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动机
和心理需要相联系的动机
心理性动机(psychologicalmotive)是和心理需要相联系的动机。心理性动机有不同层次。是人类以非生理性需要为基础所产I生的行为动机。人类的心理性行为动机远多于生理性动机,并且十分多样化。例如。兴趣、好奇、贪心及立德、立功、立言等是心理性动机,求学、求胜、求利及交友、恋爱、求婚、成家等,也是心理性动机。
起源
最初,它是直接由遗传、先天的生物需要发展来的,以后似乎独立于生物需要而存在,它们本身成为满足的目标。例如,婴儿有对食物的需要,这时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是直接联系着的。依靠父母来满足这些需要,父母逗他玩,使他欢快等等。由于这类事件不断出现,照顾婴儿的父母总是愉快的,这些人本身就变成了孩子的目标物体。孩子希望这些人对他好,照顾他,他们也做一些讨好父母赞许和喜欢的事情,产生一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并记得赞许的简单的向往动机,这就是心理动机。美国C.L.赫尔的续起的或习得的内驱力,美国H.A.默里列举的20种动机基本上是心理性的动机
几种重要心理性动机
探索动机
个体对新奇的、未知的事物的探究倾向称为探索动机(probemotive),或者称为好奇动(Curiositymotive)。人类的探索动机比动物有过之而无不及。动物的探索活动具有本能的、五条件反射的性质。巴甫洛夫把它称为探究反射或“是什么反射”。婴幼儿也有明显的探究行为。其表现形式有:①感官探索。当出现新奇事物时,儿童会注意看,认真听,动手摸,对其进行探索。②动作摆弄。在感官探索的基础上,动手摆弄这些物体,如把玩具摔到地上,把玩具分拆开来等。③好问。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现象也越来越多,处处充满好奇,因而总问成年人: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等等。正是这些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儿童不断提高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心理学家非常重视探索动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巨大意义。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e)是指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默里、罗杰斯、马斯洛等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潜能,都有努力实现这种潜能、取得成功的愿望,这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为什么有些人会勤奋工作,整日忙碌?默里认为这是由于人有成就的需要,也就是“完成艰巨任务;通过控制、掌握或组织克服困难,取得更高成绩;扩展自我”的愿望(1938)。默里同时指出成就需要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对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作深入研究的,是麦克里兰德(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Atkinson)。
尊重动机
马斯洛把尊重需要列入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尊重包括自尊、自重和他人对自己的尊敬、看重、信任等积极的评价。尊重动机(esteemmotive)是促使人获得自尊(self—esteem)和他人尊重的行为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有许多关于自尊的论述。他认为自尊和自我概念是有区别的。自我概念是关于你对自己人格特点看法的积累,而自尊则是指你对自我概念的评价,其实质是你是否喜欢你所认为的这个自己?自尊也可以叫自尊心或自尊感,是个人基于对自我评价所产生的一种自我看重、自我尊重、自我怜爱,并要求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一种感受。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尊重需要,其核心是自尊
个人的自尊心或自尊感与他人,特别是那些和自己最亲近,最信任、最有权感者对自己的评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父母、教师经常对自己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形成高自尊;而经常的消极的评价则容易形成低自尊。
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affiliationmotive)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亲近行为的内在动力,例如努力获得他人的关心、友谊、爱情、认可、同情、支持和合作,等等。心理学家认为,亲和动机的形成,一方面是人类的天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习。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儿童期很长,出生后很长时期内处于软弱无能的状态,各种需求的满足都要靠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才逐步形成亲和动机。在这过程中存在着三方面的学习:①个人目标无法达到时,学到求人帮助;②遇到危险情境时,学到求人保护;③对事物不了解时,学到求人教导。人类的群居行为本身,就包含着群居行为的促动因素,即亲和动机。人类即使到了成年和老年以后,在很多场合仍然离不开他人的友谊、支持、合作和照顾,因而亲和动机也一直维持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35
目录
概述
起源
几种重要心理性动机
参考资料