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是由
尹兴军导演,
何庆魁、武扬编剧,
赵本山、
范伟、
高秀敏在《
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该小品于2003年1月31日播出。
创作背景
小品《心病》的点子是何庆魁买回来的。1998年,在吉林省一次戏剧创作研讨会上,白城市文化局创作室作者武扬最早提出了《心病》故事情节的雏形,何庆魁听到后立即以1000元钱买断了这个小品的创作权。
2003年元旦前,中央领导到中央电视台视察,和央视的领导谈到羊年春节晚会时特意提到了赵本山的小品,提到了“铁三角”——赵本山、范伟、高秀敏,他要求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导演组一定要对赵本山的小品高标准、严要求,让赵本山在2003年也要拿出像《卖拐》似的精品节目,成为羊年春节晚会的精锐节目。
赵本山团队拿出的第一个小品《思想工作》的剧本在2003年1月5日完成,排练了3天,8日晚上,他们就按照春节晚会剧组的要求在北京参加了一场演出,当时对节目很生疏,因为生疏,小品的精彩、结构等都没有表演出来,所以,晚会导演组就立即觉得这个节目不行,要求进行大的修改或者换剧本。从8日晚上起,赵本山就开始着急了,整宿整宿地不睡觉,修改剧本,找感觉,2003年央视春晚总导演等人连续几天陪着改剧本。最初赵本山将主人公设计成“村长”,但是一方面觉得寓意不深刻,一方面担心讽刺对象敏感,所以改成了《村里有个大明白》。春晚剧组对《村里有个大明白》的理解和赵本山的理解不一样,春晚剧组觉得该作品是在借金钱说明一种很深刻的主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钱,但是赵本山理解成人应该怎么对待金钱的问题。
赵本山认为角色里面的赵大宝是这样的人——平时感觉良好,给别人挑毛病时侃侃而谈,但是等到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后又无法承受了,而且担心别人发现并指出他的缺点,这也是人的一个心病。为了表现这种现象,在回沈阳的几天里,赵本山等人重新设计人物——3个人都有赵大宝这种心病,于是名字由《村里有个大明白》改为《心病》。为了增加情节的戏剧性,在1月28日上午的排练中,范伟建议使用一种所谓的保护心脏用的“热宝”,心脏不好的老范先用,当妻子听到老范讲述自己的婚外恋时,心脏病也犯了,一下子抢过了“热宝”;当赵大宝听到老范要将100万元钱送给他时,因为心脏承受不了如此的兴奋,也去抢“热宝”。“其实,“热宝”是一种病的符号,谁拿着它就说明谁有心病。
作品台词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作品评价
物质水平提升后的现代人心理问题越发显现的明显。2003年的小品《心病》就是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而排的,题材选择虽然不错但笑料各方面却略有欠缺。(网易娱乐评)
该小品通过诙谐的表演为这种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更要注重精神生活层面上的健康。(《新快报》评)
作品争议
2003年,某报纸称小品《心病》与2001年黑龙江卫视《开心擂台》元旦特别节目范伟、高秀敏、主持人周巍表演的小品《中奖》内容雷同,《中奖》原创作者、黑龙江电视台影视频道编导刘跃利表示,《心病》的主体框架和故事核用的就是《中奖》,他认为《心病》的作者何庆魁涉嫌剽窃。
经过调查,两个小品的创作源自于一位德国作家创作的幽默故事《医生与病人》,刊登在1998年3月出版的《故事会》、2001年10月第19期《读者》等杂志上。《医生与病人》讲述一位与心脏病人私交甚好的医生,在病人妻子的要求下,和病人的妻子一起精心“设套”,试探病人是否会对自己买彩票中了30万元大奖一事有心理承受能力,但当病人在“假设中奖”的情况下告诉医生将分一半钱给他时,医生却“瘫倒”了。从故事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来看,和《中奖》、《心病》基本相同。最后,《心病》与《中奖》作者证实此次事件纯属误会,双方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