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贫血是因
胃黏膜萎缩、胃液中缺乏
内因子,使
维生素B12吸收出现障碍而发生的
巨幼细胞贫血。
发病机制不清楚,与种族和遗传有关。90%左右的患者血清中有
壁细胞抗体,60%的患者血清及胃液中找到内因子抗体,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抗体。恶性贫血可见于
甲状腺功能亢进、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恶性贫血的治疗为补充维生素B12,需要终生维持治疗。
恶性贫血的病因为
胃黏膜萎缩,
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多见于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人、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
南欧、
亚洲及
非洲人中均很少见。国内曾有少数报道。多数患者的血清、胃液中可检查出抗
胃壁细胞
抗体,故认为恶性贫血是一种
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贫血的发生是遗传和
自身免疫等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些抗胃壁细胞的抗体仅是不明原因引起胃黏膜破坏后对释放的抗原的附带现象。
为大细胞正色素
贫血(
MCV>100fl),
中性粒细胞及
血小板均可减少。
血涂片中可见多数大卵圆形的
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可有5叶或6叶以上的分叶。偶可见到巨大血小板。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骨髓增生活跃,红系细胞增生明显增多,各系细胞均呈巨幼变型,以红系细胞最为显著。红系各阶段细胞均较正常大,
胞质比胞核成熟(
核质发育
不平衡),
核染色质呈分散的
颗粒状浓缩。类似的形态改变亦可见于
粒细胞及
巨核细胞系,以晚幼和杆状核细胞更为明显。
常用微生物法及
放射免疫法测定,后者测定方便,为临床常用。血清维生素B12的正常范围为200~900pg/ml。血清维生素B12<200pg/ml可诊断维生素B12缺乏。许多因素可影响血清维生素B12测定值,叶酸缺乏、妊娠、
口服避孕药、
多发性骨髓瘤、大剂量
维生素C治疗均可引起假性血清维生素B12缺乏;血清维生素B12测定值增高尚见于骨髓增殖症、
肝脏肿瘤、活动性
肝病、小肠细菌
过度繁殖。因此评价血清维生素B12临床意义时应同时测定
血清叶酸值。
用以诊断及鉴别叶酸缺乏或维生素B12缺乏。血清
半胱氨酸(正常值为5~16μ
mol/L)水平在叶酸缺乏及维生素B12缺乏时均升高,可达50~70μmol/L。而血清甲基丙二酸水平升高(正常值为70~270nmol/L)仅见于维生素B12缺乏时,可达3500nmol/L。
在恶性贫血患者的血清中,内因子阻断抗体(I型抗体)的
检出率在50%以上,故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为恶性贫血的筛选方法之一。若阳性,应做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主要用于判断
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方法是:给患者肌肉注射维生素B121000μg,同时或1小时后口服57Co标记的维生素B120.5μCi。收集24小时尿,测定尿中57Co维生素B12的含量。正常人应>8%,
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及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者<7%。恶性贫血患者<5%。如在5天后重复此项试验,同时口服内因子60mg,尿中57Co维生素B12的
排出量恢复正常,表示患者的维生素B12缺乏是由于内因子缺乏,否则是其他原因所致。如果给患者服用抗生素7~10天后试验得到纠正,表示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是由于
肠道细菌过量繁殖所致。此试验结果与
尿量有关,准确收集24小时的尿量及事先了解试验者的
肾功能非常重要。
与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鉴别,测定血清及
红细胞叶酸水平;与其他原因导致的维生素B12缺乏鉴别,测定内因子阻断抗体及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每天
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或隔日1次),直至
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恶性贫血者需终生维持治疗。维生素B12缺乏伴有
神经系统症状者对
治疗反应不一,有时需要大剂量、长时间(半年以上)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