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战争理论的首创者之一是德国的K.希尔。他在1929年德国纳粹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总体战”的基本原则。德国军事思想家E.鲁登道夫在《总体战》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总体战争的理论和原则。后来,总体战争理论成为
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侵略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争,都是以总体战争思想为指导,在向对方军队进行闪电式进攻战的同时,破坏对方的经济,大量屠杀对方的平民,肆意掠夺资源,给对方造成深重的灾难。
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推行包括武力战、政治战、
经济战、思想战为内容的“总力战”,除军事进攻外,还推行政治诱降、
经济封锁、文化欺骗,疯狂掠夺
战略物资和劳力,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
三光”政策,制造了
南京大屠杀等无数惨案。德国法西斯和
日本法西斯进行的总体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战后,许多国家也都强调进行
综合国力的战争。总体战争是敌对双方总体力量的较量,既包括双方军事力量的直接抗衡,也包括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精神、外交等领域的尖锐斗争。特别在现代战争中,综合力量的较量更为突出。一场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就已涉及范围广泛的斗争领域,而大规模的全面战争,更是在全面动员的基础上展开空前激烈的全面对抗。
现代战争强调综合国力的基础作用,强调战争中军事和非军事斗争手段的综合运用。一切反侵略战争和革命战争也是如此。反侵略战争和革命战争需要发挥战争力量的整体威力,更需要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力量,全力以赴地进行战争,以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推行的总体战争,在战争目的和战争手段上截然不同。帝国主义实行总体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侵略和扩张,为此,把军事侵略与政治、思想上的奴役和欺骗以及经济上掠夺等手段结合起来,对平民采取烧杀抢掠的残暴高压手段,是反人民、反人道的。
反侵略战争和
革命战争,目的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人民大众来实施,以发挥总体力量的优势,弥补武器装备等方面的缺陷与不足,造成战胜敌人的必要条件,以夺取全面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