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汉语词语,与奸臣相对,原指忠于
君主,为君主效忠的
官吏,现也用来泛指忠诚于特定的对象如球队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忠臣的作为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具体到特定的历史人物来言,不同的论断主体也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所以有时并不能形成定论。
1、《
晏子春秋》: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公不说(音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於君,不能与君陷於难。”
5、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八·南都二墓》:“吾夫为国死,为忠臣;吾子为父死,为
孝子。天下妇人好夫好子,无出我右。”
6、《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今天下之所以尊秦者,非独威力使然;亦以大王为天下之
雄主,忠臣烈士,
毕集秦庭故也。”
7、清·
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陆氏加赠宜人》:“忠臣不赖宠而事君,孝子不怙爱而慕亲。”
8、
洪深《
赵阎王》第一节第一幕“咱这去,本也不是做忠臣充孝子去的!”
9、《
韩诗外传》卷十:“申鸣曰:受君之禄,避君之难,非忠臣也;正君之法,以杀其父,又非孝子也。行不
两全,名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