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
习近平于1990年7月15日所作的一首
词,最先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
福州晚报》上。上阕“追思”,以记叙为主,写
焦裕禄的功绩,百姓对他的爱戴、缅怀,诗人对他的评价。下阕明志,以抒情为主,写焦裕禄精神对诗人的影响,表达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恩泽万众的理想和宏愿。全词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以及诗人亲民爱民,与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为命的高尚情操,以及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赤子情怀。
作品原文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
念奴娇”:词牌名,从苏轼的《赤壁怀古》、
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到
毛泽东的《昆仑》等,以《念奴娇》词牌写下的古今名篇佳作数不胜数。著名词学家龙榆生认为《念奴娇》,“音节高亢,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适合表现深沉慷慨之辞。习近平选择这一词牌来表达对焦裕禄的追思之情,是非常自然贴切的。同时,也给《念奴娇》这一词牌,又增添了一篇充满时代光彩的亮丽新章。
“中夜”:即夜半。
“霁月”:指雨过天晴时的皎洁明月,也常常用作人品高洁的象征。
“焦桐”:东汉
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曾用烧焦的桐木做了一把琴,音色极好,称为“
焦尾琴”,泛指好琴。焦桐、焦尾琴、焦裕禄,一字三关,都是状焦之美好。也特指焦裕禄为人民做好事,留下了好的口碑。
“暮雪”:是指黄昏时候的雪,此时的雪是不容易融化的,唐朝诗人
岑参就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诗句。
“朝霜”:则是指早晨的霜,因见到太阳就会很快融化,所以常用来比喻时间的短暂,三国时期诗人
曹植就写过“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的诗句。
“涓滴”:指微小的水滴,如
杜甫“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中的语意。这里作者有自谦之意。
“千顷”:极言其广阔。
“澄碧”:本义指清澈而碧绿,这里借代苍茫浩渺的江海景象,类似
李白“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的用法。
白话译文
半夜时候,读到《人民呼唤焦裕禄》文章,正当明月皎洁,创作的思绪按捺不住,为之牵挂......
焦书记,你回来吧,这里都是你的水,你的山,你的地!老百姓谁不热爱像焦裕禄这样为人民做好事的好官啊,泪如雨下撒在焦桐上。
治理好沙丘,把沙丘变成良田,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无论日月流转,境况变化,英雄之气长存不改!
今夜的月,还如同焦裕禄那时的月一样清明。我夜夜思念你。月光如水。你的肝胆和我的肝胆都像这月色洗过一样清澈,纤尘不染。
困难面前矢志不渝,清白廉政显我坦荡。既然做了一任地方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才能完成平生的意愿。
今夜我点点滴滴的思绪啊,就像春天的草木一样,全是绿的。而我的思绪无遮无拦,浩浩荡荡,已成为月光映照下一碧万顷的湖水,澄澈清明。
创作背景
焦裕禄在1962年冬天上任豫东
兰考县委书记,在兰考工作的一年多里,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事迹,通过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等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迅速传遍中国大地。焦裕禄这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杆。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符号。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全面铺开、纵深发展的年月。城市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正逐步取代农耕文明。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极为活跃。国门大开,漂着油污的水,总是最先流进来。追求物质享受,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也开始抬头,并有渐成气候之势。但是社会并不富有,国家并不强大。作为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一路走过来,深知民情国情的习近平,最知道一个民族最需要振作什么样的精神。民族精神乃国之神器,是不可坍塌的。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的习近平不能不为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而深感忧虑。1990年他正在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任上。7月15日,夜已经很深了,皓月如银,心地一片澄明,这时候他正读着一篇《人民呼唤焦裕禄》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如潮,随即挥毫写下了这首词。该词于次日发表于《福州晚报》一版。
2014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兰考县委老办公室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深情地说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我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鉴赏评价
作品赏析
这首词寄意高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格调清新。
全词有简短小序:“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通过这个小序,交代作者写作此词的时间、环境和缘由,体现出作者为文作诗的严谨。其中提到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是
穆青、冯健、周原三位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之后发表的一篇力作,其中有绵绵的思念,有热切的呼唤,也有深沉的忧思。文章发表当时就牵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诗人用“霁月如银,文思萦系”8个字,凝练地勾勒出了彼时彼刻的环境、心境、情境,从而引导读者提前进入词作明净、深沉、宏阔的独特意境。
