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代杜甫创作的诗
《恶竹应须斩万竿》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诗词原文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我恨不得让新松长到千尺高,而对于恶竹,则必须全部加以芟除。
鉴赏
“新松”指诗人在成都草堂培植的四株小松,诗人希望它们长得快,长得高,在它们身上倾注着热烈的爱。而那种随处乱生、侵蔓庭园的“恶竹”,诗人却认为纵有万竿,也必须把它们除去。“千尺”、“万竿”都是夸张,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憎。对于这两句诗前人都认为不光是写松和竹,而是另有寓意。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说此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它们“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可见寓有深刻的哲理。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杜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下辖的巩义市),死于耒阳市(今湖南省西南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初唐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长居于长安城南少陵塬,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为《三吏》、《三别》。并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时候也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6 09:59
目录
概述
诗词原文
译文
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