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年,是指地球绕
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
时间间隔,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只在
天文学上使用。在J2000.0历元,一个恒星年等于365.25636个平太阳日或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截
天球所得的圆)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周天,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是,恒星年是以天球
上固定的点(如遥远的恒星)为
参照物的运动周期,是地球公转的平均周期。而回归年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
春分点(或
秋分点、
冬至点或
夏至点)的
时间间隔,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
北回归线(或
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因此,回归年又称“太阳年”、“季节年”。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约20分24秒,其周期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
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阳历和阴历的历年安排、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均以回归年为周期。恒星年与回归年的时间差天文学界命名为“
岁差”。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5.6秒,比1恒星年略短一些。因为气候的变化以回归年为周期,所以天文学家把历年的
平均长度安排得尽可能接近
回归年的长度。阳历把1年定为365日,所余的时间约每四年积累成一天,加在能被4
除尽的公历年份的2月份里,如1992,1996年。但不能被400除尽的百年数则不加。加天的年叫闰年。农历把一年定为354日或355日,所余的时间约每三年积累成一个月,加在某一年里。
即使在黎明之际的东方天空,也不可能同时看见太阳和星星,总要等待一、二个星期才能看出移动的现象。例如,在
北半球的七月,在黎明的天空中是看不见
猎户座的,但到了八月就能看见。经过一年的时间,所有的星座都会在天空中运转一周。
在黎明之前有规律的观察天空,比较会被注意到,也容易测量的运动是日出位置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以这种运动定义的回归年是
格里历的基础,这也是许多文明会以特殊的恒星(像是
天狼星)在东方的黎明之际能被观察到的那一天做为一年开始的原因。在史诗诗人
赫西俄德的《工作和时日》中,一年之中播种、收获等等,都要参考特定的恒星首度在黎明之际被看见的日子来决定。
追溯到
伊巴谷的时代,测量恒星的目的只是要确认回归年的确实长度。事实上,恒星年因为进动的缘故,恒星年比回归年长了一点点,一个恒星年大致等于1.0000385回归年(1 + 1/26000回归年)。这种差异是
岁差造成的,这意味着经过长时间之后,以恒星年为基础的
日历会逐渐和季节不同步,大约每71年会有一天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