词的开头先声夺人:“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一个“盼”字落笔千钧,其热切与执着呼之欲出。“此山此水此地”则创造了一个恢宏的情感时空,使“归来”二字有了具体的情感旨归和着力点。接下来一句质朴的设问:“百姓谁不爱好官”,使情感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起伏。妙处在于作者随后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荡开一笔,生动描述了“把泪焦桐成雨”的感人场景。这既是对上句设问的含蓄回应,又是百姓对“好官”的“爱”的具体展示,还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直接赞美。“焦桐”这一树名是和焦裕禄的姓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焦桐”这一感人符号,焦裕禄这个“好官”的光辉形象至此就直接矗立在读者面前。
随后,作者进一步描绘出了焦裕禄这个“好官”的鲜明形象:“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沙丘是令兰考人头痛的自然生态,沙丘系着兰考百姓的生与死,与百姓的生活、与百姓的命运息息相关。治理好沙丘,把沙丘变成良田,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里的“沙丘”还可作这样的理解,即对当时某种社会现象的一个“隐喻”。社会上存在着日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安逸之风,不通过劳动而获取财富的投机取巧心理。这种东西有如民族精神的“毒瘤”,如不及时有效治理,就会对党、国家和民族造成极大的危害。诗人在这里用“暮雪朝霜”的对比,状写顺境逆境、困难大小、任务轻重的不同境况。“意气”即志向与气概,精神和志趣。“父老生死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诗意诠释,而“毋改英雄意气”则是对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
词的下阕开头,一句“依然月明如昔”,语带双关,看似是描写环境的一处闲笔,其实是对焦裕禄美好品德的一个美好象征。这一句过片就如一个巧妙的榫头,将上下两阕串联成一个整体,既收束住了上阕万马奔腾般的情感波涛,同时又于岭断云连、水穷云起的转折之际,为下阕翻出了另一番新意:“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从对焦裕禄的思念和称赞,转而开始抒写作者自己的心迹和情怀。“路漫漫其修远矣”巧妙化用了《楚辞·
离骚》的诗句,但这里表达的不是
屈原笔下求索跋涉的原意,而更多地侧重于表达清廉为官的响亮誓语。当然,要做一个“好官”,仅仅两袖清风还是不够的,所以作者接下来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如下阐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其实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回声。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接下来的结尾最为精彩。诗味浓郁,诗意盎然。一个“绿”字鲜明醒目,艺术地表达了焦裕禄精神的美好影响和榜样意义。古人在谈到词的结尾时,经常用“
豹尾”来形容。《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结尾就像豹子的尾巴,漂亮、有力,没有任何赘肉,既简洁利落,又劲健给力,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或想象的空间,使全词的情绪达到一个更加空明澄澈的境界。
2014年,习近平来到河南省兰考县时,曾提出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上阕含蕴的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响亮回答。整体来看,全词上阕抒情,下阕言志,脉络清晰,结构分明。上阕深情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颂,下阕细腻地抒发了自己的“意气”和志向。上下阕互相呼应,掷地有声。
另外,作者在上阕用一句“百姓谁不爱好官”的问句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同时也把上下阕有机地串联起来。这个问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盼归来”,有藕断丝连之妙,同时又章法突转,异军突起,从对焦裕禄的追思自然进入自己的心志独白。这个问句关涉上阕,而最重要的还是转合下阕,是这首词的关节紧要之处。看似非常轻松的舒缓一问,实则起到了领起全篇的重要作用。穆青等人在《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中说:“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们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群众呼唤焦裕禄,表现了对中共干部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是在呼唤中共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习近平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更具体地指出了这种“好传统”“好作风”也就是“好官”的几个具体表现:“父老生死系”“毋改英雄意气”“肝胆长如洗”“两袖清风来去”“造福一方”“会它千顷澄碧”……这正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诗性的形象概括。
这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员向老一辈奉献者的致敬,是继往开来者与披荆斩棘人的心灵感应和魂魄沟通,更是时代驭手面对漫漫征途的精神标高与终极追求。
该词从艺术特色上讲做到了以情胜、以意胜、以气胜。
情,是发自肺腑,饱含深情。是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心有所感,发而为诗,极为真挚感人。作者通过与焦裕禄的灵魂对话,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时空交替出现,默默地表达了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意,是意境开阔,通体透明。作者思绪悠悠、视通万里。立意点全在国家、民族和执政党。而最为一般诗人所不能企及的是,作者和盘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心境,可谓静影沉璧,浮光跃金。
气,是正气流贯,天地动容。20世纪90年代来追思焦裕禄,可谓没有投时代所好。在当时的社会看来,似乎有违时令,文不对题。但正是这一点,体现了诗人的不同凡响,目光远大,大处着墨,升腾起一种安排山河、指点时令的天地浩然之气。
作品评价
2014年
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
蔡世平:“习总书记于此时重新发表这首词,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对求正容变、继承创新的中华诗词的繁荣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给传统旧体诗词如何反映当下生活、书写时代精神,提供了一个范例。”
作者简介
习近平,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法学博士。2012年起任
中共中央总书记。爱好文学,读
贾大山小说,从事诗词创作。其系列讲话中引经据典、摭拾诗词、文采飞扬、哲理深邃,既体现出平时爱读书、勤思考的良好操守,又显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另有叙事性散文《
忆大山》发表,也曾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