清景陵,对于研究清代陵寝、清代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感到很有责任把康熙陵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尽最大可能地介绍给人们,使大家更加大家熟悉我国历史上这个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这位老人同时,而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引起人们对康熙陵这一类古遗址的关注、重视,学习、研究的同时,目的则是需要对其地宫进行刻不容缓地抢救保护,使其不再因为人为和自然原因而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我真诚希望通过这本书的介绍,使人们熟悉和掌握我国历史上文化的渊源和文明发展进程,并借此呼吁保护我国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更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我国的历史太渊远,老祖宗的遗产那么多,这一切不能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付之行动研究更要以身作则保护起来。
此书稿的完成,此书参考了许多学者前辈的著作和论述,我特别真诚感谢很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其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其亨教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著名清史专家李国荣研究员、中国考古文学第一人中国著名学者作家岳南先生、清史研究专家金恒源先生等人的支持和帮助,是他们不仅在知识上给了我无私的帮助,更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因篇幅所限,不能详细列出,敬请谅解,我向这些前辈学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最要感谢的就是父亲徐广源先生,他不仅提供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和大量珍贵图片,我还引用和使用了他大量的研究成果,采用了他很多观点。
另外,我要特别感谢的还有一位来自河北保定的清陵爱好者梁鸣,没有她的鼓励和支持,这本书真的很难完成!
由于我才疏学浅,有很多还是不太成熟的观点、论述和自己的体会,其内容在文笔上肯定有词不达意甚至谬误的地方,恳请史学前辈、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中肯的批评。
徐 鑫
2009年12月30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6 23:1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前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