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就是只求速度不求
内涵的一种现象,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想报速成班。快餐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是人们对名利过多追逐的产物,是人们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表现。快餐文化只能填饱肚子,但没有太多的营养,吃多了反而会坏了身子,食之无味,弃之不惜。
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
内在价值的
文化思潮和
文化现象。如今社会的节奏加快,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冲击传统文化。所谓快餐只突显“快”,但是缺乏营养,多吃无益。
文化快餐同样存在此类缺陷,既缺乏内涵,也不可能体现和代表主流,多啃也会无益。处于现代快节奏社会里,快餐文化在部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
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一个概念,最先是从外国引进而来的。外国人发明了快餐,快餐文化也最先兴起于国外。历史上第一家快餐店是麦当劳兄弟的麦当劳,这个在二十一世纪举世闻名的快餐店,在初经营的时候也只不过是方寸地方、一张桌子、几只
凳子,挂着破烂招牌餐风饮露的赤膊摊。
任何事物的发展靠的都是优胜劣汰,在竞争之中,麦当劳留了下来,外国人喜欢它的便捷,之后又出现了
肯德基、
必胜客,形成了最初的快餐界,并且蓬勃发展,
一发而不可收,究其原因,则是
社会发展的必然。
人类越现代,生活节奏也就越快,什么都快的时代,进食仿佛成为了一种累赘,一种亵渎时间的活动,于是所有忙碌的人们都开始减少吃饭所用的时间,而这种随叫随吃,既不费时又美味可口的快餐便逐渐成为了主流。
二十一世纪生活节奏快了,人们似乎需要一种快餐剧、快餐杂志、快餐报纸用来解乏。风行各地的
都市报、周末报,越办越厚,可是厚厚的一摞,却空空无物。原来的报纸有板有眼,五大元素齐全,现今的快餐报,标题可以是一句与文章并不紧密相关的话,多是为了吸引眼球,在新闻的写作上,可以是
武侠小说的文笔,也可以是
流行语。连篇累牍地介绍着娱乐明星们的
私生活,追逐他们的奇闻轶事、风流艳史;充斥着
整版整版的广告。有些报纸为了避免自己被完全快餐化,便有每周一期的“百花园地”,算是表明了自己尚有正统的文化。
通俗小说、通俗影视剧、流行音乐的风行,说明这种快餐也在迎合着人们的需要,因为正统的文学作品让人挺费脑筋地思考。
现代商品社会、现代高科技在改变着传统文明的同时,也让快餐文化得到快速的延伸,比如飞机、因特网就是如此。数千公里,个把小时就能抵达。飞机上的每个旅客,多半沉默寡言,很少有人搭讪着交谈,制式化了的空姐如同一个
模子里倒出来的。
如今的城市千篇一律,如同香港的克隆品。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内地稍有些繁荣的城市一隅,便要扯上“小香港”一名,如今经济发展了,的确是香港化了。全国的城市街道风景统一了,也制式化了,由线条组成的高楼大厦根本就分不出此城与彼城的区别。不看城市的细节,
纽约、东京、上海、北京、香港没有质的区别,
王府井大街上摆着的几个铜人与曾经的皇家宫殿孤独的立于成片的高楼之中,上海的
城隍庙也以低矮的姿态尴尬地处在高楼之间的空隙上。天南地北的城市,本来有着时间上、空间上和文化上的差异,有着自己的传统特色,可是这一切,在快餐时代都成了一个面孔,就如北京的
麦当劳与香港的麦当劳、上海的麦当劳一样没有区别。全国都使用电脑喷画的
店招,清一色的电脑刻字,使得大街上充斥着浓浓的商业气息。
在这个
人口流动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从个人到家庭;到周围的朋友;到公司;再到国家。无不都是以多快好省的思路去创造财富和价值,然后又快速的消化掉。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的价值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学会一项特定的行动操作,然后加快行动速度不断重复。然而人是一种感性的好奇心强的动物,在每天往复的重复这些行动人就会感觉枯燥无味。但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外面走走或弄点别的东西。这时候人要
释放压力,在此情况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视频图像音乐小说电子娱乐产品。能在短时内调动人的情感变化让人沉入进去转移注意让大脑放松。
有时会深深怀念那种由当地书法家或爱好者写就的店招,有时很想走一走那条由
青石板铺就的路面,那凸凹不平的石板记录着先祖的脚印,仿佛记录下岁月的沧桑,苍劲的书法给店面增加了特有的文化品味,那风格各异的建筑让人流连忘返。好在有少数专家坚决保护着几个有特色的城市的传统建筑,才给我们留下一个品味
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空间。
不仅城市的风景如此,就是家居的装修,也制式化,一味追求宾馆式的华丽,没有自己的特色,天南地北的家居面孔是一个模式,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于是我时时看着那套邮票——《中国民居》发呆,在这方寸之中,体验着美。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就处于一个基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快餐文化的交汇点,我们就成了这一时代矛盾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